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籽话珠宝——玉器欣赏·如是我闻 之 元代篇(三)
元代玉器中,常见一种圆形的镂空器物,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有人曰炉顶、有人曰帽顶,一般底部平齐,有二三对隧孔,通体用一块玉料,从外向内作纵向透雕。画面或龙螭盘绕云间,或禽鸟游戏于花丛中,动物植物缠绕交错,似一副优美的自然景物立体画,今天先生就接着和您聊历代玉器的那些事儿,让我们共同感悟器之美、玉之魂。

元代,除朝会后,王公贵族俱戴大帽,元人尚有玉帽顶之设,从元代壁画和肖像中,也可以找出相似的资料,但也有学者不认同这个观点,认为这种造型的玉器,还是应该名之炉顶,用途就是香炉盖顶的把手,其制作工艺善用重刀,边线锋利挺拔,孔洞处多不加修正碾磨,具有一种不拘小节的粗犷风格。押是古代契约上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蒙古入主中原后,效仿汉族的典章制度,其中具有权利地位象征的印玺,自然也在仿制之中,但蒙古贵族识字不多,故以押记符号代替了汉字,宰辅及一品官则用玉押,非特赐不能用,可见,这是元代独有的玉器品种。元代押印多呈扁方体,印纽常见有圆雕的龙、虎等,其中龙钮,多镂空成躬背爬伏状,龙头呈长方形,毛发向后飘拂,前肢处常见一缕带状火焰纹装饰,虎钮较写实,圆头,身上饰长条斑纹,印面多见阳文押记符号。


1956年,安徽安庆范文虎夫妇墓,出土一件虎钮玉押,边长3.5厘米,通高2.7厘米,玉呈青色,顶面圆雕一只伏卧状的虎钮,虎腹中部有一穿孔,以供系挂,底面为押记符号,押文为长短不一的阳文。该器应为特赐之物,它的出土为研究元代押印制度,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也表明了元代汉人官员,同蒙古族官员一样使用玉押。另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钮玉押,造型呈长方形,长5.8厘米,宽5厘米,通高4厘米,顶面镂雕一龙形纽,龙四肢伏卧、躬身,长发披向脑后,龙体各关节轮廓,均以穿孔镂空手法雕琢,器表光润,孔内未加修整,底面遗有朱文图记,体现了元代玉器工艺的特殊风格。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让大家对元代玉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天我们将继续分享,有关元代装饰玉的话题。先生立身于江湖,而非庙堂之上,煮酒、烹茶、论玉,咱们聊的是情怀,悟的是人间正道,玉器清赏,如是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