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文字中的上海

想到王安忆的《长恨歌》,开头几章,数万字的描述,没有情节,只谈上海的弄堂、闺阁、鸽子,弥漫四周的流言。
“人是那波涛连涌的弄堂里的小不点儿,随波逐流的,鸽哨是温柔的报警之声,朝朝夕夕在天空长鸣。”
“闺阁还是上海弄堂的幻觉,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永无止境。”
王安忆的上海是带着梦幻味道的,是强作世故里包着做梦的心。王琦瑶的传奇,读起来有一些牵强和矛盾,更像是王安忆的一种理想。《长恨歌》里的上海景物,有着王安忆的主观视角。看上去似是细腻的工笔,贴近处,却又有些像素模糊。
张爱玲和姑姑住在上海的公寓里,度过了自己创作的黄金时代。张爱玲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上海人,给张爱玲无数的灵感,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主要故事发生在香港,人物却是典型的上海人物。一个衰落的大户之家,一个既新潮又守旧的上海女人,在上海沉迷与坠落,在香港用一次战火成就一段姻缘。从《金锁记》到《小团圆》,上海是所有故事的背景,咿咿呀呀唱不完的腔调,半是做戏,半是认真,半是不甘,半是顺从。写上海,要写得出上海人的这点矛盾才好。张爱玲深入到上海的骨髓中了,不像王安忆那么一厢情愿,看似置身事外,反倒能捕捉到最敏感的灵魂,上海的灵魂。
金宇澄《繁花》开头,童年的阿宝和蓓蒂爬上屋顶,眼中的上海成了永恒,成了阿宝永远的记忆。
“当年阿宝十岁,邻居蓓蒂六岁。两个人从假三层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中是半个卢湾区,前面香山路,东面复兴公园。东面偏北,有祖父独幢洋房一角。西面,皋兰路小东正教堂,打雷闪电阶段,阴森可惧,太阳底下,比较养眼。蓓蒂拉紧阿宝,小身体靠紧,头发飞舞。东南风一劲,黄浦江的船鸣,圆号宽广的嗡嗡声,抚慰少年人胸怀。阿宝对蓓蒂说,乖囡,下去吧。绍兴阿婆讲了,不许爬屋顶。蓓蒂拉紧阿宝说,让我再看看,绍兴阿婆最坏。阿宝说,嗯。蓓蒂说,我乖吧。阿宝摸摸蓓蒂的头说,下去吧,去弹琴。蓓蒂说,晓得。这一段对话,是阿宝永远的记忆。”
金宇澄没歌颂,没抒情,不曾归纳总结寻常事物下深藏的哲理。他是灯火阑珊处,独上阁楼,静静坐在屋顶的人,看繁花盛衰,看一个个故事缘起缘灭。《繁花》是最上海的,有油烟气,不施脂粉的故事,是最真的上海,最真的人生味道。“风里一丝苏州河潮气,咸菜大汤黄鱼味道,氤氲四缭,听到音乐里反复一句女声,和你一起去巴黎呀和你一起去巴黎呀去巴黎呀。对面有了新房客了,隔壁有了新房客,窗口挂的小衣裳,眼生的,黑瓦片上,几支白翅膀飘动。”
为上海抒情的歌,我喜欢罗大佑的《上海之夜》,管弦乐队的配器,浑厚深沉,罗大佑嘶哑得有一些苍茫的喉音,像黄浦江流着,一江漾着百年的兴亡离合。歌词也好,录在下面:
柔情万种
本色难改
胭脂内的你难解的胸怀
洋场十里
华灯凄迷
难以抗拒的是你
唇上的吻
眼中的雨
涛涛天上奔出江河的浪
汤汤呜咽入海
惊天动地痴情的雕琢你的清白
遥遥千里
萍水千载
无缘就此分手有缘将会再聚
美丽的上海
豪情未减
本性难改
金碧辉煌的出售你的色彩
洋场十里
华灯凄迷
难以抗拒的是你
唇上的吻
眼中的雨
涛涛天上奔出江河的浪
汤汤呜咽入海
惊天动地痴情的雕琢你的清白
今宵风采
一夜千载
昨夜多愁善感明晨虚无飘渺
无常的上海
今宵风采
一夜千载
无缘就此分手有缘将会再聚
美丽的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