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死而不亡者寿

昔时因,今日意。 ——《天龙八部》十六、十七回目
那天在地铁上,回家途中,手机里,刷到这个消息。没有惊讶,没有错愕,只是觉得突然(毕竟年龄放在那里)。转头一想,与世长辞这件事情,很多时候就是突然发生的,这种突然也许更多是对于能感受到的活着的人而言。所以纪德说,要“时时刻刻怀有死的恳切”。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这句话的理解怕是会越来多,无法避免的趋势,但这是生活的真相之一。既然无法避免,不如抬头挺胸面对之。

言归正传,是要聊聊金庸。与其说聊金庸,不如说是聊金庸的作品。与其说聊的是作品,不如说是聊聊我们的人生。
金庸先生的人生我们知之甚少,但可以对他的作品如数家珍;其个性我们并不了解,但可以对他笔下的人物个性娓娓道来;而他辞世对我们的生活本质上无多大影响,但他书中的江湖可以映照生活。

我无法替受到金庸作品影响的所有人说出所有影响,但我能从我的生活来聊一聊,这些作品对我个人的意义。也许与你偶有共鸣呢。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
这一句仍然是金庸先生手笔。大手笔。
加上《越女剑》和《三十三剑客图》大约该算十六部。作品的名字恰好入诗,是一种巧妙而注定的因缘吧。虽然我很不要脸地号称翻遍了金庸的武侠作品,但这个“翻遍”的事实发生在十年前,这里面真正陪伴我走过多年的只有一部《天龙八部》。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这篇文章中最多被提到的会是它。

如果按我的喜好排个名的话,会是这样的顺序:
《天龙八部》
《笑傲江湖》
《射雕三部曲》
其它……
这五部都翻了好几遍,《雪山飞狐》两部和《侠客行》大概是两遍左右。从这些数据来看,我承认也不是很痴迷(毕竟还有个高产的古龙,也是要翻一翻的,以及少数其他)……
工作以后闲暇愈少,翻武侠更是奢侈。不过还是在这里立个小小的flag吧。

看的第一部(只谈原著)到底是《射雕》还是《天龙八部》已经记不清了。可是我记得那年暑假,穿着一双蓝色拖鞋从家里跑去那条老街书店,窝在角落里看书的场景。窗户里可以看到街上高大的梧桐树(大概是梧桐),长居街头叫卖的糖葫芦,对面老旧的剧院……阳光透过来,夏天的炎热和街道的荫凉同时招摇着。每一天的午饭后,晚餐前,是安静自在而实无忧愁的时光。

还有后来安静的图书馆,挑灯的宿舍,都曾充斥着这样的心境。
我喜欢的或许不是武侠世界的“江湖”,而是那些在“江湖”中行走的各种有趣的人,以及这些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更是这些人和故事里渗透出来的情和义,还有等待和追求、执着和宽恕。
向来痴,从此醉。 ——《天龙八部》十一、十二回目
金庸武侠世界里的故事异彩纷呈,主角的故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似乎总显得单薄,反倒是那些支线上的故事,一言概括恰到好处(大概因为主角都有变化和成长之故)。

比如苏星河摆下珍珑棋局为师寻徒;童姥和李秋水斗一辈子就为问无崖子真爱;少林寺方丈玄慈与四大恶人叶二娘有私;曲灵风入宫盗宝枯死密室;黄老邪寻要九阴真经是为祭妻;曲洋和刘正风同奏笑傲江湖……百万字的作品该有多少故事点滴汇成呢?得有多少好似鲜活的、丰满的人物来撑起这些场面?

就《天龙八部》而言,据统计,出场人物达到二百三十余,这些人物有的可能在书中从头走到尾(比如段誉);有的可能出现了半场(比如阿朱,但萧峰心念着);有的可能偶尔出现(比如木婉清);有的可能就出现一次(不举例了)可以看看下图……

看着这些名单,很有一种把女性人物都拉出来写一写的冲动(mark之)。大理段二之风流,女儿之出众,贡献了那么多美而不同的鲜活形象,真该感谢之~
又,细数这个江湖,温柔俏皮有灵气的阿朱,刁钻可爱聪敏的蓉儿,多谋善断勇敢的赵敏,运筹帷幄克制的程灵素(非常令人心疼的一位了);姗姗来迟大气的任盈盈,左右互搏空灵的小龙女……一时也说不完。

提一提心术不正的阿紫(替金庸代笔的倪匡不喜欢她把她写瞎了…orz真是任性有趣)却也是敢爱敢恨,其实也没那么讨厌,反有些可怜之处。前半程萧峰执着于复仇,需要阿朱(朱表红)化解;后半程萧峰悔悟,得以约束“恶”向的阿紫,也是其人生态度转变的影射吧。

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 ——《天龙八部》四十九回目
至于主角们,承担着书中最主要的三观。金庸武侠三观是很正向的。《天龙八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有情皆孽,众生皆苦”,所有的冲突也逐渐给了答案和出口。《笑傲江湖》给人的感受是“心远地偏,无需挂怀”的洒脱处世,令狐冲的性格乃至“笑傲江湖”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这样的意味……也是为什么所有金庸作品中我最爱这两部的一部分原因。

有人说,萧峰最后将断剑插入胸口是因为对天下的责任,在我看来,这与责任关系不大。书的大半部,萧峰为命运推着走,寻找幕后推手,寻找杀母仇人,是为头脑中“汉人”还是“契丹人”所执着而束缚。是人生三十年所受的“教养”得到了怀疑与否定,自身与环境的矛盾让大英雄也一时无所适从,一身豪情坦荡饱受冤屈。

即便他是名满天下的大英雄,也没有为“天下苍生”殉身的责任。不是责任,是选择。不是把这包袱背到身上,因为责任所以殉身;而是历经人生波折,内心自然生发的一种“情”,自主作出选择。
但他选择他的死换来更大的价值。换来若干年的太平。换来更多人可以“塞上牛羊”的太平岁月。别人没有这种能力,但他有。他是中原武林第一豪杰,豪情万丈,一身足以蔑视天下群豪的功夫,让隐在少林的高僧都赞叹不已(这种赞叹与人品息息相关)。
所以好的作品总是,令人心向往“好”,光芒四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这种好并不特指人品,人品固然是最重要的一种。也可能是生活的好,比如生活的态度和情趣,也比如“吃”这件重要的事。你喝过黄姑娘的好逑汤吗?

洪七公懂吃也懂雅。靖哥哥并不懂这些雅。但这并不妨碍黄姑娘爱他。黄老邪会生气是真的很可以理解的。黄老邪自己是多么聪明博学,雅邪并存。“碧海潮生曲”,以诗词为招式,可见功夫。
郭靖背着奄奄一息的黄姑娘上山求一灯,路遇渔樵耕读阻碍。“读”出了难题,病蓉儿巧妙作答,至今记得那个有趣刁钻的对子:
“读” :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黄姑娘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惊叹多聪明有趣的姑娘啊!对得工整,顺便把渔樵耕读四个长辈都骂了一遍,调皮与才智,情与景,雅致与趣味,这可不是光只有打打杀杀的“武林”,也不是只有情仇恩怨的“江湖”。
是这个需要打怪升级不断前进的江湖(人生)里,还能停下来细细地品一品,该人该事,有值得玩味处,有能获乐趣时。可爱的人生态度。也是黄姑娘的一大魅力点。这种俏皮,阿朱身上也有。
虽万千人吾往矣。 ——《天龙八部》十九回目
早就直言不讳,最爱《天龙八部》。也是我心目中,其作品在文学和美学上最好的一部,巅峰之作。
从段誉观光游玩的无量山美景开始,到萧峰殉身化解干戈的雁门关险谷,一路江湖,奇事奇景,妙人妙物;有情景忍俊不禁,也有场面大开大阖……

有萧峰“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聚贤庄大战,也有风波恶和挑粪工在独木桥上孩子气的对峙;有“奔腾如虎风烟举”的少室山大战,也有“血海深恨,尽归尘土”的落发剃度;有“浮云生死,此身何惧”的舍身之义,也有“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的无可奈何……起起落落岂非人生映照?
当然江湖并不限于《天龙八部》。而“豪情”,也并不特指萧峰英雄式的气概。

郭靖敦厚的“侠之大者”,令狐冲不羁而分明的洒脱;张无忌宽阔仁厚的胸怀……多情的段正淳、自罚的方丈玄慈,乖张多才的黄药师,追问“我是谁”的欧阳锋,都自有人格魅力。乃至“臭名昭彰”的田伯光,也有其有趣与可取之处。

有时候所谓的正邪对立,善恶区分,只是立场的不同。而真正对立的,是思想的正与邪,内心的善与恶。一些奇奇怪怪的性格特点或者癖好,只要不涉及根本,仿佛都助长了人物个性的丰富多彩。
而在这变化万千的“江湖”里,感受“虽万千人吾往矣”带来的震撼,人物的光芒(学习之)与阴暗(舍弃之);领略几分“笑傲江湖”的快意和洒脱;体会人与人之间各式各样的情义,心酸、委屈、悲苦,或是有趣、畅快、甜蜜;更重要的,能领悟到一些好的、美的东西。
眼界和心胸,是否得以开阔;人物的灵魂或者作者的情怀,是否能为生活添色。
千里茫茫若梦,双眸粲粲如星。 塞上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 ——《天龙八部》二十一至二十四回目
有情世界。
人有情,人生有情,江湖自然也有情。如果要谈一谈金庸江湖里的情,轻易怕也是说不完的(mark之)。

当然喜欢携美远遁江湖、照镜画眉的浪漫团圆,也感慨“塞上牛羊空许约”这样命运意味浓重的结局,虽不向往,但也自有一种美感。好比程灵素之于胡斐,总是令人惋惜。
留白挖坑。
(插播)在我并不完全清晰的印象里,武侠作品中个人真正觉得最完美的感情模式是古龙笔下的萧十一郎和沈璧君。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杨过思念小龙女悟出黯然销魂掌,便是“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之意。

人生之别离,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却未必都能“黯然销魂”的。
而那些黯然销魂的,背后必藏着款款深情。
金庸的武侠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或多或少有过影响。这种影响可能维持一小段时间,也可能在毫无声息的时候就渗透到我们的骨髓里、意识里。当我告知弟弟金庸辞世的消息,这位童鞋深感痛惜写了这么一段话:
“如果他没有写下降龙十八掌,
如果没有独孤九剑,
如果没有凌波微步,
我也许永远都不会有兴趣去翻看周易;
如果朱子柳不和黄蓉斗嘴,我兴许不会翻开诗经,
灵智上人撒了个谎,却让我得遇行女哀辞;
那时候床头柜的抽屉里藏着不少经书,
但我第一次读到金刚经,
却是在少林寺的铜镜上。
如果金庸先生不曾动笔写书,
我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会和现在不一样吧”

从小一起长大,我们时常聊各种各样的人事物。武侠也好,电影也好,剧集也好。有一天发现,这个从小讲(编)故事给他听的“小朋友”已经长得高大壮实,许多方面有着并不比我更稚嫩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庆幸的是姐弟间三观相近,可以无话不谈。比如聊武侠,我们可以从人物性格聊到作者的三观,从故事情节聊到作者友人代笔的趣事(对说的就是倪匡),从趣事又聊到生活……

金庸武侠的影响,这种正面的、使人更丰富、带来趣味的影响,注定了这几天铺天盖地的悼念,引发了一波感慨和叹息。

这种影响渗透到生活里,不限于亲情、友情、爱情,只要是两个有相似喜好甚至只要读过他的书、看过相关的剧集的人,就可以在机缘巧合之下聊上几句。是一种我们这一代(或许不止)特有的“语言”,一种密码和共鸣。
有时候心有灵犀的感觉就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前话不提。
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
武侠小说是通俗的、好读的。而金庸的武侠,在这种好读、通俗的基础上,融入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有历史,有文化,有佛理,有情有义有爱,以及,常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悲、愁”……可以得到观照。
作品是映照灵魂的。
爱看金庸,也爱看古龙,也爱看别的有趣的作品。书里面藏着作者的故事,作者的经历,作者的思想,作者的小心思,还有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或许可以称之为灵魂吧。当这些灵魂引起你的共鸣,成为你的映照,就好像多了一位懂你的老友。它们不会回应你,但你仿佛得到了回应;你雀跃的内心在回应他们,尽管他们感受不到,但他们知道或许会有一个你这样的读者能给予回应。
而我们之所以这么感慨,不仅仅因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还有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那些美好或许还有改变。
武侠是通俗的,通俗但不乏美感和深度。你能看到什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是谁。书和作品,其实也是镜子,映照出阅读者自身。精华还是糟粕,取决于自身的理解与经历。
比如人物得到昭雪。不仅仅是站在主角的立场感受畅快。而是一种解脱,一种宽恕。不计较了。予人予己,心更自由。所有积聚起来的冤屈、误解、仇恨、痛苦、欲望,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正邪”冲突中,得到一个大的解决。书里人物偏见依然存在,书外我们的心中,是否获得了答案,找到了出口?
我们需要。不仅仅是青春年少的热血澎拜。
更需要这种引向正义的、光明磊落的希望。
至此,断断续续几天的行文(因为喜爱,所以话多),要告一段落。
而金庸先生,会为另一个世界带去侠骨柔情。
当不寂寥。
关于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