怎样办一场闽南农村流水席
秋冬季节的晚上,听到烟花爆竹声就知道村里有人家在办喜事,请酒席。人们总喜欢在年底办喜事,不知道是年底好日子特别多,还是人们喜欢在年底办喜事——好在过年的时候有新房子住、有新人一起围炉?

烟花声是即是一种庆贺,也是一种告示,听到烟花声后,打算去赴宴的要赶紧去吃酒席,晚了怕吃不到;不相干的人,也总要问一问,谁家在办什么喜事。 农村人一辈子总要办过这两三场酒席,人生才能算完整——搬房子+娶儿媳/嫁女儿。老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农村人争的这一口气,主要也是争在这几场酒席上——酒席办得好,任务就完成得好,对内对外都有一个好交代,也就没什么遗憾了。酒席对农村人的意义,犹如人生里程碑一般,因此办酒席的事还颇有一番道道儿可以说。

农村酒席都是就地就近举行,自家前屋后院酒桌一摆便能成席,位置不够就向邻居借地儿,实在没地才舍近求远借点空旷的场地开席。酒席是以流水的方式进行,几十桌不一块请,分成几番,一来可以缓解场地压力,二来可降低厨师的做菜难度,提升菜的品质,三来客人先到先吃,不必等到所以人齐了才开席,符合农村人的生活习惯。
受场地的限制,农村流水席大都是露天或半露天的,村民们挑日子除了考虑是否良辰吉日,还要特别考虑天气因素。若是碰到下雨天,临时搭的帐篷难免漏雨、泼雨,临时厨房和酒席一般不在一块,送菜也特别不方便,客人都往屋里帐篷里避雨,使得场地更加拥堵,严重的时候可能会使酒席沦陷,这是主家最不愿看到的。

除了大雨天,大冷天也要尽量避免——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地吃酒席,感觉也是不好,菜一上来很快就冷了,再好的菜也不想吃了,都剩在那里,客人不尽兴,主家也闹心。 日子定好,酒席便提上日程,主家首先要做的是估计客人的数量,也就是要请多少桌,主要的依据是平日里确有礼尚往来的朋友圈范围。若是刚好是周末放假,小孩子都回来,要多预备几桌,若是碰到同村也有人同天请酒席,人数要减一点,若是天气不好人不爱出门,人数也要略减。料备多了浪费,备少了尴尬,实在不好拿捏,在这方面“漏气”(失败,没面子)的人可有不少。

农村人讲究实在,吃得好不好主要看菜品,因此菜品是体现酒席段位最重要的标准。至于酒嘛,啤酒最大众,其他酒类点缀其中。
菜样一般是主家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来定,穷一点的人家若是办一场酒席,花的比收的红包多,实在是没必要;富一点的人家请得太差,也是会被村里人诟病。因此选菜样很重要。 海鲜是提升酒席段位的利器,越是上档次的酒席,海鲜越多:龙虾、霸王蟹位居第一档,螃蟹、竹蛏子、虾、扇贝、花螺、鳕鱼、石斑鱼、鳗鱼等为第二档。再贵的再好的,村里人吃不懂也吃不惯,花了钱也体现不出派头;像龙虾,虽然已被证实不是很好吃,但是村里人吃得出它的价位,因此它的主角地位长盛不衰。

荤菜以豪猪肉、牛肉、羊肉、鹅肝等为第一档,鸡鸭猪等为第二档。

时蔬水果也是越贵、越新、越奇就越上档次。 主家要根据预算和时节挑选合适的海鲜、荤菜、时蔬的搭配,尽量做到又好看又好吃,着实要颇费一番心思。 不过很多人都是有样学样,别人怎么弄自己也怎么弄,最保险不过。 菜样定下来后,采购才是酒席里最难的事。一下子要买几百号人吃的菜,对大部分人而言,都会觉得很有压力。

其实酒席采购都是一杆子的大买卖,买回来才发现问题已经于事无补,只能将错就错。要想买的新鲜又实惠,主家偷不得懒的。
首先要确保新鲜,一定要人亲自去挑,让别人包办最容易出事,缺斤短两还坏不了事,以次充好才要命,吃坏了客人的肚子,可就丢脸丢到家了。

其次要选对市场,大量采购海鲜应该到隔壁城市厦门海鲜批发市场去采购,市场大种类全,价格实惠还新鲜,货比三家再选购,物美价优看得见。若是在我小漳州买海鲜,量大的要提前跟人预定,否则怕是会买不全。其他菜样哪里买都相差不大,大点的菜市场买就好。

有人怕麻烦,一股脑儿交给专门从事酒席采购的人去买,或者更省事的,连选菜、买菜、做菜一并打包交给厨师团队。这里面的利润大着呢,花一样的钱,办的事可差多了。

酒席前夕,要安排的活还有很多。首先要通知全部的客人,尤其是宗亲和近邻,他们不仅是客人还是重要帮手。男人们要来布置场地,采购菜烟酒,收红包等,女人们要来洗菜,上菜,收拾酒桌等。可以说,一场成功的酒席背后必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亲戚和邻里的支撑,这些都是主家平日里积攒的人情——村里人就是这样互帮互助,有来有往,在这些重要的酒席中形成复杂而牢固的人际脉络。 以前没有电话,通知客人是到人家家里去叫,现在通讯方便了,这种方式仍然保留,显得特别有人情味。这种活一般是由宗亲的女人们在酒席前一天挨家挨户去叫。远点的客人再用电话通知。 厨师团队也要提前定,好跟他协商配菜、餐具、厨具等事宜。很多物资也要提前吩咐,确保供应。 酒席当天天还没亮各路人马就一一登场,买菜的总是第一波出发,奔赴各大菜市场,按计划进行采购。留在现场的,有的拉帐篷,有的牵电线,有的搭灶台,有的放桌椅……菜买回来后,女人们也都就位了,在厨师的指挥下洗菜、切菜,边忙还边拉拉家常唠唠嗑。厨师则开始收拾他的一亩三分地,让锅炉碗碟各就各位,接着就打卤汤,炸五香,把该蒸的蒸上,该切的切好,该煮的煮开。

中午大家都停下来吃卤面。卤面是漳州地区最受欢迎、最便捷的小吃:面是手工碱面,已煮熟沥干,浇上含有肉、香菇、虾米、蛋花、干贝、鱿鱼、扁鱼、笋丝、黄花菜等等浓稠滚烫的卤汤,配上刚炸的五香、肉饼、烫熟的豆芽、韭菜、新鲜的豆干条,再撒点香菜、炸脆的蒜丁——这香爽!真不愧是流传了千年的漳州名小吃!


午饭过后,稍作休息,便有客人来了,看着人数够四五桌就可启动第一番酒席。此时烟花爆竹开响,炉灶开火,酒席开动,在场的人都纷纷落座,享受一番美食。 酒席是以冷盘开场,海鲜压轴,甜汤垫后,水果收尾,穿插着厨师新鲜出炉的煎炸炒焖煮各种菜式。





海蛎煎是已经流行了几十年的经典酒席菜式:新鲜的海蛎拌入地瓜粉、鸭蛋、葱等,放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的酥脆模样,捞起,放入萝卜酸、香菜与蒜蓉酱,趁热上桌——表皮酥脆,内里软烫,香嫩可口,油而不腻,漳州人真是百吃而不厌。

还有一个菜也是在本地酒席上经久不衰——糖醋鱿鱼:青椒黄椒红椒鱿鱼一锅炒,酸甜咸辣四味一并调,五颜六色飒是好看,味道也很可口。小的时候看到这盘菜上来,妈妈们都会拿些碱面来拌这里面的汤汁,据说会胃口大开。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饭量变小了,这种场景已不多见。

还有一种美食,是我小时吃酒席最期待的食物,现在已被淘汰了——鸡仔胎(毛蛋)。以前大家都觉得鸡仔胎大补,很珍惜,现在都不稀罕了,觉得它上不了台面。这道菜也留着了80后一代人的记忆里。

菜上齐之后,烟花声再次响起,预示着这一番酒席马上结束,下一番即将开始,听到烟花声的客人赶紧过来,否则就要再等一番。 饭点的时间段客人最多,不仅座无虚席还有很多人在等着吃。厨房火力全开,女人们忙前忙后,酒桌上觥筹交错,酒桌外也热闹非凡。烟花声,炒菜声,划拳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好一片欢庆的大场面。

看似纷乱嘈杂的现场,其实一切都井然有序,这得归功于酒席现场指挥人,一般是请亲戚朋友里较有威望的人来担任。一个好的指挥者不仅要负责现场的人员调度,保障物资供应,还要能掌控酒席的节奏,营造酒席的气氛。让吃的人、喝的人、干活的人还有主人都开开心心,乐乐呵呵的。 几番酒席过后,客人基本都吃饱喝足了,酒席就到了尾声。此时烟花鞭炮最后一次爆响,宣告喜宴完美落幕。客人陆续离去,亲友帮忙收拾残局,把一切回归原状。
剩菜的处理是最麻烦,丢掉太可惜,吃又吃不完,只好混在一起煮过,分给来帮忙的人。城里人大概难以想象,剩菜也能变成一道美味。各种食材和各种调料混在一起的汤汁是一种难得的麻辣烫汤底,往其中放入新鲜的花菜、包菜、娃娃菜等蔬菜,滚熟,配干饭,实在太下饭了!


与酒店的酒席相比,农村流水席就像是在打仗——一场热热闹闹的吃食大战。这场大战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这里也是如此:好的天气,不如好的场地,好的场地不如好的人际关系。说到底,人和人的联系才是农村人最看重的东西。 今年8月,县政府颁布了烟花爆竹禁令,此后的农村流水席上便少了这一味助兴的东西,似乎连喜庆和热闹也跟着减了几分。 然而,为了家乡的环境和和谐,村民们大都支持政府的决策,改变自己生活习惯。 时代总在变化,酒席文化也会跟着变化,唯一不易变的,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