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金庸,纪念青春》
平心而论,金庸的原著,我只看过《书剑恩仇录》和《鹿鼎记》。其余的著作都是通过映像作品了解的。 1981年,我家就拥有了一台黑白电视机,直至九零年我宿读高中,近十年的童年和年少时光都是由它陪伴。我生活成长在一个当年尚属风光、条件优渥的央企,无奈生活区域多水塘,父母觉得周边环境险象环生,尤惧孩子贪玩溺水,便一把大锁,锁住我年少时全部的寒暑假。犹记失去自由的炎热假期,家里堆满书籍、瓜果,冰桶里有棒冰和冰水,还有一台人生至关重要的熊猫牌黑白电视机。 早期,电视节目极其匮乏,父亲下班回家,将夹在腋下的中国电视报甩到桌上,三个孩子一拥而上,老大逐字阅读一周的节目安排,老二老三聚精会神聆听。一般,上午九点多开始会有国产动画片,下午两三点左右会偶尔播放西方电视连续剧。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动画片我几乎都看过了,数不过来。而西片,就记得《大西洋的来客》和《加里森敢死队》。前者是一部海洋科幻探险剧,是我喜欢的,后者是哥哥们痴迷的。即便如此,电视所提供的节目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和渴望。 这时候,企业的雄厚财力开始发挥优势了。我们厂本来就拥有一个超大的电影院,即时播放最新上映的电影,可我这样的小孩必须由大人带着去看,并没有选择的自由。学校倒是经常包场给孩子们看电影,可这项福利在假期便中断了。为了丰富孩子们假期精神生活,八零中期,厂里率先安装了闭路电视。白天各种港台影片和连续剧,晚上西片电影,全天候播放。在录像厅还没普及的年代,这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时光。 那时候,暑期看的最多的便是金庸的武侠剧。我看过83版的《射雕英雄传》、83版的《神雕侠侣》、82版《天龙八部》、91台湾版的由孟非、龚慈恩主演的《雪山飞狐》、还有一部85年由米雪、刘松仁主演的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当时的放映大叔估计也是铁杆射雕迷,83版的《射雕英雄传》播放次数最多,反复播放,一度上午播完几集,下午还重播,如此,我们温故而知新,里面的歌词倒背如流,对白也能赶在人物发声前随口嘣出。个人感觉,83版射雕无可超越,翁美玲版的黄蓉,世间只此一枚。刘德华和陈玉莲的杨过小龙女,当时觉得尚属绝配,尤其陈玉莲的冰清寡冷在黑白视觉效果中,别具孤寒脱俗。95版古天乐和李若彤的《神雕侠侣》,是我所看不多的翻拍武侠中最为认可的超越剧。比之83版,男女主角,无论服装、色彩还是人物性格演绎抵达巅峰。82版《天龙八部》,我最喜欢的乔峰的扮演者是梁家仁,小时候被他的英雄气概感动得无以复加,第一次被那份侠肝义胆、豪情盖天冲撞得热泪盈眶,最终被97版、黄日华的乔峰给取代和超越,但那首《俩忘烟水里》,仍牢牢锁在记忆深处。除此以外,其余的港台翻拍版,我基本不看了,尤其是大陆张纪中版的,一律不看。一来为保留,二来怕破坏那段童年美好记忆。那是专属于我的年少江湖,武林盛世,不容取代和颠覆。虽不读文字,却于剧中基本还原了原著的精髓,没有现如今的改编和怪异的着装。 我的武侠世界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古龙。金庸为我展现一个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横亘古今的武侠世界,一个行侠仗义,背负家国使命的侠义武林;古龙则为我描绘的是一个——人的江湖。永远在兄弟与情恨中纠缠,却并不令人觉得格局促狭。因为,每个人都是那么个性鲜明而内心厚重。他笔下多浪子,却是胸怀天下无双绝技、内心伤痛隐秘、重情重义的浪子。惜那时期拍摄古龙的剧作寥寥,我便基本读完其全部原著。 年岁的间距,导致两个哥哥先后挣脱圈禁的束缚,或高年级补习,或外地读书。家里,最终剩我一人坚持独守假期的“牢笼”。古龙的书籍便是除武侠电视以外最佳的慰藉。没有朋友,我便于心中自构一处江湖,以水代酒,自斟自饮,自言自写,自编自导,逍遥畅快。犹记得,刘德华饰演的杨过,于夜晚海边念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思念久未谋面的姑姑——小龙女;李莫愁得知旧情人陆展元已死,转恨为悲,一脸戚然,双泪低垂,念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沙漠狂奔,口中不停自言自语“美人晧如玉,转眼归黄土.......”道出世事无长的禅意机锋。 诗词的美好,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情境交融,让人一往情深,心甘情愿被吸引和牵绊。于此,我得到了诗词的启蒙,并发自内心地爱好。 因为太过钟爱杨过和小龙女,我于初一还偷偷为这对神仙侠侣写过一首诗词: 《为小龙女一题》 冰肌玉骨,柔发流云,雪衣仙子小龙女,不食人间烟火。眸如星月,飘洒脱俗。酷似冰川崖顶一雪莲,赛过深山幽谷一百合。 情深一片为谁?殉情坠崖,生死两渺茫。十六年,多少相思夜,崖上谷底,共望明月。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此情无绝期。尝尽人间悲酸事,相思泪洒断肠崖。冥冥中自安排,有情人终成眷属。 现在读来多么青涩稚嫩!忍不住哂笑自嘲。却是那时真情实感的流露和诠释。 我赞许杨过,邪魅狂狷,蔑视世俗,孤高冷傲,却不失古道热肠,侠骨柔情。至于小龙女,已无须多说,武侠世界最完美的女子形象。如此一双璧人,最终绝尘江湖,逍遥世外,是最好的结局。 对于金庸大师,我对他逝去的遗憾远没有感谢来得那般丰盈。能够见证金大侠的有生之年,与大师同处过一个时代,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幸运。你可以不再仗剑江湖,浪迹天涯,但那份侠骨柔肠完全可以长存心底,引导我们或勇敢或淡然或豁达或激昂地去踏足这片现实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