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inted Veil-别去掀开那描画的面纱,因为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
《面纱》这本小说是我阴差阳错读到的。结果读完了,相比《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我更喜爱它。

爱情故事嘛,自然围绕两个人物展开。女主Kitty和她的丈夫Walter。Kitty家境贫寒,却年轻貌美。她的母亲爱慕虚荣,深知女儿Kitty的优势,想要利用这一点作为她向上层社会攀爬的工具。因此她对相貌平平的大女儿Doris实行放养政策,而对女主Kitty,则完全是按照老鸨培养风流名妓的套路来培养的。Kitty在这样一个刻薄寡恩的家庭里,成长为一个虚荣肤浅、自私自利的女人。她自负美貌,认为自己奇货可居,对追求者挑挑拣拣,转眼过了25岁。追求者们开始对她的美产生疲劳。随着更多年轻小姐们踏入名利场,Kitty成了昨日黄花。直到她遇到了男主Walter。

Walter是一个服务于政府实验室的细菌学家。他内敛沉稳,安静寡言。辅一见Kitty,他就爱上了她,并在不久之后求婚。Kitty本是不爱男主这挂的,她觉得Walter笨嘴拙舌,毫无情趣。然而,她那处处不如自己的姐姐Doris竟然和一位男爵订了婚。这让Kitty觉得颜面尽失。为了逃避姐姐定在秋日的盛大婚礼,也为了逃开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掌控。Kitty最终答应了Walter的求婚。匆匆举办婚礼后,跟着Walter来到了中国上海。故事到这里,才开始真正展开。

生活在异国他乡的Kitty,因为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常常感到孤独。丈夫Walter热衷学术研究,在家读书看报,在外奔走实验。Kitty无论和他聊马球、高尔夫、还是赛马、服饰,都得不到有效回应,Walter只会回答“是的,你说的很对。”至此我们已经明白,Kitty和Walter,都不懂如何去爱。随后男二Townsend登场了。Townsend是一位已婚的辅政司助理。这个职位相当于特区行政长官的秘书,可以说是位列高官。他谈吐风趣、爱好广泛、仪容俊俏、打扮得体。Kitty和Townsend相遇不久,就互相倾心。一日两人的约会被Walter意外撞见了。此后,他和Kitty发生激烈的争执。争执中他说出了给我很大震撼的经典台词。Walter 说,
I had no illusions about you. I knew you were silly and frivolous and empty-headed. But I Loved you. I knew that your aims and ideals were vulgar and commonplace. But I loved you. I knew that you were second-rate. But I loved you.
“我从一开始就对你没有太高的期待。我知道你无知轻佻、头脑空空,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价值观模糊,想法平平,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
It’s comic when I think how hard I tried to be amused by the things that amused you and how anxious I was to hide from you that I wasn’t ignorant and vulgar and scandal-mongering and stupid. I knew how frightened you were of intelligence and I did everything I could to make you think me as big a fool as the rest of the me you knew.
“你知道在你享受你所谓的那些乐趣时,我要多努力才能去强迫自己爱你所爱吗?我还必须得在你面前隐藏我自己,表现得和围绕在你身边那些傲慢愚蠢的凡人一样。我知道你畏惧真才实学的人,我尽全力让你觉得我就是一个傻子。在你眼里的我的那种傻子。”
I knew that you’d only married me for convenience. I loved you so much, I didn’t care. Most people, as far as I can see, when they’re in love with some one and the love isn’t returned feel that they have a grievance. They grow angry and bitter. I wasn’t like that.
“我知道你嫁给我是利用我。可是我太爱你了,我不在乎!大多数人,如果他们爱的那个人没有反过来爱自己就会产生怨怼。他们会用愤怒和刻薄来伤害自己的爱人。可是我不一样!”
让我震撼的是他对Kitty说的第一段话。他将自己对Kitty的爱定位得如此卑微又诚恳。而从他后半部分的自白我们可以看出,Walter其实是一个自负的人,而且还把自己的想法都深埋心里。他在盛怒之下说出这番话可以理解。但是这番话对Kitty的打击可是非常之大了。还不如上去骂她一顿破鞋。其实谩骂女性破鞋女性是不怕的。 《黄金时代》里陈清扬被红卫兵和生产队同事冤枉搞破鞋下放到乡下,起初她反抗了。反抗无效后,她就去找了男人王二。她说,“天天说我搞破鞋,那我现在就真去搞破鞋。也不枉被你们攻击这一场。”那她真是破鞋吗?呵呵。王小波怎么会浪费自己大量笔墨去写一个破鞋女主?她只是在捍卫“自我”。
所以Kitty也不怕被骂成一只破鞋,她做好了被攻击的准备,但是没想到被攻击得这么彻头彻尾。Walter将她从里到外鄙视了一遍,还说即便如此他还是爱她。难道真的就像Walter所说,他高自己一等,而自己只是二流货色吗?凭什么啊?哪个人能接受得了自己其实是个“二流货色”这种说法。就像《士兵突击》里许三多跑到袁朗那里给成才求情的时候,他跟袁朗说:“你把成材做人的根基都打散了。如果你不把他扶起来,你让他以后怎么活呀?”
Walter这番言论想要将Kitty的根基打散。不过她还心存希望,因为她有Townsend,她觉得她有爱。她反驳道,“我小时候没有受过优秀的教育,这我知道。我不聪明,我也知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女人。从小我身边的人说应该喜欢什么我就去喜欢什么。你不能怪一个没听过交响乐的人只爱听二人转。”其实Kitty的的意思是,如果她接触了交响乐,她可以懂得欣赏它。她是不服的,她内心并不觉得自己平庸。后面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她很特别。
Walter给了Kitty两个选择,一,要么Kitty和他一起去疟疾横行的湄潭府工作。二、要么他以通奸罪名公开起诉Townsend和Kitty。两相争执后,Walter 答应,如果Townsend答应立刻和妻子离婚娶Kitty,他就和Kitty平静离婚。焦虑的Kitty第一时间跑去找Townsend并告知他所发生的一切。然而,我们都猜到了结局。Townsend无法为了Kitty立刻离婚。

这下Kitty的根基真的被打散了,她不仅质疑爱情,在Walter那番话的雷霆质问下,她也开始质疑自己之前的人生。然而她无法逃避到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恍惚中她跟着Walter去了湄潭府。置身于一个疟疾肆虐的中国农村。在异国的穷乡僻壤,被死亡环绕。她走到哪里都被饥饿的流民用憎恨、猥琐、茫然、嫉妒的眼光上下打量;她第一次见到了路边因疟疾脱水而死,不成人形的尸体;她白天从窗口望出去是一个个坟头,门口走出去的大道上,是一个个忠贞烈女的贞节牌坊。白天除了等待丈夫下班无所事事;晚上要面对冷冰冰的,对自己视若无睹的丈夫。
如果是你,你会疯吗?会不会自尽?或者像骆驼祥子一样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自己的余生。
但是Kitty没有。即使Walter有一天向Kitty吐露他要Kitty来湄潭府是因为他想报复Kitty。他要她不论是在湄潭府染疟疾而亡,还是因为什么别的而亡,总之他要摧毁Kitty。在得知Walter的内心后,Kitty是痛苦的。但是她痛苦的点在于,自己无论怎么道歉,无论做什么,似乎Walter都不能再变得幸福了。他的痛苦,她无能为力。两人剑拔弩张到什么地步呢?疟疾肆虐,他们两人开始用生命怄气,喝生水,吃生的蔬菜水果。Walter每天在伤病区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Kitty选择白天去修道院做义工,照顾孤儿和伤病人员。
在这个过程中,Kitty遇到了两波改变她人生的人,首先是湄潭府行政长官副手Waddington和他的情人——一个中国满族女人。Waddington四十岁上下,身材矮小,是个丑陋的秃子。然而他的这位中国爱人年轻美丽,深爱着Waddington,她背叛家族,抛弃一切,三次私奔来寻找Waddington。Kitty去见了这个身材娇小,却任性倔强的满族姑娘。两人只见了一面,却让Kitty又相信了爱情。
另一群则是来自法兰西的修女们。他们其中有渔民的女儿,有贵族的后裔,但却一起来到东方异国的穷乡僻壤间,彼此支撑。他们收留遗孤,拯救伤员。他们直面死亡,平等爱人。
Kitty在修道院的工作是照顾幼小孤儿。作者着重描写了一个得小儿麻痹的丑陋女孩。小女孩很依恋Kitty,然而Kitty内心却嫌弃她丑陋,只能表面上爱护她。随着一天天过去,Kitty受修女的影响开始学会什么是真正的爱。她终于开始发自内心地愿意拥抱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却不再依恋她,开始无视她的存在。作者将丑陋的小女孩比作Kitty的缺点。一开始Kitty承认了缺点,却做不到面对自己的缺点。当有一天Kitty可以正面自己的缺点时,缺点就自己消失了。
然而我们故事的另一半,男主角Walter情况却不容乐观。他日日煎熬在对Kitty的爱恨中。他本以为Kitty会在湄潭府慢慢枯萎,却惊讶地发现她在这片穷山恶水中挣扎开出坚强的花朵。相比Kitty开始在绝境中一边发现真善美,一边反思自我的成长。Walter的精神状态却每况愈下。他又爱又恨,夹杂着对自己想要毁掉Kitty这一想法的莫名愧疚,终于,他实施了变相自杀——他在实验室研究疟疾疫苗的时候,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
最终他感染疟疾而亡。在他临终前一晚,Kitty赶到军营。她握着Walter的手,she thought not of herself at all but only of him.“Walter,I beseech you to forgive me. I‘m so desperately sorry for the wrong I did you. I so bitterly regret it.”她满心祈求原谅,不为自己,只为了他能在最后获得平静。她喊他darling,这一声让他面部神经抽搐了一下。
然而Walter最终只说了一句话就咽气了。他说,“The dog it was that died.”最后死的却是狗。
什么意思????我读到紧要关头读得一头雾水,急得差点撞墙。
最后死的却是狗。编者备注了:Walter这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遗言出自诗者戈德史密斯《挽歌》当中的一处非常著名的典故。大意是说,好心人收留了一条狗,后来发生了种种琐事,让人狗反目。狗发了疯咬伤了人。别人都以为这个好心人会死掉,最终奄奄一息死掉的却是狗。
原来Walter内心里的Kitty才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不堪。他觉得她聪慧、真实、善良又好心肠。他觉得Kitty是那个好心人。而自己就是这条狗,被好心的主人Kitty收留,他认为像Kitty这么美好的女人,能收留自己是莫大的恩赐。然而后面经受了Kitty 的背叛,他因为太爱,继而太恨,变得疯狂。于是人和“狗”反目,狗咬了人。Walter将Kitty带到瘟疫区想要害死她,大家都以为Kitty这辈子算是完了,但Kitty在这里却越来越找到自我,找到人生的价值,反而是Walter自己一直无法从仇恨中解脱出来。所以,他在临终前才会说出“死的却是狗。”
在一切结束之后,Kitty就这样带着肚子里的孩子独自重回英国旧土。然而物是人非。姐姐嫁人,妈妈病死,父亲拿到了出国工作的任命。在书中最后一幕,Kitty拥抱了她唯一的亲人——她的父亲。她告诉父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这个家对他忽视良多,他希望父亲以后可以为自己的幸福而活。最后的最后,父亲决定带女儿一起去新的国度赴任,那个城市叫巴拿马。
不管她会到哪里,我相信她以后都会幸福的。就像她自己跟父亲说的那样,“我希望我这次生的是个女孩。那么我不会只是把她生下来,抚养大。然后把她送到一个非常渴望睡了她的男人身边。即便这个男人太过渴望拥有她而愿意供她膳食、予她屋檐,庇护她余生。这些都不要。而我,要她无所畏惧,一往直前。我要她写诗作画,我要她像其它自由的男人一般,生而为人,可以拥有自己,脚踏遗憾,仰视明天。”
“这世界,有的人忠贞不渝,一颗朱砂恒印在心,也有的处处风流。有的人聪敏,内心明净,懂得争取幸福,有的却迷恋镜花水月,自视该拥有荡气回肠的爱情。于是愚钝者难免被骗受伤,这不是上帝的错,知识不清醒之人该当此报。人往往可以被高尚感动,但始终不能因为高尚而爱上,我们看清对方的丑陋、可恨、残忍—但始终放不下。“死的却是狗。”这句话,你理解吗?所以,别去掀起那描画的面纱,因为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 ——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