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庸的一点记忆
1、第一部小说是《射雕英雄传》,小学五年级在151路电车途经武林门附近的一个私人小书摊时瞄到,后来攒够了钱特意跑去买,摊主是个中年妇女,三联版一套不便宜(起先是60块左右,后来好像涨到90多),递给她的钱当中还包括很多角分币。看射雕当然是受到83版电视剧的影响,这个版本至今仍是我的最爱。《射雕》小说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完颜洪烈给包惜弱喂粥和咸鸭蛋,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2、第二部是《倚天屠龙记》,差不多是六年级的时候读的,也是受到电视剧的影响。杨佩佩拍的电视剧我几乎没一部喜欢看,除了《倚天屠龙记》,跟83《射雕》一样后来还买了碟片来收藏。《倚天屠龙记》我买的不是三联版,而是杂版,也是四册带插图,在台州路上一家小书店买的,只要二三十几块,茶色封面配一幅竖版中国画。其中有一册因为装订失误,顺序还前后颠倒了,所以赵敏劫持六大派之后的那段情节至今有点含混不清。买《倚天屠龙记》还蛮费周折的,本来是认定一家横里马路小笼包店对面的小书摊买,之前经常在那里买机器猫的袖珍版漫画,问老板的时候说倚天没货但他下次会去进,然后到了他进货的那一天我这个耿直girl早早就去他家店门口等候,一直等啊等,结果老板回来却跟我说他忘了,气得我一句话没说掉头就走从此再不光顾。
3、之后的顺序就记不清了,只记得初中的时候大概就读了《神雕侠侣》,那时候考到十三中的民办初中去读书,那年是杭州第一次搞这种重高下挂民办初中然后通过内部考试后交一点钱入读的事情,打破了原来按学区就近读初中的规则,所以从校长到老师都卯足劲要把牌子打打响,整个三年不断给我们施压,弄得闲暇时间少得可怜。《神雕侠侣》买的也是三联版,黄色封面,还是和爸妈一起逛延安路新华书店(大概算是那时候杭州最大的书店,连庆春路书城都还没踪影)时他们买了送给我的。《神雕侠侣》不算是金庸最好的小说,但我一直蛮喜欢的,重读的次数也比较多。
4、读完所有金庸的小说是在高中,那时候读武侠小说的风气还是很盛,学校周围的马路上各种租书店,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上也有很多金庸主题的网站,不少是通过雅虎搜索到的香港和台湾的网站,毕竟港台兴起武侠热潮要早大陆好多年,很多都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只是转码有点烦,因为那时候汉字还分什么big5之类的,不转码出来就是乱码),不过我还是喜欢自己买。当时教工路上学校对面有一家书店,文一路上也有一家我很喜欢的江郎书店,余下的金庸小说基本都是在这两家买的。三联版推出口袋本之后我就都买口袋本了,一来便宜,二来方便携带及放在课桌下面看。
5、我大概到高三备考前夕还在看金庸小说,而且是明目张胆带到教室里看,在课间看,在晚上晚自习的时候看。不过我的高中有很多好老师啊,都不以为意,不像那些俗气的老师把武侠小说当毒品一样大惊小怪。记得有次把一本放在桌面上,历史老师歪过头来读了一遍书名——《碧血钗》,我说不对,是《碧血剑》!
6、高中自己的零花钱比较宽裕了,除了买小说还买过很多金庸小说评论的书甚至是漫画(比如李志清的《射雕》),印象比较深的是吴蔼仪和严家炎的,还有一个中山大学的老师写的(一套三册仿三联口袋本设计,名字不记得了),有个叫陈默的也写过很多本,但是文风啰啰嗦嗦婆婆妈妈很不喜欢。倪匡的一看二看三看四看金庸也不错,不过是很后面才看到,不是高中看的。另外当时几个门户网站BBS上也有很多厉害网友写的评论文章,聊天室也经常会有人用金庸小说里人名做自己的ID。
7、有一阵子王朔跳出来叫板金庸,闹出一段风波,报纸上还刊登了金庸低调的回应文,有好事者搜集了两大阵营的各种文章最后汇编成一本书,就连我们语文课上班主任都让我们点评过这个“热点”。这件事对我后来最大的影响是记住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啊”这句话。
8、高中时有次语文老师布置的功课是自己设计一张报纸,我选的主题就是金庸,报头的图片是陈小春版《鹿鼎记》里韦小宝和他七位夫人一字排开的剧照,内容是自己写的一些评论,后来被贴到教室后面去展览。
9、高中最后一年从教工路搬去了三墩,还要住宿,有次晚上熄灯后在宿舍跟室友聊金庸,谈兴正浓提起《白马啸西风》最后那段“白马已经死了”,还没说完就听到过来查房的英语老师喝了一句“你还没死,赶紧睡觉”,真是扫兴至极。
10、金庸在三联版前面的序里提到一句上联叫“冰比冰水冰”,他说很多读者给他寄了下联枉费心力,然后平平仄仄分析了一番,说自己不会出这种上联,这个内容我一直记得。还有《书剑恩仇录》的后记里他提到小时候老是看到海宁也不知道杭州有乾隆皇帝的题诗觉得很不爽,这个我也一直记得。
11、我的三联版金庸小说基本上都留着,除了有几本后来被撕破又粘起来的,以及极少数丢失了其中的一册的,当时觉得有机会再买就是了,后来一拖再拖三联版就成绝版了,现在淘宝上看看好像三联版的价格已经被炒到很高了。有一年亚马逊搞活动的时候我买了广州出版社的全套金庸小说文库版,据说三联版之后金庸又花了好几年去重新修订他的小说,我看到有人拿三联版和广州版的神雕片段做对比,后者从小龙女嘴巴里讲出来的话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所以这套文库版我至今都没翻过。曾经也动过一两次心思去收一套港版或台版的金庸,但时过境迁到了今天好像觉得也没多大意思了。
12、与金庸相关的影视,看得太多,无法一一提及,网上有段时间很流行各种版本的PK,孰优孰劣,我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无关投资演员布景服装道具之类,更多的是一种带着自我投射的“当年情”。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卫视在黄金时段争相播放tvb金庸剧的那几年真是盛况空前,现在已经习惯看着红色狗血剧的人大概想象都想象不到。
13、与金庸相关的游戏,高中时玩过智冠的《金庸群侠传》、《神雕侠侣》,大学里玩过《天龙八部》,最喜欢的还是《金庸群侠传》,现在回过头看仍觉得很厉害,这几年玩到烂的“穿越”元素在这款游戏里早就有了,能把金庸笔下那么多不同年代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剧情串起来整到一款游戏里也实属难得。高中时我有个花名叫“舒小侠”,就是从这个游戏默认的主角“徐小侠”来的。这款游戏前后玩过好几次,重玩时每次都会尽快把杨过和小龙女拉到自己队里,不过玩得多了,第一次找到绝情谷入口看到十六年后的姑姑的震撼劲就没了。一边玩一边给显示屏吹电扇,听到老妈下班上楼的脚步声赶紧拔插头这种事也是在玩这款游戏时常做的。主角的不同道德指数会带来不同的终极对决boss,最后我总结出来还是做好人比较容易过关,做恶人要面对郭靖和周伯通两个会左右互搏的,一对十等于一对十二,太不划算,即使自己会双手互搏+野球拳练到10级也比较难通关。
14、大学时也重看过几部金庸小说,次数相对多的是《神雕》、《射雕》、《飞狐外传》,其他的更多只是挑一些片段而不会整部都看,也有看过一遍后再没看过的。大学之后就没碰过金庸的小说了,评论偶尔还会看看,比如舒国治的《读金庸偶得》(还是跟风404女歌手看的…)。虽然说人生不同阶段看金庸都有新体验,不过目前来讲依旧没有什么重读的欲望,也许退休后会再翻翻吧。感觉金庸小说无论对这个时代还是我个人来说都已经是过去时,就像任何风靡一时的东西到最后总归会褪去光环,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虽然有点惋惜却也无可奈何,所以还是很庆幸自己成长的年代里它的热度还在,并且在蛮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我的精神良伴,也确确实实在很多方面影响形塑了我,如今就还是让它留在记忆里好了。
-
Apricot Kerne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0 15: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