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视听
《末代皇帝》真乃千古绝唱。
不过,有不少中国观众在观看时带着民族情结,对它颇有争论。
但从电影层面来说,很少有作品能营造出如它那样厚重与悲惨的历史氛围了。在我眼里,它就是珍宝。
这里简要归纳下它采用的视听手法。
①特殊视听元素。
蟋蟀、墙、门、老鼠,这些本不是讲这个故事的必需元素,但它们承担了大部分的升华作用,以简驭繁,实有点睛之妙。电影只给它们镜头,其中意味便全靠观众想象了。我们简要理解成:墙和门象征囚禁的状态,老鼠象征想逃走的溥仪,而蟋蟀象征了溥仪的一生。
②布景。
影片前半部分多在故宫实景拍摄,很多视觉冲击直接来源于华丽的城墙和宫殿,这当然要感谢故宫。但其余地方,像溥仪在满洲国登基时,布景选择了荒郊野外。我们注意到,在朝天台的远处,一处工业时代标志物的轮廓依稀可见——工厂。这种巧妙的布景,使得新旧文明的矛盾一下子碰撞在了一个镜头里,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再比如,故宫大门的骆驼队,街上从只有乞丐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镜头虽然只是一扫而过,但这种前后变化一下子让观众体会到了外面世界的变革。
事实上,这部影片很少有外面世界尤其是战争场面的直接拍摄,都是通过这种细微的布景变化,让观众在感知变迁的同时,更加体会到被监禁的心态。
③摄影。
电影在几个地方有很明显的滤镜变化。比如夜宣圣旨、登基和老年溥仪买票参观故宫时打了黄昏色滤镜,基本都营造出了油尽灯枯的氛围。而文秀提出离婚、溥仪被日本人逼迫签字等场景都打了冷色滤镜,给人惊悚之感。在文秀丢掉雨伞后,滤镜变回了正常,也暗示了她的“解放”。
还有故宫广场的大远景镜头和几个主观镜头,也都张力十足。
④音乐。
关于此,我只想问,有几部电影的配乐能如此优秀?
值得一提的是,《末代皇帝》也是典型的采用“闪回”手法叙述的电影。运用闪回,一方面设置悬念,另一方面,也让溥仪前后的生活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