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8入职三个月,关于工作的几点看法
把工作和爱情勾起来对比一下。在HZ培训的时候,与S桑一起住,她给我讲了家里的事,关于她那个有点浪漫主义的弟弟。在被家里逼婚之后,对于他的第一个未婚妻,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男子的宽容,会把女孩的一点点小撒娇都看成是任性,由此描绘出一个另他自己感到可怕的未来(譬如知道他上过厨艺专科培训之后,想请他给自己做顿饭,他给出“未来也会被逼迫着去做饭”的理由拒绝了),并终于解除了婚约。但是对于自己选中的女孩,后来也成为他妻子的那一位,他则是天天为她做饭。其实,人无完人,双标的行径无法避免,我认为,只要双标行为不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太大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而现在,我在面对自己本职工作和课业生活规划的时候,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双标。因为对自己的工作无法做到热爱,所以任何侵占了本该属于我的“个人时间”的任务,我都将其视为负担。但是另一方面,即便是时间已经很有限了,我还是会尽量挤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包括有意义的事和因为自控力差而控制不住就去做了的事。这种生活状态,说到底对单位和对自己都是有坏处的,但这之间的掣肘就是,我尚未为下一步找好落脚点的时候,不愿意因冲动而放弃目前的工作,而只要我不犯什么原则性的大错,单位也不能赶我走。
L桑跟我说,这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是能做着自己喜欢做的工作的,真正热爱工作的人永远只是少数。我不太认同这种看法,至少在我的身边,从科研工作者到自由工作者,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都是令人尊敬的。对工作是否热爱是一回事,是否喜欢是一回事,是否深恶痛绝,又是一回事。虽然“围墙”梗已经被用烂了,但钱钟书的确给世人解释方便留下了一个很好用的词。前两天在朋友圈,和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吐槽各自的现状,保研的同学也不乏打算出来工作的,而进了非国营性民企的同学经常性加班且压力大,进了普通私企的同学厌烦加班且加班工资的发放看领导心情,进了G企的同学则抱怨工作杂看不到个人价值和晋升的希望同时工资又低。好像大家都不够满意自己的工作,就颇有点围城的心态了。创业的同学忙于稳住自己的金主,从事自由职业的同学每天都忙着提升自己的技能,二战的同学背着家里的压力步入了今年考研的最后两个月时间。
像我最近被抓去调考,日常工作就是背题库,完事还有新员工的各种每月总结和报告需要写,没用的形式主义大于天。对于一心要把这条路走到底的话,当然大可好好做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因为在层层组织架构起来的G企,形式主义就是N个上层之上的大佬能衡量你能力的几乎唯一的标准。对于在此处暂留之人,当然要视形式主义和调考为洪水猛兽了。
拎不清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是要受到“比较”恶习的影响的。当我了解到,和我同岗位的新同事并没有这么忙反而还蛮清闲的时候,我更要痛恨这些题库和考试了;而当我了解到另外一些岗位上的新同事,天天出体力活,下班迟,回来只想躺尸的时候,我似乎又有些侥幸。其实,说到底,生活这种东西(尤其离开大学步入社会之后),是不受计划控制的。因为你对于自己和对于你的家庭而言是特殊和不可代替的,但对于整个大环境、对于社会、对于公司而言,就只是尘埃和蝼蚁。计划这种东西,不是用来执行的,而是用来被破坏的。入职第三个月的月末,我才想到,生活,是要,过一天,算一天的。
有些话不敢说,有些话不能拿到台面上说,有些话藏在肚子里快憋成了内伤。前次,C桑豆邮我,他看到我在自己单位上干得不如意,拐个弯赞颂了一番西方青年的大胆爽快和直接。或许我还缺少做选择的底气,只能暂且延缓做这道题的时机。职业选择不是小事。这个道理,我希望大学的本科生们都能够清晰地去认识到,不要同我一般,在校招做选择时儿戏,如今似有骑虎难下。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一小部分人一样看得长远,有家室有指引有计划,知道该趁年轻攒好闯世界挑重担的技能。如果做不到,或者错过了最好的时机,那么,首先,在可以做选择的时候必得慎重再三,不可图省事和便利就胡乱去选,不可在做选择的时候找各种理由和借口避开对自己理想的追问,不可用假象的生活麻痹自己。如果选择已经做好,却迎来了自己的后悔,那么首先这个责任是要挑下去的,不能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敷衍了事。其次,应当趁着年轻,积累足以傍身的技能,当断即断,从心做出选择。
延禧攻略里,富察皇后薨的那集,沿着漫漫上升的台阶,富察氏细数一路走来时犯下的错,是很多延禧粉喜欢的一个桥段,用在自己身上也很能填成自己的专属说辞。这当然不是鼓励大家纷纷效仿富察皇后的做法,而是提醒我们,面对重要的选择,不能犯糊涂,要做出心中真正想去做的选择。哪怕这个选择的背后,是很多的压力,哪怕这个选择的前面,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哪怕做这个选择的同时,还需要花费很大的光阴和力气去积累能量,哪怕与这个选择一起,同时还有几个能够助你轻松地走下去的选择。有时,我也对自己这一路平稳顺利走来的经历有些失望,如果中间有过什么大的挫折,使我在某些方面一无所有了,或许反而能激发起一种向死而生的气力。面对更容易去执行的选择时,于我而言正好是11个月之前,若选择了省事、将就和妥协,随之而来的或许还会有重重的后悔。
尽管不喜欢现在的单位和日常工作,我还是很喜欢断路器这个元件,它拥有切断电弧的潜能,但要完成这个动作的前提,是积累好足够的能量。而且它也和其他所有元器件一样,有着自己动作次数的上限和寿命,有动作不成功的时候,有需要检修的时候,也有因为预估不足或发生其他情况导致切不断电弧而自己殒命的时候。这些特性,凑到一起,也像极了一个人,所以每次去现场,我都对断路器怀抱敬意。
在正佳店二囍哥给我签售的时候,我想请他在封面上给我提一个“勿忘初心”,当时二囍哥反问了一句“你的初心”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飘过一大串的话语,一句推翻一句,最后终于无话可说,现在,我且在这里再(给自己)做个交代。首先需要确认的是“初心”是什么?如果说,是“一直以来”的执念,不好意思,这种东西在我身上不存在的。我不是个长情的人,这个特点表现在生涯规划上也是如此,我的理想一直在变化,因为过去几年,我一直是从一个小林子飞到更大的林子里,见到更令人向往的生活,从前的理想就被推翻了,所以“初心”,我姑且就理解为“离你最近的一个理想,或者你坚持的时间最长且持续到现在的理想,是什么”。那么,对于五个月前面对二囍哥的我,回答应该是“我的终极理想,也就是所谓我的初心,是要当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我想做一名出色的中日日中文学译者,想和大出版社签约,做两国文学作品的互译。为了实现这个初心,加上我对于华东地区高校的执念,我想考进NJU的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五个月过去了,我的终极理想没有变过,但实现理想的途径,稍微有了不一样的看法。理想这种东西,向来忌讳直接说出来,所以我就不写进来了。或许我的初心,我的初级理想,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不值一提的,但因为这是“我”的初心,与他人无关,我不想再承担什么生命之重了,也不想再看人眼光地活着。这是说,我不想再靠他人的评价左右自己的选择(这对于“我”而言,有点困难,相当于要改造使“我”成之为“我”的一个根本习惯),与作为常理性和知性地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言行,是两码事。
今日は、以上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