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想中的实体书店
查看话题 >对话换酒书店店主:开书店也不是一件多么高级的事情

张雪健: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图书行业工作数年,作为项目经理和文字编辑策划出版了十余本各类书籍,包括《给青年诗人的信》、《夜航船》、《人性的枷锁》、《山之四季》等。现居南京,经营换酒书店。
前言
南京夫子庙老门东又多了一家书店,它的老板是读书圈子里很有名气的北大才子张雪健。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开书店在我们看来往往是一件非常高雅,且充满理想主义的事情。开书店是否就意味着脱离地面,在云端跳舞呢?一切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吗?文化是否将会真正成为中国人的生活一部分呢?
闫 = 闫力元
张 = 张雪健
关于书店:一些基本信息
闫:为什么取名换酒?有什么内涵吗?
张:换酒这个名字最早要追溯到大学毕业前夕的日子。 在北京大学的毕业集市上,毕业生都把自己带不走的书拿出来摆摊售卖。当时我在朋友圈写下了宣传文案:事了拂衣去,卖书换酒钱。
现在换酒书店真的可以以书换酒,五本旧书=一罐好酒。
闫:这意味着换酒书店不仅卖书,也卖酒。
张:是的,换酒书店卖的绝不止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什么都卖。换酒书店是书店,也是百货商店。用其他领域的概念来形容,就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我们的模式会是“书店+百货店”,这样的模式在中国还没有很好的先例。

关于实际:开书店也不是一件多么高级的事情
闫:开业最初,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什么趣事?
张:比预想中要简单。预想中,会担心客流量太少,或是成本太高,没有办法进行资金周转等。但实际上,开业后的情况还是可以接受的。周末人会比较多,工作日还是略显冷清。
有趣的事情,是和周围的商户们进行了一些交流,也得到了他们的关注。都是年轻人开的店,消费群体也比较类似。有时候,大家会互相给对方推荐客人。遇到一些情况的时候,大家也会互相帮忙,就像邻居一样。其实,做生意不光是自己开一个店,不可或缺的是和周边社区的互动。
闫|换酒书店的书都是你看过的,其他的商品也都是你们喜欢的东西,是否意味着书店不仅仅是销售,更是一种生活理念的传达?售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张:其实现在,这是所有独立书店都在做的一件事情。我们和其他书店最大的不同不在于此,而在于我们没有把开书店当做一个非常高级的事情,不是为了一个情怀,或者一个想法去做,我们还是在做生意。本质上我们是零售,而不是一个书店。我始终觉得开书店和开小卖铺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是在卖东西,要依照商业逻辑。
有很多书店开不下去,哭穷哭惨,让别人来支持他,对此我是不大认同的。我觉得书店开不下去是自己的原因,书始终有人在买,有人需要,只是看你怎么去把书卖掉。背后,其实都是成本考虑。
闫:很多学者对娱乐文化比较悲观,他们觉得人在娱乐中会逐渐丧失对传统和经典的爱好。你如何看待文化产业的前景?一切事物是否都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张:我始终觉得,在中国,做任何事情都会成功。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我也从来不觉得老百姓喜欢抖音快手有什么错,只不过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喜欢别的东西。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喜欢有文化有品的东西的人,不太能接触到这些东西。或者说,这个产业本身还没有很成熟、很发达。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实正处于一个刚起步阶段,如果真能做到像日本或欧美那样,会有人会愿意为它买单的。
可以举电影的例子。现在大家都更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然而在十年前或者在我的童年,是没有机会这样做的。电影也是文化消费。平时不怎么喜欢读书的人,也愿意为文化消费,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买设计精美的手机壳、买包含文化创意的帆布袋,这些都是好的迹象。“书”是一个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载体,可以有很多种呈现方式。我们不一定让所有人都去看书,许许多多有关联的内涵都可以进入。我觉得这方面的前景还是巨大的。
闫:你把眼光放在了整个中国庞大的文化市场上,那么将来是不是会更重视网络的形式?此外,书店选址南京,有什么考虑吗?
张:虽然我们肯定会着重做线上,但我们毕竟有一个实体店。为什么要有这个实体店,就是要希望自己不要做一个皮包公司,需要一个落脚点。
选择南京,也不光是我们个人的喜好,而是经过了商业方面的考虑,在南京,文化行业的发展前景比别的地方要大一些,南京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品味是比较适合开书店的。南京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只有上海1/4的人口,但文化创意产业做的很好。选择在南京是一个优势,不会是一个劣势。

关于使命:把书店开到每一个社区去
闫:讲过了选择南京的商业考虑,可以再讲讲对南京的个人喜好吗?
张:喜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虽然我不是南京人,但是我的安徽家乡离这边很近,也可以算是成长在这边的人。南京这座城市,整个气候、环境包括人的性格都有一种让人有回家的感觉,比较适应。另外呢,我是历史系的学生,而南京是一座非常有历史感的城市。
在上海呆了几年,感受过大城市的繁华。年轻人出去闯一闯,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也很好。
闫|刚刚我走在南京的街上,不知道是因为心态的原因还是其他,我会感觉南京的街道确实给我特别的感受,一个城市的气质是怎样体现的呢?
张:我觉得有很多方面吧。每次来南京,我的第一感受是南京的天比上海的高,会有一种天高地阔的感觉,这可能和它的气候或其他的原因有关。另外还有历史上的原因,南京的马路比较宽,这是因为民国修建时特意建得很宽敞,种了一些很高大的梧桐树,这些都是有规划的,三十年代想把南京建设成远东第一都市,和纽约看齐。所以就会让人觉得更大气。另外就是南京的人的性格吧,她是一个比较慵懒的城市,有点像北京的性格,皇城根脚下的感觉。
闫:之前了解到,您很欣赏鲁迅、胡适、梁启超、曾国藩等名人名家,他们大都生活在清末民初的中国,能谈谈对于这些人的喜爱吗?
张:每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和个人的成长史、阅读史、人生经历有关系。这些人的人生经历很相似,而且他们都是中国式的知识分子,他们都读过很多书,很有学问,那么中国式的知识分子是什么呢?就是有家国情怀,有自己的追求,同时又深知自己的不足。我觉得这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特质。
闫:鲁迅、胡适、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承担的使命也相似,一方面要救亡图存,另一方面要启蒙民众。你的文章里也提到换酒书店作为一个品牌最终的目标是让中国人更有品,你是不是把胡适等人作为自己榜样?
张:就会觉得自己在承担一些非常重大的任务,你可以理解成宿命感,这其实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东西,而是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去做,做不到会很遗憾,所以会给自己很多压力,会自我反省,所以来南京开了书店。
闫:关于书店的未来,有什么想法?
张:比较远的愿景是,我们希望以后也能做连锁,一个一个的小店地蔓延出去,希望能让书店像超市,或者像百货店一样开到每一个社区去,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中国人更有品。这是我们想做的。

文 | 闫力元 部分来自公众号换酒
图 | 张雪健
编辑 | 陈小雨
本文首发于围炉 (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围炉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