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雪茄的烟雾看电影,看江湖

电影《江湖儿女》中巧巧恣意地玩味着兄弟送给斌哥的雪茄......
现实生活中贾樟柯喜欢抽雪茄。
这回手中常拿雪茄的贾导终于释放了他的江湖情结。
惊喜的是,这部片子连接了贾导多年前的短片《公共场所》和电影《三峡好人》的某些场景画面及故事背景,这种巧妙地交织延展了电影的想像空间,神奇又令人无限着谜。就像是从《公共场所》和《三峡好人》生发出了《江湖儿女》,这棵多年前孕育的种子,如今被拍出来,立于江湖,任由品味。

既然抛了砖,就好好说说这砖与玉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江湖儿女》开篇九十年代初公共汽车上的影像与短片《公共场所》中5路公共汽车上的影像如出一辙,贾导直接用了当年DV拍摄画面,两部影片的发生地都在大同,都是当年煤矿倒闭、大批工人下岗无所事事的大背景。
《公共场所》是一部30分钟没有故事结构,没有事先编排,随机拍摄几个公共场所的纪录短片,虽无主题人物与故事,但平静的镜头却对当时历史阶段下山西大同的社会面貌和民众状态做到极为深刻的纪录。
此时的大同就是《江湖儿女》的故事背景。巧巧的父亲被工厂下岗,在绝望的控诉与疾病下终于沉默,成批的下岗工人无所事事,整日闲逛于录像厅、台球室、舞厅,所谓的“社会与江湖气息”就这么产生了。
《公共场所》最真实纪录了这些场所当时的状态,那种空间中弥漫的气氛非常动人,特别是舞厅售票口前一位戴墨镜衣着标配为当年社会大哥的男人坐在轮椅上,露出些许神秘又高高在上的微笑,对这个男人的猜想很可能激发了贾导对《江湖儿女》中男主形象的塑造。

其次,赵涛在《三峡好人》与《江湖儿女》中均饰演到四川奉节寻夫的故事,而且两部电影的男主都叫郭斌。更令人惊叹的是赵涛在两部电影中奉节寻夫的装扮都一模一样,《江湖儿女》直接复制了《三峡好人》轮船到岸的场景画画,令熟悉的观众一下子就跳回《三峡好人》的故事之中,空间的重叠,思想的迷幻,不仅在以上画面,UFO当年划过奉节城即将被淹没的天空,如今又划过新疆戈壁滩的夜空,这种隐喻与想象,是贾导带给观众的心灵暗示,那种未知就像UFO一样清晰而神秘地划过荧幕。

说完了《江湖儿女》隐秘的前世今生,再说说电影本身怎样泼洒了贾樟柯内心对江湖曾有的憧憬与弥漫的伤感.
那些旧日的彪悍曾存在于街头巷尾,或者被称为“社会”的帮派之中,这个群体的由来,他们的规矩、漂泊、义胆侠肝与注定的血泪人生。可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与人生同样最后也只有平淡而决绝的离别,甚至连叹息都只能哽咽于心。
巧巧替斌哥顶罪,五年监狱刑满释放后,身无分文历尽周折,找到的却是已经有别的女人,对自己残忍拒绝的斌哥。她坚忍执着没有哭闹没有埋怨,千里迢迢就为要一个亲口的回答。命运与感情的双重打击犹如刀子割心,巧巧背过脸暗自痛哭的背影,令人动容。
去往乌鲁木齐的途中,巧巧遇到一位漂泊的男人,绝望后的脆弱对于一个身无分文无依无靠的女人,很容易在那一刻将自己放逐到随便什么的地方,或者第一个对她抛出橄榄枝的男人。说出了自己的境况后,在夜车行进中,巧巧悄悄离开了那个即将给她带来另一种命运的男人,午夜的列车上那个男人倚窗合眼,我们不知他是真睡还是假寐,但离开是真的,巧巧伫立在空无一人的站台,在一个无名小站仰望夜空风云变幻的瞬间,恰似UFO的火光划过天际,那种未知的神秘来也许来自外太空,也许就是命运,那一刻她决心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人与人,情与情,曾经血泪纵横,枪林弹雨,侥幸生存,所有的江湖恩怨,爱恨情仇,都免不了到了最后物是人非,一切不再。
几年后,斌哥已不再是当年的斌哥。坐在轮椅上半身不遂的他回到了家乡,巧巧照顾着他。大同的老家还是旧日的街道,老房子的麻将馆里,过去江湖哥们的生活似乎并未远去,大家对他往日雄风和地位报以怀念与尊重,但斌哥已无力再续,而巧巧却依然是当年侠肝义胆,关键时刻出手救他的女人。只是那份爱与痴情已不在,当她说出“对你无情了,也就不恨了”。眼泪再也不会汹涌喷薄,只化作哽咽后的一把心酸。
斌哥这个被江湖塑造的人,当他意识到自己已俨然成为一个被保护的过去,当年的地位与雄风只能成为后半生永远无法释怀的惆怅,而那个被他辜负的女人如今对自己只剩义而情不再时,离开,也许是他最恰当选择的结果。

相遇或者相爱总有原因,而离开的时刻往往不需要原因。这就是江湖人生最后无声的叹息。
可以看出贾樟柯对电影的使命感已融入血液,这种敏锐与深邃的气质在所有作品中从未断裂,并不断丰富着独有的美学体系,但表达的自由如今是他最大的快乐。将一直根植于心的江湖情怀呈现出来,孕育过往电影埋下的种子,虽然时光飞逝,年华老去,但恍然间过去好像从未消失,生活也未曾改变,我们对命运的茫然依旧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