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只能生产烂片?
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国产电视剧了,从某种程度来讲,这是放过自己的做法 如今电视里播出的剧就两个字,胡闹。看着这些剧,会忍不住吐槽,吐槽的长度会比这些剧还长。而每句吐槽心里都会一声哀叹,哀叹牵出恨,恨铁不成钢 我们偶尔也会出来像样的影视剧作品,像琅琊榜、白夜追凶,被人讴歌为良心作品,而事实上,他们只是写了一个逻辑连贯、尽量减少语言堆砌的剧本,认真表演,扎实布景而已,离优秀有深度还有很大距离。主创人员只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却被观众感恩戴德的感叹“良心剧”,可见其他剧是多么的没有良心 早些时候,我断定这些烂片是编剧的无能造成的,连故事都写不明白怎么可能出好的影视作品。但实际上这是有些委屈了编剧。中国每年出那么多影视剧,却没怎么听过有名的编剧。出了个于正,是因为抄袭,出了个宋方金,是因为宋丹丹改他剧本。而在影视剧海报、片头中,也很少看到编剧的影子。汪海林在北京大学的影视剧趋势论坛就说,编剧在影视剧创作中是极其弱势的,本子被随便改、知识产权也不那么被重视。在资本就是一切的环境下,在没人愿意花时间去打磨一个剧本的情况下,让编剧为烂片背锅说不过去。而那个不靠谱墨镜男王家卫拍电影从来没剧本,照样拍出一些经典剧 后来我又认为,中国盛产烂片是因为没钱没技术。但这显然也是不成立的。韩国今年上映的《特工》耗资1.2亿人民币,这其中包括由于韩中关系遇冷剧组不能到北京实拍而在台湾搭建北京布景、不能到朝鲜实拍而根据朝鲜纪录片用CG虚拟复原朝鲜实景的花费,人家拍出来的效果就是精致真实,让人信服。而今年上映两天便撤档的《阿修罗》耗资7亿,但从他们海报中因涂抹效果而显示出来的细节失真,在我心里就已经断定了这是部烂片。但同样是国产剧,一群农村表演兴趣班培训出来的演员加上拍电视都还显示闪杠的粗糙设备拍摄出来《心迷宫》,却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是部好片 今年发生了两件事,可以让外人直观的看看影视圈的一些操作规则,而这些规则对于烂片的生产走有着直接的关系 崔永元引爆影视圈天价片酬和阴阳合同的雷。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说,这是个事关公平公正的事,先不谈法律,对于一个月拿5001块工资就必然逃不掉交税的人,却看着他们拿着5000万却能各种逃税,怎么让他心理平衡?不让这些人交税,鼓吹什么核心价值观都是虚的。从影视剧的角度来讲,一两个演员拿掉了一半的钱,还能剩下多少用于作品制作?而更为关键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流量明星拿钱不好好干事,他们烂俗的表演直接导致了烂俗的片 流量明星也不是不可以拿高片酬,但应该换种方式,如果自信自己能够带来流量,那一部分片酬应该通过票房分成来抵扣。但流量明星显然是没这个底气的,也不愿承担这个风险。对他们来说,演部电影就是一锤子买卖,能捞多少就先捞多少。敢这么说是因为没见过哪个流量明星能连着演五六年电影 前段时间《娘道》导演郭靖宇爆出,电视台130万一集买他的播放版权,前提是他得先花90万一集买收视率,80集的《娘道》花了7200万,比整个电视剧的制作费还多。郭靖宇声称誓死与影视圈购买收视率现象血战到底,却并没有引起大的风浪。对于影视圈来讲,这件事劲爆程度其实并不比崔永元那件事低。虽然这件事没有持续发酵,但我相信这是真的,这太中国了 这个规则影响更坏。只要有钱就能保证播出,也就没有必要死磕作品质量。为了拿出钱买收视率,必然不断压缩制作费。同时为了捞回点钱,只能把剧集拍得尽量长,而故事就那么点,只能硬塞一些脑残的桥段、对白、镜头凑时间,毕竟这么操作成本并不会增加多少 于是市场上每多一部剧集都加强了一次恶性循环,在烂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提到中国影视剧就不得不提审查制度。很多人把中国盛产烂片归结于审查制度,我个人不太认同,因为在审查之内,他们的活干得也很敷衍,对于绝大多数烂片来说,他们没有资格去拿审查挡箭。今年上映的《我不是药神》获得广泛赞誉,但我个人非常不喜欢最后那组镜头,这组镜头直接拉低了作品的质量,有点狗尾续貂的意思。那个药被纳入医保用一条字幕交代就可以了,没必要用一组温暖的、欢喜的镜头来烘托大圆满结果,因为本质上来讲,这件事情是个悲剧 但不得不讲,这组镜头对过审来说是个聪明的做法。毕竟电影要上映回本,胳膊拧不过大腿,过审是躲不掉的程序。当年《无人区》被禁四年最终上映,中间改动多少不知道,但最后那组充满阳光的、凶途知返的镜头显然是妥协之举,与贯穿电影始终的黑色、人性之粗犷野蛮完全不搭。但为了过审,这个腰不得不弯。如果要挺起脊梁,那结局可能就跟姜文的《鬼子来了》一样了。但要求所有导演都跟姜文这种独立电影制作人一样也不太合适。姜文、贾樟柯这种独立电影制作人是审查之下留给我们唯一欣慰,但这不应该是一个行业的常态 对于《我不是药神》、《无人区》来说,审查是头顶上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直接压低了作品质量。《我不是药神》、《无人区》才有资格说电影审查制度限制了我们的表达 以前广电总局是有剧本审查的,过了这项审查才允许开拍。后来剧本审查取消掉了,影视剧拍完之后直接送审。当然这项改革并不是想象中的简政放权。如果剧本没有过审还可以补救,修改成本不高,如果影视剧都拍完了不过审,修改将是废时耗钱的大工程。因此,在有剧本审查的时候还可以去打打插边球,而取消剧本审查后,为了降低风险,在创作过程中必定主动规避敏感区,离红线远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在创作之初便削弱了作品深度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冯小刚。冯小刚人品怎么样不做评判,但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极聪明的迎合者,迎合市场,迎合审查。拍《集结号》的时候,张涵予曾建议冯小刚把结尾改成主角并没有找到战友的尸骨,他在疯挖的过程中被当做神经病架走了。不得不讲这是一个更好的升华结局。冯小刚拒绝了,显然这个结局不符合主旋律,不符合正能量。而冯小刚对坚持大圆满结局的解释是,拍成这样就已经表达了我要表达的东西 而《芳华》更甚,冯小刚直接把一个反思小说拍成了一个青春怀旧电影。看冯小刚的电影越来越觉得缺点什么,至《芳华》我可以确定,缺的正是思考与挖掘。而这部分是他主动放弃的,这个放弃又很巧妙的让电影在审查中处于安全位置。他的电影唯一合格的只剩下技巧性的镜头 实际上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烂片生产机制,审查限制了影视剧品质的上限,而市场操作规则却无限拉低了其下限。这套机制的长久运行,确保了我们只能生产出烂片,而且越来越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