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电影的特征
《日本电影110年》读书笔记1 1. 日本电影的概念 难以 地区地 或者 历史地 给出一个“日本电影”的统一范畴。需从文化与社会层面抽离日本电影的共性特征。 2. 作为边缘艺术的电影 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社会地位不算高,处于“大众艺术”与“边缘艺术”的分水岭(鹤见俊辅《边缘艺术论》)。 日本电影走弱时,边缘艺术总给它注入新鲜活力。 日本电影在本国一直都没有达到很高的地位。 3. 增村保造的批评 “日本电影的诗意美学形成于女性的感性气质,而非形成于勇于面对外界的男性气质。”(增村保造《日本电影史》1954) 增村发现存在于日本电影底色中的新派剧要素。 4. 与相邻领域的交流 电影装置背后体现的表象与投影的机理,逻辑上是现代化的象征,体现了来自西方的原理。作为地区的电影则是被该地区艺术文化影响的后果。 明治维新时的高阅读率提供了故事改编电影的潜在需求,电影给通俗小说创造上启蒙了营造现代主义气氛。 日本绘画强调“整体画面构成”。日本电影的镜头同样在画面里体现多个中心。 5. 与传统戏剧的关联 对日本电影的形成贡献最大的是戏剧与音乐。 《忠臣藏》80多次拍成电影。 日本电影女演员出现较晚,因为沿用了歌舞伎的规矩。 对日本电影基调形成贡献最大的是新派剧(起步于地下小剧场,由与尾崎红叶和泉镜花等小说家描写的花柳界与城市资产阶级间的感情纠葛为主要题材),将新派剧的典型主题结合欧美情节剧于是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情节剧。 能剧作为高度纯粹的艺术已经定型,但仍然在某些作品中留下痕迹(《晚春》,《山之音》,《乱》)。 6. “辩士”的滥觞 无声电影阶段,活动辩士进行解说。辩士制度留下的痕迹:电影开头和结尾,未曾出场的旁白者冗长的画外音;日本电影中擅长使用的长镜头。 7. 文化杂种 日本电影与外来异质性文化母本杂交,生成全新混合体。 以民族主义为核心,两种对立立场:一个是试图推进纯粹的、非常日本式的电影观念;一个是任由文化杂糅,马赛克般建构世界主义影像世界。 “日本电影”的观念不是先验的。 8. 几个高峰 两次发展高峰: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半期。 第一个高峰开始于无声转向有声的过程,形成大制片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电影产量紧追美国(近五百部)。战时管制开始限制胶片供应时,只能看到国策电影,日本电影进入艰难时期。 第二个高峰开始于美占结束后的50年代,黑泽明、沟口健二、衣笠贞之助等巨匠受到国际关注,几乎与法国同时,松竹、日活、大映等公司新浪潮导演纷纷登场。60年代后半期由于电视的出现导致观众锐减,低预算短周期的桃色电影弥补滑坡缺口。 70年代低迷,80年代后半期出现波峰征兆,独立制片崛起,北野武、冢本晋也、濑濑敬久等导演没有副导经历直接进入影坛,90年代频频在国际亮相。21世纪头十年,胶片定义的电影被“数据”和“内容”取代。 日本电影史独特的一点是以东京和京都两个城市为根据地发展而来。东京擅长现代剧,京都擅长古装剧,风格对立,互相竞争,两条线索完全分离而发展。 9. 记忆的发现 文化杂糅性宣布“日本电影”这一范畴本身是无效的,但即便越境外溢时,对于日本电影的讨论仍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