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圣城, 成都
三国圣城,成都
中国大概是这个世界上古都最多的国家,我们历史悠长,但同时朝代更迭也是频繁,所以都城特别多,长安和洛阳代表着古代,北京和南京则代表着近现代。众多的古都之中,成都是比较特别的一座城市,我把它称为三国之城,三国的圣城。
相比于历史更为悠久的长安和洛阳,可为什么成都是三国圣城呢?
我们先说说世界上的三大圣城。;
第一,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教徒都把这里视为圣地。
第二,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是穆斯林朝拜的终点。
第三,雅典,西方文化的摇篮,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不是说高楼大厦,经济发达就能成为圣城,圣城通常文化及其昌盛,这是需要历史的积淀和人文的积累的,不是靠现代化建设可以替代,圣城通常诞生了神,人们会在这座城市去拜神,然后这个神的影响会随着时间变得深远而广大。
在讲三国圣城之前,我们先谈谈三国。
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代,广义上讲,应该是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一直到西晋建立的不到一百年的时期,英雄辈出,估计这也是后人知道英雄数量最多的时代。相对于其他朝代的历史痕迹,三国文化应该是影响最为广泛的,日本人也爱读《三国》,他们做的三国游戏得到广大中国玩家的认同,其实也影响着读三国人名有认知障碍的美国人。世界各地都有关帝庙,华人几乎都知道诸葛亮。
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和关羽,就是三国文化中的两尊神。
在三国文化的传播中,诸葛亮是智圣,关羽是武圣,这两个非帝王的人物,在历史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影响,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但恰好两人都是蜀汉政权的人物,而蜀汉的都城就是成都。直到今天,诸葛亮对于他死后大约1800年后的成都,也有着巨大影响,所以这是成都是三国圣城的第一点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古都。
北京,现在的帝都,三国时期这里属于蓟县,是早期刘虞和公孙瓒的地盘,很多人可能看到刘虞的名字就比较陌生,这也证明至少刘虞公孙瓒在的时候,对历史影响不大。如果我说乾隆康熙,你脑海中可能浮现出各种宫斗剧的画面,紫禁城,乾清宫,还珠格格,这就是他们对历史影响巨大,程度不一样。北京作为古都,更多是在元明清,它的古代文化主要是明清,更多是清,你今天去北京,很多地名很多建筑,你都能体会到清朝历史文化的影响,比如公主坟,颐和园,等等,你很难找到三国时代刘虞的历史痕迹,所以北京不能是三国圣城。
南京,唐诗里就是六朝古都,后来还是明代开国的都城,太平天国的都城,以及国民政府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三国时期,这是东吴政权后期的都城,当时的名称是建业。你去南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夫子庙和秦淮河风情?还是总统府和中山陵?其实这些都不属于三国时代的遗存,作为东吴最有代表的帝王,孙权,他的墓在南京,但是现在只能找到一块碑,还有一座石头城,相对来说,南京的文化,更受到明代的影响和民国的影响,我们可以说他是民国时代的标本,是明代帝王皇帝陵的标本,却不是一座以三国文化为积淀的城市。
长安,西安人心中真正的帝都,公认的十三朝古都好像说少了,也有说十六朝古都的,历史遗存极多,西安是一座你有文化懂历史,游起来特别有趣的城市,一个月你都走不完。古代的西安又名长安,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东汉某年,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虽然后来魏国的都城不在长安,但三国时期,作为旧都依然是重镇,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守着,这里就没有被打下来过。但其实和南京一样,西安的历史太多了,西安出租车司机随口聊天都说,在我们西安的,都是盛世,他指的应该是周秦汉唐,更能够代表盛世的是唐,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大明宫遗址,大雁塔纪念玄奘,现代新修的大唐不夜城,在华清池表演的歌舞剧《长恨歌》,这都是唐文化的影响,所以你去了西安了,你不自觉谈到历史,你会提及盛唐的概率更大,反而三国的影响远远不及秦汉唐的文化。长安,对于三国来讲,就是一座在小说电影电视剧里比现实中更为出名的一座城市,所以,今天的西安,也不是三国之城。
洛阳,世界四大圣城,乾隆说这里是九朝古都,九代表多,不代表真的九,洛阳其实至少也是十三朝古都,这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第一个被我们背诵的朝代,夏朝就从这里开始的。建都时间1500年,超过很多国家建国的时间。东汉,洛阳是都城,如果不是因为董卓的一把火,洛阳应该很长一段都是东汉政权的中心。后来曹操病死在洛阳,他的儿子曹丕在这里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一直到司马炎灭掉魏国,中间经历了46年,这里一直是三国之一的魏国的都城。不过和西安一样,这里的历史很多,三国的遗存显得不那么显眼,但相比于西安,洛阳有关羽的关林,是关羽的首级安葬之地,有汉魏故城,可以在这种残存的遗迹中去想象古代都城的样子,但更多的著名景点,比如白马寺,或者龙门石窟,它都不是三国文化的体现,汉魏故城的遗迹虽然有历史的痕迹,但很难对后人有广泛的文化影响,再加上宋代以后,古人一直在褒刘贬曹,三国文化影响更为广泛的其实是蜀汉文化,而洛阳是曹魏文化的中心,所以,洛阳可以说是三国之城、历史文化名城,但说是三国的圣城,好像还不是。
河南其实有很多三国的历史名城,比如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开封,三国时候的陈留一带,曹操的发家之地;许昌,曹操集团早期的政治中心,从这里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很多城市,但由于这些城市后来并不是三国政权的最后都城,影响不够大,再加上后来这些城市经济的发展没有走向特大城市的道路,比如南京成都,使得旅游资源还是受到了一些制约,所以文化的影响力还是不够。
杭州,也是中国的古都,城市很美,特别是西湖,不过临安更能代表南宋,我们去杭州能记住岳飞,白娘子和许仙,却想不起来孙权和周瑜,这就不是一个三国文化的城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诗和三国那帮子人没有什么关系。
说回成都,成都号称七朝古都,但实际上被认可的是五朝,都是偏安一隅的小政权,没有统一全国的政权。我们抛开那些史书前的文明,第一个是古蜀国,这个历史记载不是特别多;第二是就是刘备建立的蜀汉;第三个是十六国时期谯纵建立的谯蜀,这个人名加国名异常陌生,连我用的搜狗输入法原始没有这两个词汇,可见生疏的程度,现在就连很多成都人都不知道这个朝代。第四个是五代十国时期,原来唐朝的西川节度使王建所建立的前蜀,他死后在成都有他的墓,也就是永陵,但是相对武侯祠来说,就不是那么出名了;第五个,还是五代十国,后蜀,我们最熟悉的恐怕是后蜀皇帝孟昶,为了讨花蕊夫人的欢心,满城种满芙蓉树,于是后来成都的简称就是蓉城了。
这五个朝代里面,对成都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蜀汉,其他朝代的痕迹少得可怜,这就间接造成了成都的历史积淀还是以三国时代为主,现在的成都城区规划,其中一个区叫武侯区,武侯就是指的诸葛亮,这个恐怕全国几乎很少有城市这样,能有一个区名和三国人物有关。加上四川这个地方自古蜀道难,交通闭塞,李白说,不与秦塞通人烟,所以也很难被外来文化所征服,天府之国的人民有着自己的哲学和世界观,所以本地文化更容易被传承下来,无论汉也好,唐也好,宋也好,由于都城不在成都,那时候又没有网络,这些文化繁荣的朝代反而因为四川的封闭环境没有在成都留下太多东西,除了唐诗宋词。成都也不像上海,上海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别好的城市,一条黄浦江隔开外滩和陆家嘴,一边是一百年前西方文明的建筑,一边是现代东方中国的建筑,上海特别能够包容外来的西方文化,星罗棋布的星巴克咖啡店可以看做一个饮食文化影响的缩影,成都人也喜欢喝咖啡,可他们也不会就不爱茶馆文化,所以在成都,茶馆会比咖啡馆更流行,西餐再高端环境再优雅,成都人也喜欢去街头巷尾找苍蝇馆子吃地道的食物,成都是一个土文化发达但不排斥西方文化的城市,所以再看历史,作为明君贤臣的典范,刘备和诸葛亮,以及被英雄标签化的五虎上将,就在这座西南的城市里留下了最深刻的痕迹,这里的文化喜欢去记住他们,纪念他们。有街道,比如桓侯巷(张飞);有小区,比如黄忠小区;有公园,比如黄忠公园;有祠庙,成都的武侯祠作为著名的三国地标,游客一直络绎不绝,也有很多三国文化的爱好者慕名而来。有三国的墓,刘备墓,也叫惠陵,是目前三国君主中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墓。有专门以三国文化为核心的酒店,京川宾馆,在这里能吃到富含三国文化内涵的三国宴。有研究三国的学者,武侯祠博物馆的研究员梅铮铮老师,和四川大学的方北辰教授都上过《百家讲坛》去讲过三国有关的内容。
如果你是一个三国的爱好者,喜欢踏路寻古,成都是一座不得不来的城市。虽然它也现代,可它的文化里有太多三国的东西。
成都是一座被三国影响久远的城市,却有没有被太多外来文化所覆盖,这就是它是三国圣城的第二点原因。作为蜀汉的都城,时至今日,成都依然和《三国志》中记载的成都是同一个名字,这也是很少有的一件事。有一次在动车上遇见江苏的美女,她们要去成都游玩,主要的目的就是吃,为了美食,当然也有很多男同胞,到成都为的是美女,也有不少游客,只是因为赵雷的一首歌,但我想说,来成都,也是三国的朝圣之旅。
粉丝的武侯祠
成都的武侯祠不是最早修建的武侯祠,却是最有名最有意思的武侯祠,我说它其实是粉丝建立的武侯祠。
成都既不是诸葛亮出生的地方,诸葛亮是山东大汉,出生于徐州琅琊阳都,现在的山东省临沂;也不是诸葛亮死去的地方,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位置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诸葛亮死后是葬在定军山下,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还有,当年,躬耕于南阳,《隆中对》的南阳郡隆中,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这些地方,都有纪念诸葛亮的祠庙,可为什么成都的武侯祠最火?
当然,成都是当年诸葛亮上班的地方,但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成都的武侯祠,是靠着粉丝火起来的,然后靠一代一代粉丝给传承下去的,去武侯祠,以粉丝为线索,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有趣的东西。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君主刘禅本来是不同意建祠堂来纪念他的,理由是不合礼制,这句话背后有很多故事,刘禅对一个为了他的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选择了这种做法,还是显得很小气的。
当时,诸葛亮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很高,《三国志 诸葛亮传》最后的评价几乎全是溢美之词,有两段很重要: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这段话是说诸葛亮当丞相的时候,抚恤百姓,给大家看法律法规是什么样子的,精简政府人员,选择合乎适宜的制度,开诚布公。
如果政府是一个法律清明,并且廉洁公平的政府,还懂得照顾百姓,裁掉那些拿钱不干事的公职人员,人民是有理由去爱戴这个政府的。诸葛亮虽然不是君主,但当时他掌握着治理国家的权利,人民就会去爱戴他。
再看第二段:
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
最后全国的百姓,对诸葛亮,是既敬畏又爱戴。这是在史书中被明确记载的,不是编造的,事实上,刘禅在百姓心中是不怎么样的,诸葛亮无论多么忠诚,忠诚度即便达到255,在刘禅看来,都会是功高震主的,如果诸葛亮遇上了像朱元璋那样的皇帝,可能会死得很惨,但恰好是暗弱的刘禅,把很多事情和权利都交给了诸葛亮,他没有对付诸葛亮,但他也没有那么乐意交出权利,这是迫于形势的无奈,所以在诸葛亮死后,他不愿意人民记住诸葛亮,而记不住皇帝,这很没有面子,于礼制不合。
但刘禅阻止不了人民对于诸葛亮的爱戴,在蜀国特别是成都的民间,就有很多野祭。民心所向,皇帝虽然不高兴,但是最后还是决定不得已响应,于是在公元263年的春天,后主刘禅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建庙,就是现在的陕西勉县武侯祠,天下第一座武侯祠。 这一年,是诸葛亮死后的第29年,这个数据还真是说明刘禅心胸狭窄,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这一年的秋天,魏国镇西将军钟会伐蜀,来到汉中,他反而去祭拜了诸葛亮的庙,并且下令士兵不能够在诸葛亮坟墓的附近割草。一个敌国的大将都如此尊敬诸葛亮,而诸葛亮的老板,却没有把他当成自己人,刘禅可以心大到灭国后的乐不思蜀,但对诸葛亮,却是小心眼到了极致。
所以第一座武侯祠,就是勉县武侯祠,是由于民间粉丝的行为,给了国家政府很大压力所建立的,但终归还是国家出钱投资的项目。
那成都的武侯祠诞生于什么时候?正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诸葛亮的一个著名粉丝,给我们留下了证据。公元759年,杜甫来到成都,他对成都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基本上两个外来人,诸葛亮和杜甫,成了成都古代的代言人。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圣,也正是他的诗给了我们线索。杜甫在来成都的第二年的春天,去游了武侯祠,写了游记,就是那首著名的《蜀相》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是这前面的两句,给了我们指引,丞相祠堂指的是就是武侯祠,为什么?后面说了三顾频频,历史上被三顾又有记载还是丞相的,就是诸葛亮了。锦官城现在是代指成都,那时候应该是负责织锦业务的政府人员办公的地点,叫锦官城,在这个城外面附近,古柏森森的地方,就是武侯祠了。柏树的生长周期特别慢,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好几百年,也就是说武侯祠的柏树要形成‘森森’这个规模,在这里应该种了几百年。我们知道,公元263年,刘禅才答应在距离成都很远的地方给诸葛亮建庙,而就是在这一年,蜀汉灭亡,也就是说,蜀汉的官方没有时间在成都修建武侯祠了。杜甫来武侯祠的公元760年,和蜀汉灭亡后的公元264年之间,大约有500年的时间,这符合柏树的漫长生长周期,所以,成都的武侯祠极有可能是在西晋就开始建设了,并且种下了柏树。
而建设武侯祠的人,没有记载。推测可能还是诸葛亮的粉丝所为。
但杜甫所说的话,证明唐朝的时候,成都就肯定有武侯祠了。
杜甫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头号粉丝,他对诸葛亮的感情非同寻常,两个不同时间的人却在同一个空间发生了灵魂的碰撞,这个空间就是成都。很多人没有来过成都,但是可能在课本上读过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到成都,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而这些成都的诗歌里面,有大约十首和诸葛亮有关。而今天,很多杜甫的诗句都出现了成都武侯祠的对联或者牌匾中。
成都武侯祠可以说不用再去请杜甫专门来写了,一千多年前,他老人家就很自觉地写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诗句,留给后人用。
比如,武侯祠的过厅有牌匾,‘万古云霄一羽毛’。
又比如在昭烈殿后的对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思萧曹。’
这都出自于杜甫的诗,《咏怀古迹之五》。这首诗的第一句话,就是‘诸葛大名垂宇宙’,恰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有一个很招摇的牌匾就是‘名垂宇宙’,这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果亲王, 爱新觉罗·允礼的手书。
历史的交融很有意思,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赏有点夸张的成分了,但同时他的诗歌也体现着对诸葛亮的同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名句,完全是一种壮志未酬的遗憾,而这种遗憾就是对诸葛亮际遇的感同身受。杜甫晚年的落寞,并非完全是自身的不幸,而是忧虑社稷苍生的苦难,尽管在成都,杜甫有着小确幸的生活,比如《春夜喜雨》的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但他的痛苦是未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而诸葛亮就是他的理想化身,但杜甫同时也意识到,他的人生,或许和诸葛亮一样,会以悲剧收场。
第二个著名粉丝的线索,是岳飞。
在成都武侯祠的墙壁上,能看到岳飞手迹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的草书长卷碑文。针对这个是不是岳飞的手迹,一直有争议,但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证明真伪,因为岳飞的确抄写过《出师表》,是在路过南阳武侯祠的时候,其实在中国的好几处武侯祠,都有着岳飞手迹的《出师表》的草书碑文。
所以看武侯祠,我们还得了解下岳飞和诸葛亮的神奇联系。
诸葛亮死后追谥为忠武侯,岳飞死后先是追谥为武穆侯,《射雕英雄传》里所说的《武穆遗书》,这个武穆就是指的岳飞,后来为鄂王,最后追谥为忠武王,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纪念岳飞的祠庙,叫岳王庙,比如杭州西湖边上的岳王庙,因为他是忠武王,鄂王。
这个鄂,过去指湖北地区,现在也是,这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不能反映岳飞的生评,只有忠武这个谥号能够体现,而巧合的是,诸葛亮和岳飞是一样的谥号,而忠武也是中国古代的文臣武将的顶级谥号,历史上有不少人获得了这个谥号,但我个人认为,最著名的有四个人,包括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唐代中兴的郭子仪,南宋的岳飞和明代的常遇春。
我们来解读一下忠武的含义。
忠,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安居不念曰忠;临患不反曰忠;盛衰纯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尽节曰忠;推贤尽诚曰忠;中能应外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善则推君曰忠;死卫社稷曰忠;以德复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择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虑外曰忠;广方公正曰忠;肫诚翊赞曰忠。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
古谥法我们也不要全部一字一句的理解。忠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在患难的时候不舍弃,危险的时候能够舍身奉献,等等,诸葛亮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了他的忠,而岳飞可以用背上刻的字‘尽忠报国’说明岳飞的忠。
武就是要能够平定祸乱,能够打胜仗、抵御外敌、开疆拓土,等等。诸葛亮平定南中,可以叫克定祸乱,数次北伐,虽然没有能够完成预期目标,但总体上和魏国打了平手,不至于是溃败,还在退守的过程中反击敌人获得过胜利,诸葛亮在的时候,魏国还没有真正派大军伐蜀,蜀国好像还处于一种安全的平衡中。岳飞的战绩更为辉煌,收复建康襄阳,郾城大捷,打的金国人闻风丧胆。所以,两人谥号为武,都不为过。
岳飞应该是很欣赏诸葛亮的,他曾经说过,如果读了《出师表》不哭,那你就不是忠臣。他可能没有想到,自己死后谥号会和诸葛亮一样。其实,岳飞和诸葛亮还有很多令人惊奇的共同特点。
岳飞和诸葛亮这两个人都有着非凡的能力,他们的共同点,首先在于兵法娴熟。诸葛亮因为演义的关系,给我留下一个羽扇纶巾的书生形象,实际上他指挥作战是很有章法的,四川大学方北辰教授曾经研究他的八阵图,判断这是一种作战的方法或者阵法,也使得对面的司马懿很忌惮,所以在战术层面上可能会很难应对诸葛亮统御的部队。而岳飞创造了一种叫‘撒星陈’的阵法,破掉了女真人的铁浮屠。这两种阵法都是用步兵来对付骑兵的。
第二,文笔都不错。岳飞自己有写《满江红》,那句‘怒发冲冠’太有气势,而‘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却有着另一种惆怅的情怀,这篇词后世也是广为传颂。诸葛亮的《出师表》,成了很多中学生的痛,但客观地讲,真是情感真挚,行文工整,字字在理,作为范文真没问题。两个人都不是纯粹的武夫或者文人,而是文武并济。
第三,时间的巧合。诸葛亮27岁被刘备三顾草庐请出山,奋斗了27年,病逝在五丈原的时候,54岁。岳飞,12岁就从军,开启军旅生涯,39岁那年,被以中国古代最不能解释的‘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算起来,也是整整打拼了27年。
第四,逆势而为。诸葛亮的北伐,是为了恢复汉室,他其实在《出师表》里解释了为什么要北伐,但在很多人看来,蜀国弱于魏国,这是逆势而为,我个人以为,如果要算逆势,诸葛亮逆的是形势,是魏国还处在比较稳定的强大状态中;岳飞也北伐,他要做的,是夺回失去的故土,是汴梁,是幽云十六州,是要迎接回被掳走的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岳飞的逆势更多是人谋,是皇帝的意愿,是宋高宗自私的心思。
第五,岳飞和诸葛亮都有着悲剧式的人生结尾,如果用杜甫本来说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形容岳飞,好像也恰如其分。
第三个著名粉丝的线索,是裴度。
成都武侯祠有一个镇馆之宝,就是导游必说的三绝碑,当然,在中国的三绝碑特别多。其实上,官方应该叫唐碑,是唐代遗存下来的石碑。我们现在一般能看到的古代石碑,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一是因为清代文人喜欢立碑,二是那些更久远的石碑不易保存。但武侯祠的这个石碑,是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所镌刻,非常不易。
这个碑文就是裴度所写,颂扬诸葛亮的。裴度是唐朝的传奇人物,唐德宗的时候中了进士,唐宪宗在位时出任宰相,后来还在穆宗、敬宗、文宗当位时继续工作,数次为相,经历了五朝,四朝为相,他推荐了韩愈,还保护了写《陋室铭》的刘禹锡,和白居易还是好朋友。
但好像就是后三者都比他有名,唐代总是诗人文人比政治家有名。
这个碑为什么是三绝呢?一绝就是裴度,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后人说辞丽义精;二绝就是书法,是柳公绰,他是楷书中柳体创始人柳公权的哥哥,书法造诣还是非常厉害的;三绝是蜀国的著名工匠鲁建,他的刀法技艺超群绝伦。其实,更为绝的是,就是这块碑本来就是裴度的游后感,但因为是纪念诸葛亮的,所以没有被后世破坏。
和陈寿一样,裴度在碑文也说,诸葛亮在蜀地,是得人心的。事实上,即便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依然如此。来这里的官员,和这里的人民,对诸葛亮都是敬爱的,这就是为什么这块碑被保护了上千年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粉丝的功劳。
第四个粉丝的线索,粉丝本人在武侯祠没有任何历史痕迹,但他在你的脑海里留下痕迹。这个粉丝,就是罗贯中。
成都武侯祠经历上千年的岁月洗礼,还是有着很多变迁,不可能让我们看到当年杜甫看到那个丞相祠堂,木制结构很难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开始重建的,经过了民国和现代的修葺和重建,形成今天的局面。所以武侯祠里的人物塑像造型都是清代以后的人对三国的理解,比如二十八文臣武将廊里的蜀国人物的塑像,就是清代的泥塑像,这是很珍贵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服装上或者盔甲上,明显带有那种评书的风格。所以不能严格按照考古的严谨观点去看,那时候也没有考古学。
所以回到正题,诸葛亮殿的诸葛亮像,羽扇纶巾,这种形象就是明清以后乃至现在,人名头脑中诸葛亮的样子。宋代的苏轼有一首著名的祠,叫《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中就有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飞。”,这其实说的是周瑜,至于诸葛亮是不是这个样子,无史可查,也许诸葛亮喜欢穿盔甲,我们不知道,但也许他就是一副羽扇纶巾的样子。这一切,基本上要拜《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所赐,我们这种定制化的想象就是演义带来的影响,本身《三国演义》的素材就来自于民间的评书,在元代以后特别是明清,评书的流行也就传播了三国文化,罗贯中就是在评书的基础上写的书,所以可以想象这种对诸葛亮形象的理解,在《三国演义》的书之前,就通过评书在人民脑海中传递,所以那时候的塑像也是评书化的,脸谱化的。
当我们有一天拿出真实历史中的真实形象,三国粉丝很多可能接受不了,估计连罗贯中老师都不行。
我为什么说罗贯中是诸葛亮的粉丝呢?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太神奇了,这些神奇既有虚构,又有移花接木,而罗贯中的思想倾向,是指向了某种政治理想,是有一种明君贤臣的美好局面,贤臣要具备美好的基本要素:忠诚,仁义,智慧和勇武。而诸葛亮就是罗贯中认为忠诚,智慧和仁义的完美结合。另一个完美的典型,是关羽,他在演义里是忠诚和勇武的结合。
诸葛亮其实是罗老师心中的理想寄托。
罗贯中是不能成为刘备的,这大逆不道,那就是造反了,但是他是可以成为诸葛亮的,我们每一个人抛开能力的问题,我们都可能成为诸葛亮,或者我们想象我们可以。《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寄托理想到人物中去的一个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罗贯中给我们描述了很多人模人样,本来是个附属品,但却影响了后面几百年的认知。
其实,诸葛亮长什么样子,已经不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来武侯祠,和罗贯中老师一样,我们要找的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内在精神,那才是真正的诸葛亮。
说完诸葛亮的四大粉丝,其实还远远不够,诸葛亮粉丝真多,从古至今,没有断过。
稍微留意一下,武侯祠中的那些牌匾中的人名,你能发现很多名人,这些都是粉丝,但估计追星的程度可能比不上前面我们说的四位。郭沫若写的‘武侯祠’三个大字,还留下了对联,董必武改了杜甫的诗,写了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还有清代赵藩的攻心联,这是他来成都的时候,站在一个反思的角度说出来的,不是一个粉丝的立场,但是这幅对联最为出名: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其实说到武侯祠的粉丝,还是得说说武侯祠的李志。
时间要追溯到公元2006年,出生在西安的李志,大学毕业了,他的专业是计算机,这是一门能挣钱的美好专业,但是他的爱好是三国。有一天,武侯祠的论坛里的管理员给他发了条消息,说武侯祠招保安,问他来不来。李志说,我来。于是他放弃了IT业,收拾行李,来到了成都谋生,做一名武侯祠的保安。
李志说,他是诸葛亮的铁粉,所以千金难买我乐意。
于是一名学IT的大学生来成都武侯祠当保安,因为这样距离他的偶像更近,他甚至觉得那些武侯祠里的塑像都是活的,每天看到他们都好像可以说话一样。
当保安的过程中,李志一直都在延续他阅读三国书籍的习惯,也感受着武侯祠和惠陵的这种三国氛围。当武侯祠招募解说员机会出现了,他去报了名,参加了面试,最后成为了一名武侯祠的解说员。
后来,还是武侯祠的金牌解说员。
再后来,成都电视台邀请他去做主持人,他放弃了,因为这会离开武侯祠,电视台觉得可惜,还是邀请李志做了兼职的电视台主持人。
后来,我们就经常会在电视节目里看见他了。
李志也会时常去一些大学,讲讲三国文化。
2015年,另外一个诸葛亮粉,简称亮粉,马伯庸来到武侯祠,遇见了李志。
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马伯庸,如果有追剧《三国机密》,这个剧的原著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很多和三国有关的小说。不过,他写过一本特别的书,叫《文化不苦旅》,感觉是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唱点反调,但是这本书的副标题才是重点,叫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他居然真的带着他的朋友,去当年诸葛亮北伐的沿途,旅行,寻古,深入深山隐道之中,写了这本应该被归为游记类的历史感悟。
马伯庸回忆,他小时候最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赵云,但是后来,他年纪渐长,他最喜欢的故事,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满眼全是传奇,了解得越多,越能感觉其中萦绕着一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所以,武侯祠给了诸葛亮粉丝相遇的一个地点。
当李志遇见马伯庸,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以前,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
现在呢,来成都,来看看武侯祠,亮粉,三国粉,可以煮着火锅论英雄。
粉丝还会有,诸葛亮还在那里。
我们不仅仅是在纪念诸葛亮,我们其实是借着纪念,来述说我们自己,述说我们的价值观和理想,而诸葛亮是一个很好的人物载体。
成都武侯祠是一座城市地标,也是一个人物地标。从西晋开始,它就是一座由粉丝的力量成就的祠堂。
诸葛亮是一个传奇。
他的粉丝很多也是传奇。
武侯祠之所以长久不衰,一座城市这么深刻的去记忆一个一千多前的人,本身也是传奇。
所以,作为三国旅行的圣地,武侯祠应该是必须要去走走的地方。
未完待续……
-
耗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26 11:54:21
-
生活因你而火热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1 02:05:08
-
Cind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5 23:40:15
-
Veil___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20 01:24:23
-
知晓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8 23:22:05
-
齐马🐴🐴🐴🐴🐴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8 11:40:06
-
红豆绿豆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1 14:16:10
-
E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9 12:56:36
-
Rocket2Mo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2 09:10:42
-
Seianxsych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3 16:46:47
-
胖子三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4 04:55:13
-
卿酒酒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9 00:06:02
-
桔子丶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7 23:37:40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7 22:26:50
-
牧灵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7 08:16:50
-
科伦铜坡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22:34:32
-
韩城dad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0:16:12
-
不想上班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5 22:19:47
-
住在生活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5 21:42:58
-
苏少爷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5 10:51:45
-
咕噜咕噜咕噜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5 09:30:59
-
乔的异想世界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5 07:26:58
-
rob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5 02:44:44
-
จุ๊บ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4 23:47:12
-
麦克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4 23:34:15
-
削顶额的毛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4 22:59:19
-
ZacWay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4 20:55:26
-
一笑轩主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4 19:39:44
-
小米姐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4 15:36:51
-
edgarliu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4 03:17:39
-
我喷我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4 00:22:16
-
亮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3 23:17:04
-
幼儿园一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3 22:41:54
-
诗与远方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3 19:36:29
-
徐新棠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3 10:56:23
-
Mr.Sim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3 00:13:29
-
lanl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2 22:34:18
-
Pinot Noir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2 15:59:58
-
少年阿斌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1 18:00:12
-
东方既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1 15:13:49
-
坏蜀黍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1 13:45:26
-
Thanatos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1 11:48:45
-
机智武乡侯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31 21:22:42
-
Maur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31 11:22:38
-
豆友185075856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31 10:11:12
-
江沢之主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31 07:38:18
-
呆呆哒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31 0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