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映第10年,经典电影以什么样的姿态回归院线?
时隔30年,张艺谋的首部导演作品《红高粱》于近日重回大银幕。虽然排片率只有0.5%,却仍然得到了很多资深影迷的振臂高呼。

10年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葫芦兄弟》重新登陆大银幕,掀起了国内经典电影重映的风潮。

事实上,世界电影诞生100多年来,经典影片层出不穷,经典影片应以什么样的姿态重回院线,我们不妨从电影重映10年的经验中一探究竟。
还影迷一张电影票
香港电影是以此类姿态回归大银幕的典型代表。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影片不能被称为“重映”,因为他们几乎从未出现在内地大银幕上,很多观众接触它们的最初渠道多为录像厅、碟片租赁市场等。因此,香港电影重映时,往往“还电影票”为宣传口号,以引导观众为自己的情怀买单。

被大银幕选中“重映”的香港电影,主要是有大量忠实影迷的“精品”电影,如周星驰、王家卫、张国荣等明星导演和明星演员的代表作《东邪西毒》《倩女幽魂》《阿飞正传》等。

高科技加持老电影
2010年,《阿凡达》将3D技术引入电影领域,在影迷中掀起了一股追逐3D视觉效果的观影热潮。

2012年,重映的3D版《泰坦尼克号》以9.5亿元的辉煌成绩领跑当年的电影市场,让很多好莱坞大片看到了二次绽放的机会。

于是,《2012》《侏罗纪公园》等好莱坞大片纷纷从2D升级3D,重新登陆大银幕。国内以“打”见长的两部经典电影《一代宗师》和《功夫》也在2015年相继推出了3D版。
可以说,那一拨3D热潮让很多经典老电影蠢蠢欲动。
修复剪辑后重拾经典
老电影囿于当时的拍摄器材及大环境影响,不仅胶片有所损坏,而且还存在大量未公映的拍摄素材,比如此次重映的《红高粱》。
这一类的“重映”,其实是在原有影片的基础上,经过修复和重新剪辑之后的“首映”,旨在为影迷们提供“老片新看”的全新观影视角。比如中国电影重映的开山之作《葫芦兄弟》,以及同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黑猫警长》(2010年重映)、《大闹天宫》(2012年重映)、《邋遢大王奇遇记》(2012年重映)等。

事实上,无论经典电影以什么样的姿态重回院线,重要的是给观众一个走进电影院的理由。
香港电影主打的怀旧情怀很容易被发达的网络所替代,毕竟躺在家里重温经典,比花钱、花时间跑到电影院要舒适和方便得多;2D电影的3D新作,或也将随着人们对3D热情的逐渐平复而面临市场萎缩的窘境。
而相比之下,诸如《红高粱》般经过重新修复剪辑后二次“首映”的经典,或将成为今后经典重映的发展方向。毕竟,人们从不吝啬于花钱去探索未知。尤其是一场“重新剪辑”后的老电影究竟会做成什么样子,总让人忍不住前去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