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修衙”,古代不搞形象工程?
俗话说“官不修衙、客不修店”,旅客住店当然不必帮店主修店,可当官的为什么不愿意修衙门呢?
1
提起古代衙门,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有四个:故宫博物院、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署、河南内乡县衙。
故宫不用多说了,明、清两代的皇宫,自从明朝朱棣开始,前后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办公。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直隶总督署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
霍州署位于山西霍州市,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霍州署历史最为悠久。建造年代比故宫早一百多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句话最早出处可寻到明代理学家曹端,曹端就在霍州担任过学正。
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由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章炳涛主持营建。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会县级官署衙门。
2
谁也不会想到要超过皇宫,就是直隶总督府,霍州署,也是省级、地市级的衙门,全国像样的本来也没几个,倒是象内乡县衙那样,明清全国一千多个州县,倒有一些保留了下来。
内乡县衙作为代表,号称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天下第一衙"、"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什么来头大称什么,一个再修,一建再建,已经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都是托了旅游开发的福,现在官网上有英文、韩文、日文介绍,门票也涨到了75块一张。
难怪别人眼红,想想一千多个州县,谁没有县衙啊。
平遥县衙打领导牌,班禅大师曾经提词:平遥县衙 古衙之最。
浮梁县衙打名人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间写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叶县县衙打古董牌,你们那都是重修的,叶县县衙可是现存的古官署衙门中唯一的明代县衙建筑。
新密县衙打历史牌,新密县衙始建于隋代,是国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官署衙门。尤其衙署内的监狱历代沿用到2003年,专家称监狱使用之最。
浮梁县衙称"中国第一县衙"、"江南第一衙",内乡县衙叫"天下第一衙",新密县衙就叫“华夏第一衙”,你说俺规模没你大,咱就跟你比历史,你说咱历史没你长,咱就跟你比品级,你们知县是七品,咱们是五品。浮梁县衙马上不服气,谁不是五品啊,咱们还是陶瓷、茶叶集散地,海上丝绸之路啊。
有什么本事使什么本事,不就是比谁牛逼嘛,谁怕谁啊。比到最后,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了吧?再要比,只能比谁认定得早,谁是AAA谁是AAAA了。
3
你们毕竟还有座衙门在,这可让其他一千多个州县怎么办?据说原来也都是有县衙的,现在连个影子也没有了,好歹有个三五十间也能修建扩建,一直修到十亩,二十亩,三十亩,可那些连地基都没了的,怎么办呢?
看着别人白花花的门票收入进帐,估计不少人把祖宗十八代骂了无数遍,光知道当官,怎么就不修座县衙留给子孙后代呢。
回到开头,古代当官的在修县衙这事上,还真的和现代人想的不一样,县政府,乡政府能修得跟皇宫似的,一比新,二比高,三比现代化。古代的州县长官在修衙门这事上,还真的不怎么热心。
客不修店还好理解,我一个住店的,明天鸡一叫就走了,管你客店漏风漏雨,关我毛事?好歹县衙是要住下去的,再说了县衙讲究一个威势,没有高高大大的门面,怎么显示州县长官的威风?你们不把衙门放在眼里,还管得住你们吗?
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反倒是好多衙门非常破败,甚至能将就就将就,还有好多县衙借用在一些旧房子里。比如清朝常熟县衙一度就是利用钱谦益的住宅改建的。比如清代大名府衙原来竟是一户大户人家的墓道,有一次翻修时竟从地下挖出来一个大棺材。
4
有解释说县衙这东西也至于都是这么穷酸,实在破的不成样子了还是要修的,但修得再好也没有用。一旦来了土匪,或是民众造反,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烧县衙抓知县抢粮食夺兵器,所以县衙一般很难保存下来。
反倒是那些文庙土地庙之类的建筑,虽然规模不怎么样,无论谁造反都要加以保护,反倒能保存下来,毕竟谁也不敢故意破坏这些保护子孙后代的东西。直接原因就是那里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抢。
可是破破烂烂的住着也不舒服啊,明清时代州县长官按规定是要住在衙门里的,国家不允许官员在城中其他地方另辟住所,必要时要以性命对县衙进行保护。
可是即便如此,州县长官还是对修衙门并不热心。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官员在一个任上的任期限制是三年,三年任满必须重新接受吏部的考核,干得好了升官,干得不好嘛,说不定连官都丢了。想一想第一年还得想着做个清官,第二年刚刚熟悉情况,还没能放开手脚,就算第三年捞了点钱,说不定就要离开了,谁还有心思修什么衙门呢?
就算想修衙门,可还得好好考虑一下,要知道州县的预算里可没有修衙门这一项,征收的税款是要如数上缴的,就连运输保管的损耗也都州县自己弥补,实在没有多余的钱来修啊。再说了自己的考核可都抓在上司的手里,你打了报告说要修衙门,上级会怎么看你?这可是直接影响自己考核的。
5
那就换个思路,不运用国家的赋税,直接找地方上的乡绅捐款行不行?
这条路也行不通,地方的财主才不管你长官住的好不好呢,平时给你磕头送礼也就算了,还得拿钱给你修房子,对财主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拿些钱出来修修文庙呢,文庙还能保佑自己后代中个秀才举人什么的。再不济建个养老院什么的,遇到荒年施个粥什么的,还能落个好名声。
哪怕是捐给和尚道士,也能给子孙积个阴德。再说了替你把房子修了,三年一满你走了,这投资可就打了水漂了。等到新来了长宫,又不会记着你好。
再换个思路,州县长宫在任上也捞了不少钱,拿出一小部分出来修衙门怎么样?有这种想法的,说明还没有捞过什么好处哈,还是个清白之身,哪有到了自己口袋的钱再往外掏的道理呢?
所以明代的做官教科书《新官轨范》里说:“衙门不可过于修饰,但取门户牢固、墙壁坚完。”用州县长官的眼光来看,州县都是刚入仕途的第一层台阶,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有心思不花在门面上,干吗把台阶擦得那么亮呢?
6
所以也怪不得州县长官不修衙门,都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没钱怎么办事?衙门修得太漂亮,还会被人诟病骄奢淫逸,太得不偿失。
更迷信的,还有一种说法,衙门修的太好,官员就会钉在这个职位上升不了官。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宁可信其有吧。
至于子孙少了个景点,卖不成门票,那太远了就顾不上了。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法律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