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哥说史记小故事002:留侯大人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在描述为大汉立下盖世功劳的功臣方面,着墨非常之多,加之文采斐然、用词精准,读来是一种享受。今天说两段留侯大人,也就是张良的故事。
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将张良的功绩摆在臣下的第一位,本打算用三万户的产出来进行供养。
这时候,充分体现了张良的智慧,有些人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汉高祖也是这么一位。
留侯大人果然厉害,不仅有谋略,还不贪功,说的一嘴的漂亮话,翻译过来就是:“哎呀呀,自从在下邳蒙皇帝陛下可怜,一直留着身边作为一名卒子使唤。在打仗期间,都是陛下厉害,有胆有识。至于我呢,跟着凑凑,出过几个不值一提的小主意,运气好,猜中了,也打了几次胜仗。严格说起来,那些都是皇帝陛下给个脸。真要论功行赏的话,给一个留县即可,三万户的话,承受不起呀。”
刘邦也是聪明人,顺水推舟就给了留侯的封号,这就是张良被称为留侯的原由。
本来计划要写的《史记》小故事,是为了让还在上小学的闺女喜欢上历史,喜欢我讲的故事。
所以,严格说来,今天在这一章节中,只说“张良三拾履”就足够了,而且包含有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
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位公子哥,家里面很多人都是当大官的,本来也是一位好苗子。可惜,韩国被秦国灭掉了,小伙子也算一位有识之士吧(这里是相对而言,毕竟不管韩国还是秦国,都是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悠久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直接把家里的资产全部变卖了,重金寻找一位刺客,这是当年最流行的一种报国恨家仇的方式,very international。
在寻找的过程中,还真的找到了一位大力士,可惜标枪(铁饼)精准度差点,没有搞定秦始皇,被迫开始了逃亡生涯,估计在逃亡过程中,遍尝了人间冷暖,成为了社会大学高材生。
有一天,在下邳一座桥附近溜达的时候,突然被一位老人家(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名气的一位神仙,黄石公),拦住了去路。老人家普通人的着装,其貌不扬。张良还没有反应过来什么情况,老人家当着他的面,直接把鞋子甩到了桥底下。同时,出言不逊的说:“小子,赶紧到桥底下去给我捡上来,赶紧的,别啰嗦”,张良一脸迷茫,几个意思?我欠你的?讹人呀?本来想凑他一顿,当时应该也是看着老者颤颤巍巍的,强压心中一股怒火。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跑下去,胳膊绷得紧紧的,头侧向一边,用直愣愣的食指挂着鞋子,拎了上来。拿上来之后,老人家得寸进尺,毫不客气的又来上一句:“小子,给我穿上”。
得了,取都取上来了,顺手的事情,就穿上吧,本就是贵族公子,有礼貌,跪着就给穿上了(当然,也可能是穿的衣服,不方便蹲下,只能站着或者跪下,个人猜测)。
如此往复三次,古人在次数方面,真的很喜欢使用三。
张良忍着,捡起来,穿上。再捡起来,穿上。
后来,老者哈哈大笑而去,只留下张良小伙子一个人在哪里不知所措的站着,所幸没过多久,老者又回来了,点评一句:“小伙子不错呀,五天之后,天明之前,在这里等我,有好事和你说哟”,张良心想,真是个怪人,也有一丝好奇心作祟,就答应了下来。
当时,也没有闹铃之类的,第一次去晚了,去的时候,老人家已经等了一阵子,极其不高兴,把张良劈头盖脸的狠尅了一顿,愤怒的说:“真不懂规矩呀,大半夜的,让一位老人家等你这么久,于心何忍呀。这次不告诉你好事情了。五天后,再来吧。”
第二次,张良早去了一会儿,可惜老人家又比他提前了一点点,毫不意外的,又被批评了一顿。接着,过五天,再去吧。
第三次,小伙子实在受不了,较真起来,干脆半夜不睡觉,直接就去压马路了。想起来,如果当时有计步器的话,估计走了不下几万步。这一次,老人家很高兴,觉得给足了面子,庄严的说:“我有天书一部,传授给你,助你建立不世之功,成就非一般的事业”,张良非常感激,兴冲冲的扛回去(当时应该是写在竹简上的,一部天书,估计重量不轻),认真研读,最终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谋士,也是历代读书人的楷模。
我一直觉得这一段非常有意义,特别是讲给成长期的小孩子,对性格的养成是件好事情。在讲给姑娘听的过程中,尝试了好几次,拆解了好几回,这版本是她最喜欢,也是最能够接受的。
当然,上面的小故事糅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不免存在演绎,与正史差异很大,本来就是故事而已,当不得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