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金庸不熟,不过几十年交情罢了
今天晚上七点多,正在公司埋头写稿时,突然听到同事说了一句——“金庸去世了”,慌了。赶忙打开手机查了好多平台,确信这不是谣言,百感交集。
胸口闷闷的,哭不出来,但是眉头怎么也松不开。
门庭小院里,高树枯黄的叶子扑梭梭往下落,雀鸟飞了,天色暗了,呆呆看着,心里忽然浮出一句诗来——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真是个秋凉。

1.
我和金庸不熟。
小时候肯定是读过几本他的书,什么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勉强看了个八九成。看的时候热闹,但远没达到各种情节脱口而出,金句牢记心间的程度,现在更是忘的七七八八。
金庸的武侠剧倒是看了很多遍。主要是那时候电视台就那么几个频道,湖南卫视天天播琼瑶片、快乐大本营和港台偶像剧,安徽卫视是永恒的TVB,《陀枪师姐》和《鹿鼎记》交叉循环播出。从白古的《神雕侠侣》到五阿哥的《倚天屠龙记》,还重播频率堪比《白娘子传奇》(但是还没到《还珠格格》的程度)。

记得那会儿我才读小学,每天放学蹦跶回家五六点,从脖子里掏出钥匙开门,打开电视,趴在茶几上一边看武侠剧一边写家庭作业。中途要是听到我妈上楼梯的声音,就赶紧把电视关了装小可爱。
现在倒是不用了。虽然听到我妈上楼梯的声音还是会不自觉地紧张,但是一年也见不了她几次。
而且我也不爱看电视了。
上大学的时候是没条件,工作以后是没工夫。更重要的是,我也看不来电视上演的那些东西了。
湖南卫视成了流量剧专场,一水儿的整容脸辣眼睛。其他台更完蛋,全是抗战片和伦理剧。一打开电视,不是突突突突突突,就是哭哭哭哭哭哭哭,闹心。
这样想想,我们小时候看的东西真挺不错的。
家国天下,仗剑走天涯。
花前月下,爱恨两相杀。
浩浩荡荡一个洒脱天地,江湖儿女行侠仗义,就冲着那一句从小念叨到大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哪怕不是什么金庸迷,也当为金庸老先生写点什么,道一声谢吧2.
说来抱歉,直到今天,我都没买过一本正版的金庸实体书。
电子书其实也没买过。
看的都是盗版。
大概是在读初高中的时候,我有一台白色的MP4。估计很多00后都不知道什么是MP4,就当做可以听音乐、看小说、玩玩俄罗斯方块的智能手机前身吧。
沉甸甸的,手感扎实,在当时简直是潮流的巅峰。
靠着那台MP4,我看完了金庸、古龙,还有后来的盗墓系列,蔡骏,莫言,以及各种小说。其中金庸看的最多,尤其是《天龙八部》和《鹿鼎记》,每天路上、吃饭、上厕所、上课的时候,都在看。
当时的课桌是木头拼的,比较老旧,有的中间会有很大的缝隙,用来上课的时候偷看小说再好不过。所以后来每周换座位的时候,我都要抬着那张桌子一起换。也不知道班主任有没有发现我的小心思,倒是一次也没被抓住过。
现在想想其实挺明显的。上课也不抬头看黑板,眼睛直勾勾盯着课桌,傻了一般,手还放在下面不知道干嘛,谁都能察觉出来不对了。
也许,是班主任年轻时也曾在上课的时候偷看过金庸,所以放了我好几马吧。
毕竟,金庸不只是我这一代的青春,也是上一代人的青春。
记得高一的时候,那时候在读《射雕英雄传》。北方的冬天冷得缩手缩脚,MP4要按键才能翻页,我在公交车站边等车边看,就老有一只手得露在外面,冻得红彤彤发痒了,再哈哈气,换另一只手缓缓。
后来某一天,有个男生忽然送了一双手套给我,咖啡色,露指带翻帽的,非常实用。
他说,看你看书不方便,带着这个能暖和点。
当时觉得真不好意思。尴尬于被人发现了自己的小狼狈,又有点被温暖到。大冬天,脸却热热的。
手套最终还是扭扭捏捏地收下了。但是一次也没来得及用过。
后来因为一些不愉快,又还给他了。
许多年之后,他去北京发展,我也留在了上海,过年能见面吃顿饭已属不易。有些往事也忘了吧。
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有许多事情要忙,有许多人要在心上来来往往。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喂,你呀,如果能看到的话,冬天到了,记得给自己买一副厚厚的手套。
北京的冬天冷,别老瞎逞强。
3.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当初背了好多金庸书里的诗词曲赋,都忘的差不多了,唯独这首还印象深刻。
问世间情为何为,直教人生死相许。
当李莫愁喃喃念出这句时,忽然觉得那个大魔头也不是想象中百分百的坏人,那块握在手中想要置其于死地的石头,怎么也扔不出去了。
凡人皆苦,世间有情。
马克思说了多少年的事物具有两面性,就这样被一个小角色种进了我心里。

他笔下的坏人,总是坏得不那么透彻。他笔下的好人,也总有些破绽和无奈。
《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谢逊,杀人成狂,但相交多年的金花婆婆却说他“向来心肠软”;
《神雕侠侣》里的南帝一灯大师,一生德高望重贵无可言,但是也曾毁人姻缘,也曾一往情深,在心爱之人门口呆立半宿,大病一场。
《射雕英雄传》里的梅超风,阴森可怖似妖似魔,但是也曾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那年岛上桃花树下,被师兄紧紧抱住的那刻,她又何曾想过自己会成为女魔头;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人间的苦乐,金庸都写尽了。
到我读懂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对世间种种多几分忍让包容。
而金庸先生教给我的又何止这一点。
只是光这一点,就足够我受益终生。
一声惊鸿起,荡气回肠空。
4.
我现在看书和写作都会有点强迫症,这得怪金庸。
他太讲究了。
忘了是在哪个帖子里看到的了,说金庸的小说里有个配角,之所以会姓那个姓氏,是因为曾经战争动荡,该姓的大族迁居到了南方,在当地繁衍生息,从而成了当地的大姓。而那个配角正是从南方来。
当时真是被震惊到了。
原本只知道他的小说有详尽的历史背景,却没想到原来对细节的考究可以到这种程度。
在知乎,有个问题叫做“金庸小说里有哪些不易发现却很打动人的小细节”,里面有1600多个回答。
1600多个。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不外如是。
所以后来我也试着学他,写东西之前多查点资料,多想一想细节。
金庸是书香门第大方之家出来的孩子,我早就知道他有着可怕的学识量。精髓学不到,能得一二皮毛也好。

他还教会我,真实的人生,只有体验过才会明白。
“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金庸说出这话,是在大儿子査传侠自杀后。
19岁的少年为情自缢,他作为父亲该有多痛。
“那时我还不明白”。这样轻描淡写地带出来,每每读到这句便会觉得很心酸。
我多希望你不明白。
桃李春风,一杯苦酒;
江湖夜雨,十年寒灯。
5.
知道金庸是双鱼座的时候,我很高兴过一阵子。还曾许下愿望有机会一定要见一见他。
可惜,再也实现不了了。
6.
金庸走了。
我跟朋友说这事儿时,大家先是震惊。然后纷纷说,是喜丧,是喜丧。
也是,90多岁的人了,是时候了。
况且他自己也说了——
“人生应如何度过?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衣冠尘土梦一场,江湖是非纸半张。
他静悄悄地走了,但我的青春也随之静悄悄地走了。
白古变成了黑古,小龙女成了阿姨,过去灵气十足的小郭襄也大了,削了骨头生了孩子演了烂片,成了风口浪尖的“少女幂”。
那些被TVB霸占的年少时光,那些傻乎乎的游戏和赌咒发誓,那时急不可耐回家的心情,那些属于校园和家人的岁月,终于随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离去,一点一点从我的生命里暗淡下去。就像电力不足的灯泡,扑闪了几下,灭了。
成长这回事,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么。
潮水不断翻涌冲刷,过去深深划下的印记越来越浅,终有一日,都将消逝。
我们默然干了一杯酒。
是为了金庸。
也是为了跟过去的自己说一句:
告辞。后会无期。
7.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8.
想说的还有很多,就不说了吧。
说不出了。
9.
査先生,一路走好。
查先生,真的,多谢有你。
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