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里最好吃的菜
查看话题 >烧烤一串,世间百味
什么时候能把大家召集在一块儿撸个串, 顺便尬聊人生呢?
在各种强势安利下,我终于将《人生一串》看完了。庆幸的是,它只有六集,遗憾的是,它只有六集。除去一些看了会让有些人引起不适的场景外,这无疑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又能共情的纪录片。《人生一串》拥有一批自来水的观众及豆瓣9.0的高评分不是没有理由的。

与翻版《解忧杂货店》相比,《人生一串》要朴实得多。整个纪录片看下来没有明星大腕、矫情故事、尴尬演技,有的只是市井烟火和一群擅于烧烤和爱吃烧烤的普通人。相信看完《人生一串》的人都会有所感悟:大千世界,吃货相通。原来昆虫、眼球、蚕蛹皆是腹中美食。
对比之下,如果吃烧烤也有分级的话,我应该还处于入门级的水平。

和土味烧烤的第一次碰撞要追溯到小学时代。学校小卖部萝卜丝、唐僧肉及小冰棍虽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但吃多了,也总想换点新鲜的。小零食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口腹之欲,于是,心也野了起来,开始对身边的食材下手。
在乡下,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种地瓜或者长豆角,远远的一望,总是能看到大片的地瓜藤和随风晃动的豆角。小孩子馋虫一上来了,就挖上一两个地瓜、再摘上一把豆角直奔家里的柴火房。虽说煤气和电磁炉越来越流行,但是家里老人总是担心安全问题不敢使用,于是,烧柴火的习惯被保留了下来。

柴火烧出的饭菜美味可口,且烧完后的木炭是烤东西的必备材料。趁着柴火刚刚熄灭,在木炭和灰烬中扒出一个合适的空间,再将地瓜和豆角埋进去。过不了多久,你就能闻到一阵阵的香气了。等地瓜熟后,将其拿出,剥掉外皮,金黄细腻的里肉让人口舌生津,恨不得能一口就吃完。豆角不能闷太久,否则你只会看到一根黑炭。
有次去亲戚家过暑假,几个小伙伴闲着没事,从田边的水渠里捉了好些小鱼及泥鳅带回家做烧烤。说是烧烤,其实也就是在煤炉上架上两根细棍,再用竹签穿好小鱼、糊上菜油摆在煤火上。等烤得差不多时,我们还有模有样地撒上盐、沾点辣椒粉,最后尝起来味道竟然还不错。

和城里相比,乡下似乎没有形成吃夜宵的习惯,一到晚上,各家各户八九点就早早的关门休息了,也几乎看不到各种烧烤摊。想要吃烧烤的话要等到镇上赶集。到了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带着自家的手艺和产品涌过来了,也包括小孩子们思念已久的烧烤。
不大的烧烤摊上常常围满了人,都是孩子,眼巴巴望着烧烤架上的肉。要是仔细听,还能听到大家吞口水的声音。家长们拉不动小孩子,只好停下来买上一两串韭菜、烤肉算是哄着了。老板是不是新疆人不知道,但是都是说着一口带新疆口味的普通话,脑袋上还戴着个帽子,嘴里吆喝着:“新疆烧烤勒,正宗的新疆烧烤咯!” 一边喊一边快速用刷子刷调料,留意各种食材的情况。食材并不多,看来看去无非就是韭菜、里脊肉、鸡翅、牛肉等。放到现在,可能没法跟任何一个烧烤摊比,但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这就是最好吃的东西,地位堪比辣条。

入了大学,吃烧烤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学校人口密集,吃东西的摊位、店铺都集中在了美食街,价格相对实在,因此是大家聚餐唠嗑的最佳地点。
每当夜色降临,各路英雄美女就三五成群,纷纷涌入小吃街。最喧哗、人最多的地方必定是烧烤一条街。那些烧烤摊像是某个神秘的组织,白天不见影,到了晚上才大张旗鼓地出来活动。老板们找到自己的老位置,摆好桌椅,将各式各样的烧烤材料一一洗净、装好,再热情地盼望着多来顾客。明明也就不过一张桌子,几条凳子,但却好像是隔开了外界,每个人都变得不一样起来。在烧烤面前,你我都是粗人。女生扔掉了矜持、男生更加的豪放,众人皆是满面油光,谁也别嫌弃谁。心情不好的,叫上一扎啤酒,喊一声,多的是人来听你吐槽诉苦,一醉方休。

第一年来到深圳时,新交的朋友没几个,最后还是靠着同届的同学才熬过了那些找不到人倾诉的日子。彼时在宝安租房居住,每到周末,便兴高采烈地跑去龙岗和同学相聚。每次聚餐,选的最多地方也是烧烤摊。说来也奇怪,大学明明不是一个班、甚至不是一个系,在吃了一顿烧烤后,竟然就变得熟络起来。我们从深圳各地赶过去,只是为了有人能分享和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工作上的迷茫、情感的不如意、生存的压力等等。大家都是刚出象牙塔,因此分外感同身受。吃得次数多了,烧烤老板也渐渐认识了我们。某些时候人少了几个,还会问一句:那个XX怎么没有来?

几年过去,再也没有吃到如学校里面那么便宜的烧烤,而曾经一起吃烧烤的同学、朋友早就奔向各地,有的回老家发展、有的去了泰国和迪拜,还有的虽然在深圳,但是也难以找到相聚的时机。
每次路过烧烤摊时,总是会想:什么时候能把大家召集在一块儿撸个串, 顺便尬聊人生呢?
本文首发于《阳光几米》公众号。
-
皆非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2 16:53:55
-
天海流金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5:46:12
-
小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0:55:42
-
GODSPEED58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7 2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