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庄子的名字号(人间世篇)
出自庄子的人名字号 三(人间世篇) 王艮(公元1483——公元1541),字汝止,号心斋,明代哲学家,泰州安丰场人,人称王泰州。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 心斋出自《庄子 人间世》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虚白作为人名字的 周虚白(1907~1997),名室阕,四川省新繁县龙桥镇人。知名学者、诗人,古典文学家。1932年考入四川大学,师从蜀中名师林思进、庞石帚、丁山、向鲁宗、赵少咸等先生。与王利器、屈守元、杨明照在20世纪40年代并称为“川大中文系四大才子”。1936年毕业,1952年调入南充四川师范学院,任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为学院“四老”之一。1997年8月逝世。 主编京剧《绿海红潮》,合编《汉语大字典》《古代诗歌选》。著有《谭苑醍醐点校》《周虚白诗选》《书目答问校笺》《书稿疑义小征》《愚虑集》《晚清蜀中十家诗钞》等专著。 于立(约公元1341年前后在世),字彦成,号虚白子,南康庐山人。宋代将门之后,自幼明敏好学,学道会稽山中,得石室藏书,遂以诗酒放浪江湖。尝寓居吴中,与顾瑛友善,为其品题法书名画。善近体五言、七言,顾瑛以为其长吟短咏,有二李风;杨维桢称其人如行云流水,无所凝滞,游方之外者也。生平事迹见《草堂雅集》卷一一、《西湖竹枝集》、郑元祐《送匡庐道士于彦成归越》(《草堂雅集》卷三)、《吴中人物志》卷一○、《元诗选•三集》小传等 曾虚白 1895年生,《孽海花》作者,曾朴之子,国民政府政要、报业家。原名曾焘,字煦白。江苏常熟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长沙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雅礼大学任教授。后任金陵女子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等职。 虚白作为书斋号,室名的。 “虚白斋”系李煦斋号。李煦(1655—1729),字旭东,又字莱嵩,号竹村,原籍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隶汉军正白旗。曾与曹寅长期共事,且有葭莩之谊。是清初政治、经济史及《红楼梦》与曹雪芹及其家族研究的重要人物。 “虚白斋”亦是香港著名银行家和收藏家刘作筹先生的斋号,藏有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嘉庆十六年(1811)所书“虚白”二字隶书横幅。  刘作筹(1911-1993年),广东潮安人。字均量,自号虚白斋。早岁入上海暨南大学,跟随谢公展、黄宾虹习画。后居香港,服务于银行界,精鉴赏收藏,晚年将所藏书画700余件悉数捐予香港艺术馆。  虚白出自《庄子 人间世》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下面简单解读一下相关段落,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白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人间世》中这句话的前后文,笔者也贴上了。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先说说这段的主旨吧,这一段是讲“心斋”这个心不是我们常说的生理器官,也不是古人认为的“心之官则思”之思虑之心。 而是超越了经验,推理认知之心。而斋之意,并非是沐浴斋戒,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斋在古汉语里有另外的意思,《礼记 祭统》:“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於神明也。” 汉 班固《白虎通 》:“斋者,言己之意念专一精明也。”可以看出,斋还有精神专注之意,这里的心斋便具有一些类似的意思。 那么如果其心乃是由人为之,具有好恶,度量,思虑,逻辑,推理之心,那么即是“伪”这里的伪意思是造作的,与之相反的是“自然”,于是庄子说“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相同的,“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就是说经验中的飞行都要靠翅膀,也就是《逍遥游》里的有所待,其实也就是一种“不自然”的造作,那么超脱经验意识的“以无翼飞者也”才是真正的逍遥无待境界。 也就是合乎天然的境界。 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也就是,普通人所用的造作的机虑之心,与去除造作的,心的天然状态所感知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便是这种心的状态,庄子在另一篇也对心做过描写“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 天地》。 可以看出这种白,乃是形容心之纯的状态,纯即是自然之心。自然之心“虚室生白”则神能生定,定能生慧,于是“吉祥止止”,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止的境界,那么就是思绪乱飞的“坐驰”状态,“心猿意马”即是如此。 出自庄子的名字号(人间世篇)二 出自本篇的名人有~ 饮冰室主人 梁启超(1873~1929)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为何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原意就是比喻内心之忧虑,寓意对国家社稷忧虑焦灼之情。 成玄英疏:“诸梁晨朝受诏,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熏灼。”形容其人内心,惶恐焦灼,指受命从政,为国忧心之状态。 南朝宋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中有:“饮冰肃事,怀火毕命” 唐 张九龄 《与李让侍御书》:“不然则命非饮冰,幸安中土,又安能崎岖执事之末?” 饮冰一词,于此种文句中,均来表现受命从政,为国家社稷担当的内心灼热心态。 此外,还有生活清苦之意。 如,唐 姚合 《心怀霜》诗:“还如饮冰士,励节望知音。” 而1898戊戌年,梁受光绪帝之命,参与变法维新,从未参与政治的梁启超,在清帝国内忧外患中,受此大任,其心态之焦灼,内热,可想而知了。如此,只能“饮冰”以得到些许清凉。 “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曰:“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饮冰正能体现出梁启超之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受命以来,忧心如焚之状态。 后来清末立宪失败,梁自号“饮冰室主人”,以示“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之慨,同时也有甘居清贫之意。 王大煊(1757-1818),字养中,号香田,晚号炯岩。婺源人。幼而岐嶷,性敏悟,就傅读书辄目数行下,成童后与仲弟春潭君以文行相切劘思,以文章经济表见于世。 尚庸(1903年 -1984年),男,汉族,字养中,辽宁海城人。养生家。 1925年高等警官学校第四期毕业。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及气功。建国后曾在北京开设内功诊疗所。 1983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84年3月4日在北京逝世。 养中出自《庄子 人间世》“且夫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其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著有《清真集》。 其字美成出自,《庄子·人间世》,解释为美满的成就,有尚美而使成之意。 邓散木(1898-1963)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 原名铁,学名士杰,字纯铁,别号且渠子,更号一夔,一足,斋名厕简楼,豹皮室,自号厕简子。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擅书法篆刻,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 散木出自《人间世》“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儒林外史》作者。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文木,出自《庄子·人间世》:“若将比予於文木邪?” 郭象 注:“凡可用之木为文木。” 也即是与散木相对之木。因其材而为人所用。 《西京杂记》卷六:“ 鲁恭王 得文木一枚,伐以为器,意甚玩之。”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学》:“若有文木,不以青赤雕镂,惟散木为施镂。” 这些都是取与“散木”相对的意思,意思是美木,成材之木。 附原文~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生!夫子其行可矣!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秦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秦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若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
豆友142733478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6 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