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一再重读金庸,因为他值得
1998年的夏天,那个读书如饥似渴的少年获得一本无头无尾、仅有指甲盖厚的残书。书中讲述一个奇怪的故事,不知是何朝代,一个被排挤的落寞青年剑客遭到了六兄弟的戏耍,这六兄弟名字相近、武艺高强,偏偏脑子疯疯癫癫,行为极其古怪,号称「桃谷六仙」。青年剑客后来因缘际会,遇到高人指点,习得无上剑法。虽然这剑法招招料敌先机,破敌无数,但青年内力尽失、性格软弱,也屡屡受挫碰壁。残书莫名地开始,断崖般结束,令少年怅然若失,百爪挠心。
经过百般求索,他终于知道了书名《笑傲江湖》,作者金庸。
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在2000年到来之前,以各种途径读完了金庸所有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皇皇巨著一十四部,数百万字。
所谓各种途径包括从图书馆借、站在书店读、从同学手中软磨硬泡,撒泼打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那时我经手的每本书都破旧不堪,不知经历了多少人的手,沾了多少人的口水,但这又有何妨。金庸就是有种魔力,令人沉醉,夜以继日,欲罢不能。
通读金庸这一壮举,确立了我今后在同学中的地位。那时的男生只有两个话题,一个是武侠,一个是体育。对金庸故事了如指掌的我,总能占据聊天的绝对上风。
何止是金庸。我还读过金庸新、金庸巨、全庸、金用等多人著作。后来紧锣密鼓读了一批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等。
读来读去,还是金庸好。古龙或许很有风格,但离金庸还是不及。金庸分明就是武林至尊。
金庸开拓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小人物总能逆势而起,登顶天下。在这个世界,爱憎分明,善恶有报,不管是以郭靖的方式,还是以韦小宝的方式,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我幻想自己也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凭借书生文弱之力,练得一身至尊武术,挽狂澜于既倒,最后挥手自兹去,江湖寄余生。
我时常幻想自己是被某个大人物遗弃的孩子。我渴望有人把我从井底捞出来,给我财富、运气和武力,扬眉剑出鞘,佛挡杀佛。
金庸热席卷全中国,即使我读高中的那个小镇也未能幸免。《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电视剧掀起的狂潮,更是将金庸推向神的地位。王朔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我看金庸》,说了几句真话,被全体金迷鸣鼓齐攻。当时的王朔多狂,敢在报纸指点鲁迅,一人独挑文坛,金迷让他吃了一瘪。
全民金庸热进入高潮时,我的金庸热开始降温。金迷分布极广,不只贩夫走卒,也有文人雅士。北大一群学生学者一拥而上,要把金庸推上文学的神坛。他们是真正的金庸迷,典故信手拈来,擅长利用各种理论工具,引经据典,几乎把金庸吹成「五百年来白话第一人」,要和鲁迅比肩。我听了都替金庸脸红。
好在金庸本人冷静地给粉丝狂热降了温。具体措施我忘记了。他不是鲁迅第二,但武侠小说第一人这一称号,他当之无愧。他不必进入文学史,但他牢牢占住了通俗文学史的巅峰位置。
试问今天有哪位在世作家拥有和金庸比肩的大众影响力?
大学之后,我依然会偶尔读一读金庸。身边总有武侠迷,总在不经意的时候看到一本金庸,拿起来读,随时都能读进去。上网随便逛逛,经常看到有人拿金庸笔下的典故举例或打趣。有井水之处有金庸,此言果真不虚。
虽然不算如数家珍,《神雕侠侣》、《鹿鼎记》、《笑傲江湖》等书,我的确读了不止两三遍。
很多事情只有隔着距离才能看清楚。金庸去世了。我也读过一些书,也觉得武侠小说是扯淡。我认同王朔的看法。但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承认,金庸自有其伟大之处。
他营造了一个快意恩仇的世界,使一代人沉迷其中。他的文字平和雅正,是极为准确和优美的中文。他格局宏大,善于布置叙事结构,草蛇灰线,不支不蔓。他用笔构建了一个文人的理想国度,上通古代士人,下启一代大众。他数十年笔耕不辍,不断修正小说,以期完美。
金庸从《书剑恩仇录》中的大汉族倾向,到《鹿鼎记》开始反省民族观、家国观,领先不知多少今天的人。他在《笑傲江湖》对建国十七年后十年的影射,更是许多作家所不及的笔力。他和时代产生共鸣。
衡量作家价值的标准,永远是作品。金庸的作品立住了。我会一再重读金庸。不是为重温记忆,而是因为他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