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信息爆炸中不被信息淹没,并保持生活节奏?
查看话题 >我个人的一些信息整理的经验

每天从起床到入睡前,每个人都会接触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中有许多就像过眼云烟一样,没有什么价值,看过即丢弃。但有一些信息则值得留存,并重新阅读。
我不想每天被海量信息从头到脚浇透来来回回若干遍,却到头来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于是就开始留意如何将有价值的信息保存下来。
同时,这也是工作需要,因为有时候需要写文案或者稿件时,忽然想起多久前看到的一些文章或者若干信息点,却苦于对于找到那些看到的文字毫无头绪,因此这就促使了我开始进行信息整理。
信息整理得好,不但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学习,也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一种方式,同时帮助实现了时间管理。
有一些方法被我长期保留并沿用下来,觉得还不错,因此在这里简单梳理并分享。不见得有多好,也不见得对看到这篇文的人有帮助,相信有更厉害的人的信息整理术会更加完善而高效,欢迎指教。对于我来说,这是我当作自我总结的一个方式。

1.巧用“微信读书”APP,不错过重要微信订阅号的推文
我没有数过我微信中订阅的公众号数量,但如果超过100个,应该也不会觉得奇怪。有不少公号的推文内容,专业性强,信息量足够,因此会成为我获取当下动态和了解前沿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但如果随时都打开推送文章去刷一刷,会是一个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而且,在所有订阅的公众号中,其实只有一部分才是属于需要阅读的,对应学习时间的;而另一部分,则是读不读无所谓,对应无聊时间的。
通过“微信读书”APP,把重要的微信订阅号放进去,这样就不用担心错过重要订阅号的所有推送文章。
具体方法是,打开一篇正在阅读的文章,点击右上角按钮,下方会出现“在微信读书中阅读”的提示。点击后,文章自动跳转到微信读书APP中打开,再点击保存到书架。这个订阅号就成功地放在微信读书中了。


这样就只需要每天定时打开微信读书,把重要的订阅号信息浏览一篇。集中阅读,时间利用得会更加高效一些,这样来利用碎片时间,会比在零碎时间不断弹动手指刷屏略高效一些,因为后者可能时常会被好玩的、搞笑的一些信息给带跑了注意力。
2.印象笔记做剪报,建立信息库
除了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或者其他电子笔记APP都是很好的使用工具。我是从四五年前开始用印象笔记的,后来成了付费用户。每月10G的储存量,是怎么用都用不完的。非会员用户60M,明显是不够用的,因此采考虑成为付费用户。
一个比较好的功能是,即便作为附件保存的PDF文档,也能进行搜索。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便利。
对于工作中有大量名片接收的我来说,处理保存一堆人的名片是个麻烦事。名片夹不可能随时带在身边,有时候忽然临时要找某个人,或者要去拜访某个人,记不得名字、电话,要找一下公司地址,则会因为名片不在手边而恼火,而我这个移动式办公的工作方式,又是绝不可能随时带一大堆名片在身上的。
印象笔记的名片保存功能就给我一个极大的便利,我只要拍一下名片,不仅能够保存名片的图片,还能自动识别名片上的姓名、电话、公司、地址等等。有时候会自动识别出错,只需要手动修正一下就可以。这比我手动输入信息节约了大量时间。


而对于建立信息知识库来说,这个APP则几乎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它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保存有一键保存式的便利,PC端网页上看到的图文也能通过chrome的插件一键保存。
当然,正如有的人所说,这些笔记如果只存不读,那也还不是你自己的东西。这个说法没错,有一定道理,但现在我也有一个新的心得。现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我们日常接触的不是知识,是信息。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可能需要从过去“掌握知识”的角度迁移到“获取信息”,因此相比于学习知识,触碰信息并进行有效检索和回溯,则是我们在信息海洋中遨游的一个重要技能。
我留存的笔记可能成千上万条,我当然不是每条都读过。但是如果我需要写一篇文章,或者集中了解某个方面的问题,我则可以在已有的知识库中,通过笔记本、标签检索到相关信息,如果需要,再进一步通过网络和书籍去深入检索。
对于好的文章,有时候一点开就能嗅到它的价值性,因此我就立即保存到印象笔记中。书到用时方恨少,随手保存不嫌烦。我不想在某个时候忽然想起要找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时,完全在信息流里一筹莫展。现在的信息几乎是阅后即焚模式,过了一个时间序列点,信息几乎等同于“消亡”。
当然,也许有的人会说,没关系啊,如果想起来再关键词搜索好了呀。这也是可以的,针对于你想重读一篇文章没问题。但我这里主要是从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来看待信息整理。对于没有输出需求的人来说,不建立知识笔记库似乎也无妨。
知识和信息都在成几何级地增长,我们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一点一点的“吃进”脑子里去,以识记作为掌握知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可能在现代社会变得相对无知,并且在未来根本就学不到东西。
对于现在人来说,如何做好信息整理和检索,则是更显意义的技能。未来我们的下一代,则会面对比我们今天还要成爆炸级增长的知识,同时还要面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挑战,未来的人类的学习将会是全新的面貌。


印象笔记有一点不太user friendly的是,分享给非印象笔记用户笔记时,对方可能无法打开阅读。另外,无法生成长图,有道云笔记好像是可以的,这样就利于分享。
3.邮箱订阅newsletter并设置自动归档文件夹
现在信息的获取源,除了微博、微信订阅号、新闻APP之外,还用邮件订阅newsletter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对于一些国外的网站,它们不一定有微信订阅号,那么获取newsletter就是获得其信息的重要方式。这个没有什么可以多讲的,设置好邮件自动分类,邮件进来不会有提醒打扰,你可以专注于手头的事情。等有了时间空档,再集中得去阅读和处理这些邮件即可。
对于平时被邮件折腾得正面煎完反面奸的职场人来说,听到邮件那一声“叮”,估计耳膜上都会有种刺痛感,神经都会绷得更紧。反正我是患有邮件恐慌症的。每天早上起来开机后,听到邮箱叮铃咣啷一阵响,就会心情抑郁。如果再未到上班时间听到微信响,就会紧张地祈祷:不要是领导来找。
只有深刻体会着被工作追杀的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不听到邮件提示声是一种多么幸福安宁的事。不过长时间收不到邮件,又会狐疑:是不是邮箱坏了。这都是被逼出来的。


因此,把非工作的邮件整理归置好,不让它成为一种打扰,加重邮件恐慌症发作,不失为一种自我救赎。
上图右一绿色框中则是自动收件分类的文件夹,订阅的newsletter进入邮箱时不会有声音提示,同时自动归档,我只需要在有时间的时候集中去阅读即可。
4.纸质笔记本做无意识写作训练
虽然电子产品的便携化和云技术的普及,让在PC端和手机端工作和做记录都变得更加便利,但我还是在近期培养自己手写文字的习惯。
这得益于此前读到的《成为作家》这本书。虽然有的人说这本书写得有点“飘”,但我却从中获益匪浅。它更侧重于从意识上去谈如何激发和保持灵感,并在技术上给了一些建议。如保持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每天给自己一个无意识写作的时间段,不需要太长,只要5~15分钟即可。书写的内容不限,随意书写。
最好的时间建议式在早晨起床后,不要看手机,不要阅读任何进入视线的新闻、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寻和抓住来自于潜意识的东西,释放和听到内心深层次的声音。

我在这里把“写作”定义为包括但不限于职业化、故事化写作方式之外的一切写作形式。因此,它的作用就不仅仅是给那些试图成为作家的人,而对于几乎每一个普通人都适用。更大程度上,它能够帮助倾听内心需求,舒缓日积月累的生活压力在精神上形成的紧张。
在你清晨睁开眼睛时,潜意识的门就已经微微打开了。你需要去发现它,捕捉它。这些潜意识来自于日常生活、思维动态和心绪等等,你要做的时捕捉它们,然后在书写的过程中完成整理和倾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了解自我,实现自我引导,清洁精神世界的过程。
早先我也有用笔记本来手写笔记,但这个习惯没有很好的保持,并且后面会惧于打开笔记本。我分析了一下,是因为心理负担过大,总想着要审慎地记录下有意义的东西。这个“审慎的”,“有意义的”就把我给按住动弹不得了。买Moleskine、灯塔笔记本,又精挑细选各种日本进口水笔,黑色蓝色红色不够,又去挑选了各种丰富的颜色。问题被我搞复杂了,我被手账带偏了,就更加不愿意去写了。
现在我找到了新的平衡。弃之不用那些昂贵的笔记本,7-11买上一本国誉A6大小的线圈本,一支斑马牌学生书写水笔,我又表达顺畅了。

5.用思维导图帮助整理思路,启发灵感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梳理思路,理清脉络,启发灵感。
不需要画得多么好看,用各种颜色的笔,如果不是作为艺术作品创作来看的话。我尝试过像幕布、XMind这些APP,也付费体验过其完整而丰富的功能,但对比下来,个人更喜欢一支铅笔和一张A4纸,感觉更无拘束一些。
太过工整和漂亮的思维导图,会从形式上扰乱我集中思维内核的本质。不是说形式不重要,形式美观当然重要,但这是放在需要去传播和分享的环节考虑的,在整理思路、获取灵感这一环节中,越乱越有利。
我这么说也不是胡乱瞎说,因为思维本身是跳跃式的,只有跳跃的、闪现的idea才是灵感之光,如果在idea要蹦出来之际却形式先行,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压抑灵感的迸发。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让有的人去一个装饰如宫廷般豪华的50㎡奢华独立卫生间如厕,很可能会憋死。

上面这是东尼·博赞式的思维导图。他被视为思维导图之鼻祖。很像儿童简笔画。

上面这个思维导图也非常简洁清楚,它不仅适用于自己梳理信息点,同时也利于分享,受众一看就一目了然。

上面这是我所喜欢的思维导图,但是还不够乱。
一定程度上,越乱越利于思维优化,别人看着费解而自己看着明白,则说明思维梳理是成功的。当然,有时候我自己倒回去再看也看不懂在写些什么,那就是我的书写有问题,思维有黑洞了。
上面说到我个人喜欢一张纸和一支笔的肉写思维导图,而非电子化思维导图,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如果一次性没涂写完,后面又想到了,之前的导图草稿纸可能找不到了怎么办?如果涂画了许多张思维导图,最后都要保存吗?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对于第一个问题,不管每次我写多少,我都会拍照留存在印象笔记中。拍照后的照片有照片、彩色文档、便笺和名片的格式可选。草稿我会保留一段时间,如果就算是不小心弄丢了,我打印出来可以继续完成。家中有打印机,因此这就随用随得,非常方便。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其实也解决了,全都拍照留存在电子笔记中。

6.关闭朋友圈,去和真正的朋友交流
我始终认为,刷朋友圈是一个持续而深入浪费时间和毒害脑回路的方式,降低鉴赏水准,弱化智商,在偷窥别人打造出来的生活“秀”的虚假幻象中,把对生活和价值的认知拉低到盲目攀比、无端艳羡或嫉妒的怪圈中。
当然,做微商的另议。
可能是我对朋友圈有偏见,我对朋友圈的看法就是:你的生活关我什么事?
有一次我约见一个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因为很久没见,见面的时候自然会问到“最近怎么样”、“最近忙什么”之类的。这是一种问候寒暄,也是一种关心。对方却频频用“你肯定没看我朋友圈”、“你怎么不看我朋友圈”这样的话语来做回答开头。
于是我就在日后的工作中,要见很长时间没见的伙伴时,先去刷一下对方的朋友圈,然后再见面。但同时,我也更加对朋友圈轻视起来。不仅仅是“你的生活关我什么事”,更是我的生活不想被打扰。
这是信息价值最低的地方。如果真的是从朋友互动,增强友谊的角度来看朋友关系的维护,那不如约上朋友面见叙旧,喝茶聊天,来得更为真挚一些。
当然,这对于有的人来说很难,不仅仅是忍不住想要去刷,而是有的人因为工作的缘故,不得不去朋友圈“社交”,不论是客户的,还是老板的。这固然是个问题,不同职业场景中的人需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我只是想说我自己,原来还去应酬下自己的老板,现在发现不应酬了自己也很习惯。至于他习不习惯,我想他应该还是很习惯的。这要看自己对工作和老板的关系怎么看,老板是什么样的习性和风格,公司团队的同事是怎么的风气,等等,不是说只要一味自己喜欢就行,但也不能一直克制住自己的极端反感和恶心,去不断地跟赞并发表言不由衷的评论。
原创: Ms妙荔 爱呀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