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是怎么样的年纪?
5岁,是怎么样的年纪?
今天看到一个微博,大致是说一个5岁的小朋友,她有自己多彩的经历,比如说识字量达到1500个,年阅读英文书达到500本。再比如说,5年间走过二十多座城市,包括东京和大阪。她兴趣广泛,涉及文史、数理、艺术、运动等各个领域,她不仅是高管父母的骄傲,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对这样的存在,我本人不认为很出奇,或许是炫耀、也或许媒体用来炒作的小动作。但归根到底,这则新闻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包括你我,包括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
既然已经说到“起跑线”,那我现在就从起跑线这个话题开始讲起,在我的认知世界里,城市家长的父母压力特别大,适龄的孩子一入课堂,就会给家庭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和生活上的压力。这里举身边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我的领导,她的女儿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她说每天下班回去比上班还痛苦,做ppt、做海报、录朗诵视频、写参观少年宫的感受...这些“家长和孩子配合做的作业”最终父母们额外的负担,不仅如此,这些作业更是成为孩子在学校受重视、信心、荣誉观培养的标准,不得不说,这些孩子越来越优秀了,已经到“输不起”的程度了。我曾经问过,为什么大家都在繁碎的家庭作业面前显得特别无奈的同时又乐此不彼的去做呢?原来,在当今家长和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家长的“疏忽和过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起跑线,而导致的结果就是读不了更好的初中,进不了好的学校,没办法在优秀的环境中成长就会让孩子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甚至伤害孩子的品行,让他们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继续从更深远的时间来想,顶着下一代生活质量的压力,家长们必须要从3岁的时候就开始慎重再慎重。另外一个例子是我的表哥,作为农民的下一代,表哥的一家人打拼了数十年终于在杭州买了房子,并且组建了新的家庭,文化水平并不高,收入也不显著的小夫妻,毅然把孩子送进了区里面最好的幼儿园,没有任何基础的他们开始与三岁的侄女一起学英语,学芭蕾,学钢琴,我不知道那些无数个工作日,以及将来无数个日日夜夜,这两人将面临怎么样的家庭的竞争,以及将迎接怎样的教育挑战。
电影是现实的写照,由萨基特·乔杜里编剧并执导的《起跑线》今年4月份在国内上映,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的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能够从幼儿园开始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而绞尽脑汁择校的经历。还没有为人父的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受颇深。
起跑线说完了,我们再次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5岁,是怎么样的年纪?
如果是我,那时候的记忆是浅的,我甚至觉得那时候的自己智力发育有问题。但是,我的童年也是完整的,跟同龄人一块改玩的都玩过了,甚至现在最自豪的一件事,是我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用泥捏一栋小洋房了,那是我心中家的样子。
每个人的五岁肯定是不同的,这些跟家庭的教育离不开关系,我甚至认可金钱在我们人生中的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延续了千余年的规则,我改变不了什么。所以当有人觉得新闻中“五岁小朋友的简历”中话题人物是不幸的,说她失去了快乐的童年,我是否认的。因为有谁会知道五岁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是什么呢,反而作为一个孩子,她拥有充实的五年,这是极其幸福和幸运的,她努力并且优秀的父母给了她最好的礼物,我个人是羡慕的。
下面图片中的小朋友,他叫黄玉浩,四岁。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是不是“复(旦)二代”,更不知道他兴趣在哪,未来会做什么。
但我知道,他很开心。


黄宇浩的好朋友和好朋友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