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因素、经济因素、智商因素、努力程度、运气、性格、健康等可能让人生轨迹变得不一样。
我有比较深的个人理解,从生活经验来看,我从山林深处到乡镇、再到城市、一线城市,几乎体验了我国完整的组织架构: 组、村、乡、镇、县、市、直辖市(天津四年、上海八年)。 后来有机会到欧洲半年多,期间也来来回回在这个组织架构中穿梭,体验很深。 经济因素无疑是影响人观念非常重要的因素, 比如我爷爷一辈,几十年在土地上的劳作让他们的生活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插秧苗夏种瓜,收完油菜翻地再种土豆⋯⋯玉米、红薯、荞麦、黄豆、蔬菜、鸡鸭鹅猪,都是自给自足。观念就是安土重迁、落叶归根、尊长、尊重经验。 而我叔伯一辈早就脱离了土地的劳作,进入城市、或事业单位,或项目工程,早八晚五规律上下班,到老退休。或觥筹交错应酬,在城市里买车买房,有自己一帮圈子,不光是走进了省会、还能走出省界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他们的观念更务实、看重关系、尊重技术和利益规律。 城市的同学,从985211一般本科毕业以后也在不同的城市结婚生子安家定居,相对来说我们更注重个人事业和家庭的平衡。 而在知乎上加了一些大牛,从小是一线城市长大,国外留学深造、环球旅行、创业或大型公司就职,相对来说眼界更宽广、观念也不拘泥于一国之内或经济层面(当然很多也经济自由),更注重个人兴趣爱好、精神层面的共鸣和享受。 曾经跟一位朋友交流社会阶层的流动: 一般来说从山村走到城镇、城镇走向市、市再走向省会或一线城市、一线城市走向国外。 跟爬阶梯一样,从下一级往上一级比较容易,但若想跨两级、或者直接跳级到更高阶梯,就太难了: 社会关系、可调配资源都难支撑--- 刚毕业不久就在上海买房的小夫妻,一定是来自各省市比较殷实的家庭, 而买不起房的家庭一般比较普通(当然也有个人能力非常突出、头脑特别灵活的,靠自己能力买房买车) 见得人多了就会思考:为什么每个人的境遇会大不相同? 原生家庭因素、经济因素、智商因素、努力程度、运气、性格、健康等可能让人生轨迹变得不一样。 BBC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纪录片《56up》,选择了英国上层、中产、和一般阶层的一些孩子,每七年拍一次,从7岁、14岁,到56岁,差不多一个人完整的一生。这个节目我看了三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孩子的天性、家庭、教育、个人后天努力、精神健康状态,甚至后来的爱人,共同塑造了这个人的一生。 跟欧洲相比,我们国家现在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物质财富的膨胀,社会阶层也在激烈动荡。 每个人都有机会、但每个人机会并不相同。抓住这个巨变的时代,不断提升自己的阶层、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阶层、培养更优秀的下一代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