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 暨“窦桂梅教学团队观摩活动”走进长沙学习反思
此次课程实际给周六、周日两天,不过大多数人都同我一样周五便提前来报道以及解决住宿问题,在此过程中,见到一起订房的小伙伴是理所当然的,更大的惊喜是在酒店见到了很多TFC的小伙伴们。就这样,晚上,我们约好一间房畅谈这一个月来的“辛酸荣辱”;白天,我们在学校认真听课,“奋笔疾书”的记录每一位清华附小老师的精彩过程。这让我恍然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只不过这次的学习时间太短了。
2018年是清华附小优秀校友朱自清诞辰120周年,窦桂梅校长带领团队,以“朱自清的家和他眼中的国”为主题,基于教材中的单篇经典,整合与重组多种课程资源,开展《小学生朱自清读本》阅读,综合实践等学科和活动育人内容,实现儿童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我也是首次认识到群文阅读,重要的还有我终于听到窦桂梅老师的课了! 许是第一次工作,许是我还年轻,许是暑假与现在相距太远。在长沙的三日,带来了太多感触,最后却又归于平静,但夏昆老师说的那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又再一次萦绕我脑海。


在课堂中的感触,有以下两点:
一、 语文是什么? 大学时有位李老师告诉我们看到一个论题时无非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
语文课程标准中解释“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熟悉世界、探索世界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记录几千年来文明活动的载体。离开了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像离开了水的鱼,无法发展和传承。离开了语文,其他学科的知识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只有把语文学好,提高了沟通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他人沟通,更加容易地学习各种知识。所以,语文的工具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长久以来我一直跟学生强调语文是什么?语文的重要性,却从来避重就轻忘记了告诉学生如何把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去运用,也缺乏必要练习,学生对于语文也就停留在了因为要学语文所以学语文的阶段。
清华附小一系列课程都在向我展示语文作为工具如何运用,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以《朱自清故居门票的设计》和群文阅读《游记》这两堂课最有代表,在课堂报告中也告诉了我们,它在其他学科中的合理运用与整合,这些对于今后我的课堂也是有重要示范作用。
教师应具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用一些积极、向上、阳光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如果说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过程,那么人文性就应该是它的目的、结果。
同样以《朱自清故居门票设计》和群文阅读《游记》为例。最后,前者是教导我们的孩子应该爱护故居;后者不仅让孩子自己当了一会导游来解说朱自清欧洲旅游路线,也让学生开始体会朱自清年代在外求学的不易与朱自清留给后人的财富。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语文教学地顺利进行。
二、 有属于自己的课堂管理
首先,要有一定的指令,尤其是在一个新的环境。在小学阶段更是需要不同的指令来进行课堂管理,低年级的指令讲究朗朗上口,到了高年级指令可以适量减少,但对于某些“台词”却更加必不可少,比如:回答问题时应该说“请大家看到第*自然段”、“有谁可以补充”,这些指令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课堂管理,也是我们课堂的“润滑剂”。
再次,课前一定要“收服”好学生。两天的观摩课,每一堂课都是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班级,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陌生的情况,作为老师更应该主动出击,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怀和赞美,让学生愿意听这老师的话。令我影响深刻的是那两天长沙飘着淅淅沥沥的雨,温度也徘徊在15度左右,很多孩子都穿了厚厚的衣服甚至是三件,到了室内的台上灯光和场地相对封闭的原因,几个上课的老师在课前都会说一句:“孩子们,你们可以以平时最熟悉、舒服的方式坐着,热的话就把外套脱掉。”这一句话给台下的我都带来无比的暖心,何况是对世界都投以善意的孩子呢?
最后,习惯养成很重要。现在的孩子对于公开课多数都会知道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但是某些细节和小组合作仍可以让我们察觉到班级的平时的大概情况,清华附小的老师很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按照现在任教于一年级的林长山老师介绍是从一年级便开始培养,这些也无不渗透在每一位老师的教学要求与习惯中,这几堂课从单篇经典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综合实践无不需要小组之间的配合,陌生的老师与课文,还有一定难度的尝试都因为孩子们平时的习惯养成很好,进行的有条不紊,很多次学生的配合都让我不停惊叹:“习惯养成太好了!”也更加懂得办公室一位老师总是在我耳边回绕的一句话:“小学阶段习惯养好,班上成绩不会太差。”

两天的学习,见到了心心念念的窦桂梅老师,瞻仰了六位清华附小老师们的风采,再次感受了待了六年的星城长沙小学的人文氛围,还有许久未见的老友或者新朋友,带来的感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带来的影响也不会局限于课堂,那是对我无形人格的一种影响。想起这些总是在告诉着我为什么要努力和怎样去努力,未来的路还很长,所以,一起加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