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專訪倪匡】 倪匡回到未紅歲月 金庸掛名合著相助

倪匡亦曾經做過金庸小說的代筆,又聯同導演張徹把《神鵰俠侶》改編為電影,更於八十年代推出《俠之大者——我看金庸小說》等金庸小說研究作品,成為往後文學界研究金庸作品的重要材料。倪匡與金庸是多年知交,與蔡瀾、黃霑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不論談金庸還是金庸的作品,倪匡都是不能錯過的人選。
「八十幾歲人,老了,周身不舒服,現在好像一頭龜,做什麼都要慢動作,想到超市逛逛,想了十多天都未動身。」起初約倪匡做訪問,他就是這樣地婉拒,不過這天到他家去探訪,剛睡過午覺的他精神很不錯,腦袋轉數快,記性好。記者上回訪問蔡瀾時,蔡瀾提到有一次他們幾個人去日本吃雞泡魚,倪匡一個人吃了8條。「那次有10個人,每人一條,但其中3個人沒有吃,於是我就吃了4條。那些雞泡魚很大,差不多有你的膠水瓶大小,8條吃不下。」
金庸割愛讓魚頭
倪匡很愛吃魚,童年有個別號叫「小貓」,金庸有一個習慣,每次和倪匡一起吃飯,魚一來了,就會把魚頭夾起放進倪匡的碗裏,倪匡總是老實不客氣。「有一回他又把魚頭遞過來,我說不要了,我的口腔發炎。查生大喜:『你不吃,我吃!』認識他十多年一直不知道他原來也好這一味。」
倪匡說金庸對朋友很好,在著作《我看金庸小說》中提到一些舊事:「十餘年前,金庸嗜玩沙蟹,『蟹技』段數甚高……筆者賭品甚差,有一次輸急了,拍桌而去,回家之後,兀自生氣,金庸立時打電話來,當哄小孩一樣哄,令筆者為之汗顏。又有一次也是輸急了,說輸了的錢本來是準備買相機的,金庸立時以名牌相機一具見贈。」多年來金庸送他的禮物不少,當中還包括衛斯理小說的版權。大家一直把衛斯理歸類為科幻小說,倪匡卻公開它的DNA。
《明報》創刊後不久,倪匡便開始在副刊寫專欄,60年代初,其作品也於《明報》與《南洋商報》合作編印、逢星期日隨報加送的《東南亞周刊》中刊登。率先在新刊物中以新作《素心劍》省招牌的金庸,也請倪匡寫一個武俠故事。「因為那時我還不算很有名氣,擔心寫了沒有人看,查生說不如和他合著,他掛個名,內容全由我負責。」倪匡邊說邊走到客廳的書架前找來兩本書,友人最近找到當年的報紙,把連載版本重新印製。封面印着《天涯折劍錄》,倪匡用了「岳川」作為筆名。
《衛斯理》是武俠小說!
那段時間金庸要求倪匡多寫幾部武俠小說,他陸陸續續又寫了《血影》和《長鋏歌》等「查生還是要我再添一部,我就建議寫時裝的,那就是衛斯理。所以《衛斯理》其實是時裝武俠小說!」
就記者手上的幾份60及70年代副刊,倪匡真箇筆蹤處處,1965年12月,在衛斯理的《蜂雲》旁邊正是他曾擔任代筆、把他覺得很討厭的阿紫弄盲的《天龍八部》,背頁則有他以岳川為筆名寫的古裝武俠《劍谷幽魂》。
「皮靴」被盜 怒改「赤足」
除了小說,倪匡還有寫散文,其中一個是以「沙翁」為筆名寫的〈皮靴集〉。某天倪匡交稿,跟編輯說專欄的名字要改,因為另有報章的專欄也以〈皮靴集〉命名,他很生氣,把專欄改為〈赤足集〉,似乎要把對方一腳踢開。
一杯酒未盡已寫千字
當年負責的編輯憶說倪匡寫稿特快,遇有未收到稿的情况,會上門去取。倪匡會請編輯坐下稍等,遞上一杯紅酒,不一會,酒未飲完,就把七篇每篇約二百字的稿子完成。
金庸除了請倪匡寫專欄,還曾委以另一重任。「查生找我辦期刊《武俠與歷史》,說什麼都可以讓我作主,我說那就先把作者稿費加三倍吧!『這樣子就辦不成了。』他說,『你不是為了將武俠小說發揚光大的嗎?』我問。」金庸不語。
稿費加三倍的事沒有發生,倪匡說,金庸是個很有看法的人,他的想法更不容易被別人動搖。《明報月刊》創刊前,查生曾邀請一位學者到辦公室討論刊物的方針,在旁邊寫稿的倪匡說:「學者滔滔不絕講足兩個多小時,查生則不發一言,最後回一句:『還是照我的辦法比較好。』那位學者氣冲冲轉頭就走。」
了解金庸不到萬分一
雖然做了幾十年老朋友,倪匡覺得金庸想法高明學問廣博,且心思深不可測,只能了解他不到萬分之一。不過回到金庸武俠小說的賞析這個範疇,又當別論。作為金庸作品研究的領頭人並提出「金學」一詞,倪匡撰寫多部金學研究專書,就《天龍八部》寫角色之最,寫什麼場景戲碼宜進什麼酒,給金庸小說設排行榜,倪匡認為研究武俠小說必須在其框架下去研究,讀到某些金學的研究文章,認為撰文者不懂武俠。
「他們不斷討論小說在歷史中的真實性,又從物理角度看情節發生的可能性,實在沒有必要,武俠小說是幻想小說,凡於武俠小說出現的東西在現實中都不存在,武俠小說只需要好看,人物生動情節浪漫就足夠,不需要理會什麼文以載道。你吃一條魚,需要知道牠的學名嗎?東星斑的學名是什麼?」
大家都寫小說,倪匡和金庸的創作習慣很不同。倪匡說金庸喜歡逐篇逐篇每天去寫,會為作品進行多番修訂,他會一口氣同一個故事連續寫十天,明知有錯都不會修改。當年寫衛斯理,講到他去了南極見到一頭白熊,被讀者投訴也不肯改。「當然有些東西是要修改的,例如《鹿鼎記》鰲拜被割去舌頭後仍不停罵人,舌頭都沒有了怎樣罵人?這些就要改。」
倪匡說,他從來不喜歡與別人比較。無論任何界別的比賽都不感興趣,「金庸很喜歡下棋,有一段時間也想教我下圍棋,我就是不肯,也從來沒有跟他下過棋」。曾經,倪匡被拿來跟金庸相比。「有人說我寫的東西沒結構沒組織,又有人在一個演講場合當面批評我的小說跟金庸相比望塵莫及,我說:『你太抬舉我了,望到塵應該不會隔好遠。』」倪匡說望到塵好開心,笑自己說話像機關槍的作家,笑聲也像機關槍。
■倪匡
原名倪聰,作家、編劇,以衛斯理、沙翁及岳川等筆名撰寫小說散文,著有《衛斯理系列》及《原振俠系列》等小說,據說最高紀錄為一小時寫四千五百字,一星期可寫十萬字,曾同時為十二家報紙寫連載,創作小說超過三百本,劇本超過四百部,文字產量早已過億,與金庸、蔡瀾及黃霑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曾與黃霑、蔡瀾合作主持亞洲電視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
文:劉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