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瓜新瓜都是瓜
东汉史书上有个叫蔡邕的人,写了一篇《述行赋》。这是他从陈留到偃师的路途中写的一篇长作文,借着一路的历史遗迹,把自己的悲愤寄寓在历史事实中,后来这篇长长的作文成了记叙行程一类作品的代表,可见蔡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才也得有德,历史人物才能在史书上站稳脚跟,关于《述行赋》形成的契机,也可见蔡邕的品格。东汉五侯,行迹恶劣、作威作福,其中有个叫徐璜的油腻男听说蔡邕弹得一手好琴,就把他征调京师供他们享乐。结果蔡先生不情不愿,拉拉扯扯地从陈留出发,走到偃师的时候开始装病,最后愣是磨光了五侯耐心,如愿以偿掉头回家。后来魏晋的史书上又讲了一个传奇女子的故事,就是被曹操用重金赎回,编写史书的蔡文姬。从小受到她老爸蔡邕的熏陶,蔡小姐几乎将遗失的史料全然默写而出,曹操高兴坏了,真是银子没白花。总之,蔡先生一家的名声在史书上的记载都是响当当、金灿灿的。
古人没有微博也能八卦,比起正儿八经的史书,他们更喜欢旁门左道的小道消息,炒作炒作,加盐加料,再托说书先生那么一渲染,谁还记得晦涩难懂的文言说的是什么呢!宋代有钱人比较多,恩格尔系数也相对较低,使点银子看个戏也是日常。为了迎合市场,宋代的“圈内老鬼”开扒历代有权有势、尤其是名留千古的人,反正棺材板已经沤在土里了,把你编成段子也不会有什么名誉侵权的律师函,赵贞女和蔡二郎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颠覆三观的故事当然引的吃瓜群众纷纷侧目,堂堂蔡状元居然有这么劲爆的花边新闻,听戏又不是实名买的票,点个赞也不要紧吧。赞着赞着,这故事一路被赞到了元代。元代是少数民族当朝,早就不兴唧唧歪歪的方块文章,加上人家马背上爱听叮叮咣咣,节奏感强的音乐,所以戏文变成了剧本,绘声绘色再给看客们演上一出。元代有个叫高明的人,本来老老实实地研究理学,后来不知受了哪位神仙道人的指点迷津,这哥们儿决定做个隐士,你隐就隐吧,结果整了一出《琵琶记》扬名天下了。这可好,《琵琶记》的反响不亚于当年的《述行赋》,一并列入史册,名垂千古了。搞得我这个21世纪的人都知道蔡二郎为了攀附权贵抛弃发妻,最后落得被雷轰死的下场。
现代人学习了唯物史观,知道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也分好坏。蔡二郎抛弃赵贞女的故事是个民间传说,况且官宣也并没提及,蔡邕还是那个东汉史书上的好蔡邕。至于《琵琶记》嘛,人家的男主角叫蔡二郎,罢罢。
最后借用一下陆游小哥哥的诗结个尾: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吃瓜便吃瓜,不要变成键盘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