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四)——Michael Heinric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Volumes of Karl Marx's Capital》部分
读的知乎专栏里的中文翻译,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xyttyxy
Ch1 Capitalism and Marxism 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本章梳理了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制度)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与马克思的生平。
资本主义社会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我们目前所知的所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剥削”一词出现在一般意义上的阶级社会中意味着被统治阶级除了为自己的生计也为统治阶级进行生产。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主要表现为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是一种权威关系,统治阶级占有被统治阶级的产品用于自身消费为主。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关系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契约关系,劳动力拥有形式上的人身自由,但不拥有生产资料。实际上,劳动力是被“异化”的——既不占有劳动产品也不能控制劳动过程。资本家控制生产过程,占有劳动产品获取剩余价值以进行资本积累,从而攫取更多剩余价值。在这里,不能从人性的角度来讨论资本家的行为,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面临的问题是如果不参与竞争,资本积累进程被破坏,就会被淘汰,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狂热的追求是其自身作为能够继续作为一个资本家所必需的。
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当资本不再局限于商业和借贷领域,而介入生产领域,并且以利润而非需求为导向时,资本主义社会就出现了。中世纪晚期,现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开始出现,首先国际贸易采取了资本主义形式并通过十字军东征扩展,随后这些获取利润的商人们以包买商的形式(与生产者签订协议,预支原材料的成本,主宰产品的收购价)开始介入并控制生产。16-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开端,对美洲非洲的残忍劫掠标志了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开始。与此同时,在欧洲,手工业和工厂开始出现,工业资本家开始雇佣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工业资本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从英格兰萌芽,扩散至法德美,20世纪扩散到全世界(尽管当时苏联和中国等国家采取社会主义形式),直至21世纪,资本主义的触角除了不愿涉及非洲某些落后地区,已蔓延全球。
19世纪工人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是工人的巨大牺牲。这些在时代更替中失去生计的小农、手工业者等等(地主把农棉变成草场以获更多利润,小农被从土地上赶出来。还有的是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挤)变成了雇佣劳动者(书中说是在国家的野蛮暴力下——对流浪汉和乞丐的迫害和济贫工厂,参考狄更斯的《雾都孤儿》,19世纪英国最真实的样子)。资本家用尽可能少的工资雇佣工人们在最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尽可能多的时间,6-7岁的童工随处可见,因为他们能够更灵活的操作某些机器并且价格低廉。工人们逐渐开始采取罢工、武装斗争等方式反抗。国家与资本家考虑到强大的工人阶级的压力、以及对基本健康的人作为工人和军人的需要,工人在斗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工会和罢工合法化、工作日缩短、工厂法出台。19世纪,随着工人运动愈演愈烈,工人政党开始出现,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也逐渐形成。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本部分抛出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有多少马克思的思想?学法律出身的马克思首先受黑格尔和年轻黑格尔派(由黑格尔追随者组成的激进团体)哲学的影响,后成为莱茵报的边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武器批判普鲁士政策。随着与经济问题接触变多,黑格尔关于国家的哲学难以使马克思信服,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完成了《1844年经济和哲学手稿》(人的异化理论,共产主义是超越异化,使人类重新获得人类的本质。异化理论在之后是否被马克思放弃了是一个争论),试图以“真正的人类”而不是黑格尔的抽象范畴为叙述起点。1845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他们以前的哲学思想划清界限并解决与年轻黑格尔派的争论。1848《工厂当宣言》,是马恩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启发下的纲领性文件。1850s末马克思开始写政治经济学批判。
工人们渴望建立一种可以反驳资产阶级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综合理论,柏林的大学老师社林借此成功(社林声称要建立一个新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建立了一种世界观。恩格斯写作《反社林论》以批判这种思想,同时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础。这样的世界观被社会民主运动接受并简化。此后,卡尔·考茨基(在一战前都被视为是恩格斯逝世后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世纪末所谓的马克思主义(通俗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工人运动中广泛传播)——粗糙的唯物主义、资产阶级对进步的追求、大量简化的黑格尔哲学元素和模块化的马克思主义名词的混合体。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种粗糙的经济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和政治是经济利益直接的有意识的映射(经济利益是根本目的)和一种视资本主义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为必然的历史决定论,工人通过此识别了自己的社会主义者身份并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了所有问题。马列主义是通俗马克思主义的延续。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万能的。一战时工人运动内部分裂为社会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后者培养了马克思主义措辞和革命的修辞,其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苏联不断变化的政策辩护。列宁死后被共产主义者当做胜任,马列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最高表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混合),它塑造了人生观,并且在苏联内部把党的通知和言论自由的限制合法化了,这种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现在流行的观点的基础。1920s-1930s出现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批判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观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含义被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忽略,1960s-1970s“新解释”出现,本书正是建立在新解释的框架之下完成的。
© 本文版权归 notthatba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