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背后的疯狂 | 拉威尔《波莱罗》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以管弦乐色彩大师著称,与德彪西共同被人视为印象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波莱罗舞曲》(Boléro)是拉威尔的最后一部舞曲作品,是当时前卫的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Ida Rubinstein)委托拉威尔创作的作品。这部《波莱罗舞曲》如今已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也是如今音乐学习者初识管弦乐配器的范本。

乐曲首演以舞剧方式呈现,由伊达鲁·宾斯坦担纲,舞臺背景为西班牙的一处小酒馆,舞者就在中央的一张桌子上表演,而四周尽是一群聊天的酒客。音乐刚起,女郎练习般地跟着起舞,身旁酒客不以为意,只顾及关不掉的话匣子。未料音乐持续进行,女郎的舞步越来越热情,酒客眼睛一亮,如被勾魂似地站起来围住那张圆桌,跟着女郎疯狂起舞,连台下听众也如痴如狂地加入混战,引发了一阵骚动。

《波莱罗舞曲》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如同一场盛大的舞蹈,但又不像是舞会,一位翩然而至的少女,轻盈入场,随即带动周围的人们一同加入,最终成为一场盛大的狂欢。
拉威尔本人曾对外宣称此曲:“这是一部只有乐队织体而没有音乐的乐曲”。这首音乐1929年在纽约首演时,对整个音乐界造成不小的轰动,被美国报界形容为“爆炸”般的创举。

《波莱罗舞曲》原是一种3拍子的西班牙民俗舞曲,拉威尔以其为名,理由不过是遵循“波莱罗舞曲”中的速度而已。而在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中,“一成不变”的节奏是其最主要特色,小鼓自始至终机械地循环两小节相同节奏音型。于这样枯燥而可能令人不耐的风格中,主题与对答的旋律也自始至终没有发展过,同样主题前后反复了9次,既不展开,也没有变奏。然而,两种固定元素(节奏、旋律)的一再循环,也正是波莱罗舞曲的迷人之处。

尽管当时许多音乐家对拉威尔这种新奇的作曲方法不以为然,但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首相当优秀的、激动人心的作品。如今它早已是音乐会的热门曲目之一,不少听众听它时都称“好像有魔力一样,一口气从头听到了癫狂的结尾”。
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之于其身,如同置身世外,看似愚弄和乏味的背后,引人进入更为广阔的一个层面:给你自由,却限定你的一切,始终如一;在舒展完全的个性之后,立即趋向团结,无从逃脱。
-END-
延伸阅读
预告 | 弓弦与号角「Autumn·三重奏」 预告&试听指南 |「Autumn·三重奏」中日音乐家音乐会 2019音乐日历预售发布 | 听一座岛,爱一座城
长 按 二 维 码 关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