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籽话珠宝——玉器欣赏·如是我闻 之 元代篇(二)
元统一中国后,在礼制上近取宋辽金,远法汉唐,在冠服等制度上,广泛的运用玉器,比辽金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天子冕服用玉甚多,镇圭国玺也用玉琢之。同时,为了满足皇帝后妃用玉,专门设置了三个管理碾玉手工业的政府机构,还有多处官办玉作坊,因此,元代宫廷礼仪用玉,不仅在规模上相当可观,而且还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今天先生就接着和您聊历代玉器的那些事儿,让我们共同感悟器之美、玉之魂。

元代玉带饰出土不多,带上玉銙有桃形、长方形等,皆光素无纹,从整体上看,似无法穿缀,当非实用物,而是一种专用的礼仪用器。传世品中元代玉带饰却常有发现,一般造型分为中原汉式玉带銙,和北方草原民族蹀躞带两种,中原形制的汉文化玉带銙,或方形或长方形,均比较规矩,器面平整、边框较宽,或光素无纹,在框内深挖出一道凹槽,边框内的图纹装饰,多以去地浅浮雕加饰阴线的技法,进行雕琢。图纹装饰除了传统的龙、螭及花鸟动物等,还发现有琢饰蒙古族人物形象,及历史故事题材的图纹,传世品中,也常见身穿蒙古族服装的人物纹玉銙,图案中的人物,形象逼真、生活情趣颇浓。


北方民族区域,惯用的蹀躞带,在元代依然十分盛行,这种带饰多在器物的底端,设有一半圆形的提环,俗称提携,以便系挂随身常用之物,图面大多为春水、秋山之景致。还有的带饰造型,多以一圆或椭圆环为底边,器面透雕有海东青捕获天鹅、龙螭穿绕于花草云间、禽鸟飞翔游戏于荷花丛中等图纹,画面高凸、起伏较大,特别是各种动物气势生动、矫健凶勇,而花瓣花叶则斜磨深挖,常呈现出一种微风吹拂、翻卷摆动的形态,线条粗放、刀工刚劲有力,很有特色。


这种形制的带饰,有的是蒙古贵族,缀在腰间带子上的装饰品,也有的是与带钩配套使用的实用品,如无锡钱裕墓出土的一件春水玉带饰和一件玉带钩,原来就是一套配合使用的钩与扣环,这种多层透雕的带饰,当始于金、盛于元,是金元时代独具特色的北方民族玉器。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让大家对元代玉带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天我们将继续分享,有关元代礼仪玉的话题。先生立身于江湖,而非庙堂之上,煮酒、烹茶、论玉,咱们聊的是情怀,悟的是人间正道,玉器清赏,如是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