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越多,我的三观越摇摆不定。”
原创: v+vith Vith 1周前

对生活环境进行控制的努力几乎渗透于人一生中的所有行为之中,人越能够对生活中的有关事件施加影响,就越能够将自己按照自己喜爱的那样进行塑造。相反,不能对事件施加影响会对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它将滋生忧惧、冷漠和绝望。
——班杜拉
阅读完这篇文章大概需要4分钟
▽
01. 读书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三观吗
有个网友说:发现自己读的书越多,自己的三观却摇摆不定,这让他有些疑惑。
对此我深有体会。
在18岁以前,我喜欢看郭敬明和独木舟的小说。
所以在当时的我看来,爱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生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与爱情有关。
再到后来,我看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看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同样讲的也是感情。
如果说之前的我认为爱情是这世上最重要的,那后来的我就开始认为,爱情应该是归附于生活的。
它们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的观念。
在市面上,通常充斥着很多网络小说。
这类小说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取悦作者,很多时候传达都是一些毫无营养的价值观,有的更是毁三观。
我印象里的一个男孩子,就是因为痴迷于这类书,整天混迹在社会上,最后因为模仿书中的大哥砍人进了局子。
在他潜意识里,这件事是对的,因为书里传输给他的信息就是打打杀杀。
所以,读书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三观,
就像蒋方舟说的:一个人的三观都藏在他看过的书里。
02. 我们的三观是如何确立的
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立场与观点。
世界观: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人生观:你觉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价值观:你认为做什么是最有意义的?
知乎上曾经有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人的三观是怎样慢慢变化的?
其中有这么一个回答:
三观一开始受父母的影响,接着受同学老师的影响,后来到受媒体和圈子的影响,一步一步变得有自己的三观。
但受他人影响所形成的三观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还要自己去亲身体验。
比如通过旅游、阅读等。
其实无论是谁。
一个人经历的越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有所改变。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
这些奠定了人初步的一个三观。
03. 应该如何不断修正自己的三观
人的三观,不是一层不变的。
修正三观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如果一个人三观因某一件事而完全颠覆,是因为他根本没有认识这个世界。
不管是人与社会、还是人与人、或是人与事物,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交流的过程就会被另一种思想主导。
人的三观在还没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是由社会环境和周身环境影响的,所以当你接受另一种个体思想的时候,三观多多少少会受到冲击。
二就是多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世界。
一个没喝过酒的人第一次喝酒,是分不出好酒劣酒来的,也分不清有多少酒的种类。
对于这个世界存在的各种思想观念也是。
我们需要不断地刷新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此来修正自我的三观。
马丁布伯有这样一段话:
“尽管有种种相似,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自己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全身心地倾听。”
人的三观,到你大脑死亡那一刻,才叫成形。
当我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纷繁复杂的事物,了解到了不同层次人的经历和三观,我们三观的变化频率和幅度,自然会不断的起伏。
这些东西,使人对事情开始有不同角度的看法,进而树立自己的三观。
但实际上,三观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界限来辨明是非。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接触的社会圈子不同,形成的三观自然有差异,而这种三观,是恰巧使他能够适应自我生活的一个状态。
只要一个人的观念,没有触及法律、没有违背公共道德、没有侵犯他人利益,也就不应该受到来自三观是否不合、三观不正等大众观念的评判,在这种情形下,每个人的三观都应该得到合理的尊重和理解。
END
vith微信公众平台长期接受征稿,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投稿”即可获取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