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呢,就是有来有往
之前跟奇女子聊天的时候,聊到爱的表达这个话题。说到有很多人,彼此明明是相爱的,却总是找不准节奏、找不到恰当地表达爱的方式。
比如父母之间,虽然相处几十年,却因为爱的表发方式不同,总会引起生活中不必要的摩擦。老爸是忠厚老实、少言讷语的性格,总是把家里的家务事悄无声息地就做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且不是没有生活情趣,每一个纪念日都记得,也都费心去准备礼物。
可在老妈那里,却还是不满意,觉得难以接收到爱的讯息。
这是老妈矫情吗?还真不是。朋友跟老妈相处就十分自在,时不时发自内心地赞美一下老妈新买的围巾、或者夸奖一下新烫的发型,老妈就喜不自胜,简直比收到蒂凡尼的珠宝还要来的开心。这样看来,老妈是很容易接收爱、很容易满足的人。
多年前有一本大畅销书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她开始以为是男人和女人的基因差别导致了这种分歧。直到读到查普曼博士《爱的五种语言》,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每个人表达爱、感受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老爸和老妈都在表达爱,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查普曼博士将爱的语言分为五种: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每个人所习得、所惯于的表达爱、接收爱的方式都在这五种语言的涵盖之内。
爱一个人,可以赞美TA,无论是外貌、品味、还是智慧、视野。爱一个人,可以为TA准备特殊的时刻,一顿烛光晚餐或者一次短暂的旅行,创造属于彼此的回忆。爱一个人可以送TA礼物,无论是一颗小小的贝壳,还是冬日的一条围巾,寓情于物,总不会错。爱一个人,还可以替TA分担,不管是家务还是其他行动,寓情于日常的行动,也是不错的选择。爱一个人,还要有身体的接触,亲吻、拥抱、抚摸都是表达爱意的必要。
最好的爱情,当然是彼此表达爱的语言合拍。你喜欢被夸,我喜欢夸;你喜欢收礼物,我喜欢送礼物……但很多时候,因为成长环境或者原生家庭的缘故,彼此示爱的语言不会那么一致。所以,要在长期的磨合中,发现、感知、调整表达爱的方式,这样才能让感情持续保险,持续制造惊喜和热度。
在我的经验里面,用礼物表达情意,是明显而且直白的。俗语说“礼轻情意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小朋友,都会在幼儿园学习“分享”,但一般来说,小朋友也只会跟自己喜欢的人分享。《同桌的你》里不也唱吗,“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青涩时代的情窦初开,都在这小小的举动之中。
表达爱的语言,不仅限于爱情,友情、邻里知情亦是如此。
记得《请回答1988》刚开场的时候,各家之间晚饭之前,都会将自家的腌菜、青菜、炒菜送一份给邻居,好的情谊就这么潜移默化地产生。善雨妈妈会在母亲来的时候去狗焕家借煤饼充门面,豹子女士会在德善出游前悄悄给德善妈妈一点救急的钱,如此种种,真是“远亲不如近邻”的完美写照。
就在刚才,房东大爷给我们送来十几个鸡蛋,院子里的鸡自己下的;前两天还给我们送了自家收的新米。昨天我帮他把几袋肥料搬进车库,朋友送的橙子拿了几个给他外甥女尝鲜。人情味儿就藏在这有来有往之中,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一把,感情的砖块才能累成高墙。有些人是不愿意欠人情的,但我觉得,有时候还是要背点儿人情债;不背人情,就培养不出感情吧。只要心里挂念,总有能为对方伸出援手的一天。要不是王熙凤对刘姥姥客气,巧姐怎能“巧得遇恩人”呢?
还在做出版的时候,跟阿黎做过一本《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当时我细读文洁若老师的上百封家书,试图寻找出家庭成员中的情感关联。印象最深的一封是下放北大荒的文老师的姐姐写来的。大意是,“上次你给孩子织的羊毛裤已经收到,虽是旧毛衣拆下来的旧毛线,但这种情形下,也能保证孩子安稳过冬了。此次随信附上我给你做的布鞋一双,虽比不上皮鞋好看,但穿起来是舒服的……”
当时她们姐妹远隔,交通不便,通信往来一次也要近一个月。但就是这日常的琐碎,你给我织一件毛衣、我给你做一双布鞋的往来,让姐妹情谊始终浓厚,亲情始终不断。
到现在,我的家里面,还有见证友情的许多小物件。喝水的杯子,好看的茶叶罐,小弟毕业时做的雕塑,朋友送的花盆,邻居大哥拿来的酵素,旭爷自制的挂耳咖啡,甚至小曾买大了随手送我的T恤……各式各样的物品,承载着各个时间段积累的友情,绵延不断。
所以说,交朋友,不要怕麻烦。朋友就是你来我往,你麻烦我一下,我麻烦你一下;在互相扶助的岁月里,发现人间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