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易学彭志勇:解读老子《道德经》之无为(一)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文意简练精微,内涵广博深奥。此文因篇幅受限,不能对所引用的《道德经》原文详细地一一作出解读,故适合对《道德经》有过接触的朋友阅读。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道德经》中多个篇章均围绕「无为」而展开。究竟老子所说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燕赵易学家彭志勇先生,多年潜心研读《周易》、《道德经》,对老子之「无为」感悟颇深,此文为更加接近老子的本意,将采用“以经解经”的方式,来阐述老子之「无为」的真正内涵。偏颇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第二章,即为“无为”理念的提出铺垫基础,可见老子对“无为”思想的重视程度。《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提出了“无”和“有”的概念。《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将“有”和“无”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做了充分的对比。

《道德经》的第三章率先提出了「无为」的概念,《道德经》原文为:“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此章中,从理想“大同”的源头,阐释为政者的“无为”,即“工作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阶级之分,则民可尽其才而不争”;“生活必须品无论稀缺与否,均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定价,则民不会为了生活去偷盗”;“不让正常需求之外,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自然规律的另类欲望在世间大肆宣扬,则民心均可安于质朴,而避免惑乱”。“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心志不被迷惑,身体康健,能如此治理行政,而使社会向前发展,非大智慧之人不敢为”。“若能做到为无为,则可以无不治”,此处举出一受“经济基础”限制的“上层建筑”来突出“无为”的大意概要,并未下面的进一步阐述,埋下伏笔“为无为,则无不治”。
既然“无为”如此的有效果,下面很多章节的内涵都从不同的角度,围绕者“如何施行无为”展开,试举几例,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从天地之道的角度,阐述天地之“无为”,即:不自生,不自长,后其身,外其身。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从水的角度,来介绍无为之道,“不争”故“无忧”,“善”而“不争”谓之“上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用“功成而身退”的角度来阐述“无为”,并将无为提到了“天之道”的高度来申明其重要性。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从专注的角度,来阐述“无为”之道,至专而得“抱一”,“抱一”而至“朴”,即“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之“无为”系列文章之一。后续两章,老子《道德经》之无为,二和三待续。由于“无为”之道涉及篇幅众多,考虑到“阅读和写作”的时间舒适性,将分三个篇幅予以阐述,第一、第二个篇幅举《道德经》中的章节原文,来为老子的“无为”之道进行“素描”。第三个篇幅,将阐述河北易学家彭志勇先生个人对于“无为”之道的感悟,以及结合《周易》易道来阐述具体实行“无为”之道的关键脉络。(备注:此文由河北易学家彭志勇先生授权发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