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在远方,而远方在诗
高晓松的那句话已经火了很长一段时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然而这句话恐怕被很多人片面解读了,似乎它成了文艺青年口中一个对理想表达,渴望自己能够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向往着远方,向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尤其青海、西藏、草原、沙漠,这种地方甚至成为了一种旅游胜地。
我想这句话的核心其实并不在远方,而在于诗。生活确实不止眼前的苟且,这是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应该要明白的道理。但我们真正在乎的东西,它的核心字眼是诗而并非远方。一切幻想中憧憬的、美好的东西,其实全部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就在我们的身边。
前些日子因为个人成绩的问题跟导员有过一次谈话,他知道我目前这个绩点肯定是保研无望的,便问我对于未来的打算。以我个人来讲,我是有考研的想法。只不过我并非那种老实本分,能够在科研工作岗位上安稳呆下去的人,甚至对所有的的理工学科我都不是太有兴趣。所以我说大概率我会跨专业考,可能我会去中文,当然考上考不上是另说的事情。
导员听过之后似乎是相当不赞成,他觉得我现在以这种学生的角度去考量涉及的东西太少,必须踏入社会之后才能够明白自己的生活不只是理想的浪漫,还要面对金钱现实的生存压力。他说我书生气太重,劝我慎重规划未来的人生。既然我的目标是成为中学教师,那研究生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三年青春,况且跨专业又并未给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增添什么色彩。倒不如在生物的岗位上继续前进一把,能够有机会去一个重点中学。
当时我是没有做出任何反驳,因为我早就不再是纯粹叛逆的中学生,这些事情确实是值得我思考的。但是我考虑之后发现,他说的那些东西有道理,道理却并不适合于我。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所有学习、工作、奋斗,到最后都是同一个目的,我们要更幸福的生活下去。
当然生存是一个大前提,但如果这个生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呢?好歹我也是部属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一个小县城任教,这一点还是做得到的。或者再不济,现在互联网时代,多少也有点谋生的路子。那种廉价的网络小说勉强也能够让自己不至于饿死,之前也有过一段经验。当然并不是很愉快,那些东西我自己是羞于去读第二遍的。毕竟自己水平有限,不过未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是不是我也能够有所提升呢?我将来写出的东西是否会更有价值,不像现在这样只是纯粹的垃圾?这当然只是一种可能,但他终究是一种可能,具有发生的概率。
如果选择继续在生物这条路上走下去,或许我能够去省重点,拿到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前途。可我若是真的为了钱而来的话,为何还要选择教师这条路呢。人民教师,说破了天,最多也就摸到中产阶层的边缘。为了生存,为了出人头地,当然还会有更好的选择。既然选择这条路,便是已经考虑好了自己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从不反对这个社会要以经济利益作为首要的生存考量,毕竟人是要吃饭的,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人就要失去自己选择的权利。有的人要吃饭,要吃得更好,有的人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之后就开始注重自己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或许精神层面从某些特定的角度去评判是唯心的、无用的东西,但是所谓的诗和远方不恰恰就是这种追求吗?你一年辛苦工作,攒下钱来终于为自己能够做出一次旅行,你去了西藏,看过高山、雪地。这当然是一种非常丰富的人生体验,但在你的手中会不会只是朋友圈里的几幅照片呢。
远方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不也是一种精神体验吗?为何要费力去追求这种远方的精神体验,完全忽视自己日常生活中细小的幸福呢。
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我一个月只有3000块钱,堪堪维持得了基本生存,我还是能够活下去的。只是没有办法出入那些高级会所,没有办法穿上名牌服装,尤其极有可能讨不到一个好老婆。但是我在损失这些东西的同时,也会有一些随之而来的好处。
放松下来压力,我可以读两本没有用处的书,走在湖边拍树叶的照片,甚至莫名其妙就手舞足蹈起来,因为我是真正的在生活。生存是动物性的东西,生活是人的特权。
我们固然不能堕落,放弃一切不管不顾去流浪远方,追寻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我们可以在身边的生活中寻求最简单的幸福。诗不在云端,就在这些细微的东西。远方也不在西藏,就在自己的心中。一个有梦的人,只要能够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他便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