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金庸
我眼中的金庸

昨天听到我父亲说金庸逝世了,李咏也逝世了,我还有点诧异。李咏的逝世我是知道的,金庸竟然什么时候也离世了。然后昨天下午搜一下新闻,很多的消息出来才不过二十多分钟,而且最初的新闻爆出来似乎是台湾媒体。而自己今年本来还有一些计划,是这几个月去写几本金庸古龙梁羽生的闲谈,还写一本串联三个人书中重要武侠人物的小说。这个月的计划就是去写闲谈金庸的。但对我来说,很多计划只是计划而已。虽然想法很丰满,只是没什么心情去好好做。而自己的闲谈金庸都没怎么动笔,金庸已经去世了。 在金庸未死之时,我对金庸倒是并没有特别高的评价。他的特别优秀的小说无非是射雕三部曲、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这几部,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就差一点,其余的更次。金庸的武侠,也并非哪一部都是经典。写的水平最高的两部,当然是天龙八部和鹿鼎记。天龙八部爱讲有些悲剧的轮回宿命,而鹿鼎记,倒更多的穿插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且很多历史人物都描绘的有血有肉的。但人一辈子能够写出好几部脍炙人口的名作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他的作品还被用更容易传播的方式演绎了那么多年。虽然跟金庸自己手写的作品一样,很多演绎的作品也有至少一多半没有那么经典。 金庸的个人价值是多方面的。武侠当然是很重的一部分,他的社会影响力也不凡。挺多的社会交际、一定的社会活动。当年在明报,金庸也是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论,写武侠是为了报纸的存活,写社论是为了政治与社会思想的表达。当然,金庸的很多评论没有他的小说那么有名了。人们的记住金庸,更多的还是因为娱乐甚至捎带一定教化意义的武侠,而不是他有过怎样的社会和政治思维、有过多少的社会活动~当然,很多事因为同在一个人身上产生,也无法将这太多事如何分割起来各自评判。有着更多社会身份的金庸因为他的小说也就能有更多的荣誉与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如果金庸单单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文人,恐怕他的作品价值再高,也很难对这个纷繁立体的社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力。 金庸是一个成功的文人,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物。他的多重身份其实才是他获得多方面敬重的原因。而且从金庸的为人和为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退让、很谦和的人。对很多人都有敬重之心,尤其是与他声名相近的武侠小说家。对梁羽生自说不如,对古龙多加颂扬。金庸封笔之后,明报接下来连载的武侠小说就是古龙的陆小凤传奇。而金庸在两岸三地的政界、海内外华人世界中都有不错的影响力,蒋经国和江泽民都对他很亲近,东南亚的很多华人圈甚至政治圈当年都对金庸新出的作品耳熟能详。关于在各地政界中的影响力,我忽然想用长袖善舞这个词来形容他。但这个词很不准确,首先金庸并不把自己当成什么政治人物,他并没有长袖。而在脱离商业慢慢变老之后,金庸更在意的,还是他悠闲的生活,而不是纷繁的世事。而且,即便金庸的很多作品在世上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人能够掌控、影响的东西也的确太少了。死后能够得到大家无尽的怀念呢,这当然是一件幸事,甚至是一件喜事。但这样的幸事和喜事,却不是活着的人们能够控制、甚至需要在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