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韦志俊传
1:圣裔之家
道光七年,韦志俊出生在广西浔州府桂平县的金田村。他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长兄志能年长他十几岁,次兄志政长他四岁,他还有一个弟弟志宾。在他不到十岁的时候,长兄的儿子,他的侄子韦以德也降生了,这是一个金田的大家庭,他们祖籍广东广州府,后迁来平南,已经有三代人了①。韦家是勤劳的一家,韦志俊的曾祖韦廷贵还在给当地地主做佃户②,可到了他的父亲韦源玠之时,家中已经是二百三十多亩田地的富裕之家了③。
桂平县城西北的鹏隘山和大湟江环抱着一片二十多公里的平原,金田村就坐落在他们之间的谷地中,紧贴紫荆山的南麓。这里土地肥沃,粮食丰富,大湟江的渡口贸易也很方便。人们除了农业,还可以在西北的紫荆山谷地中开采矿物,山中有银矿,矿主多是广东过来的商人,山中的银矿开采出来以后,要运到大湟江口,装船顺江而下,可以到达浔州府,广州等地。冶炼业也带动了山中烧炭行业的发展,这样,农业,烧炭,采矿,种蓝就成了紫荆山区的主要产业③。

韦志俊是不需要在山中吃这些苦的,家庭几百亩的土地可以给他不错的生活环境,他和哥哥也得以进入当地的私塾红利书馆读书。在他们生活的年代,功名依然是大众艳羡的头衔,富裕之家的韦家也有这个心结。可能他们兄弟都缺乏文采和运气,他们都没有遂父亲所愿获得功名。本来韦志俊应该娶妻生子,简单的过完自己的一生,但是命运没有给他太多的选择,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他的哥哥韦昌辉成为当地一个叫“上帝会”团体的领袖之一,他的家人也随着韦昌辉洗礼入教。
加入了上帝教的韦昌辉显得异常忙碌,特别是在道光二十七年,志俊20岁以后,他频繁往来于贵县,东乡,金田,大冲,为教中琐事奔忙。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初八,他又来到贵县石达开的家中。天兄降托萧朝贵,带他面见教主洪秀全和他的重要左右手冯云山。
天兄向韦昌辉发问:“韦正,尔呼朝贵为何?“或许萧朝贵的问题有些瑕疵(应该问呼天兄或者天父为何),韦昌辉踟蹰不敢作答。
教主洪秀全打了圆场,他主动向天兄发问:“天兄,韦正在高天与小弟们是同胞否?“
天兄顺水推舟:“他与朕们总是共条肠也。“④
就此,金田村民韦昌辉成为天父大家庭中一员,在半个月后的八月二十三日,天兄到金田,又向韦志俊的父亲韦源玠传达了他儿子圣裔的身份,并嘱咐他要“爱重“韦正。或许韦志俊此时也在旁边,不知道他能不能理解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哥哥转身却成了神子的现实,但是他应该能明白,他和他的家族即将走向一条前途未卜的天国之路。
2:兄弟阋墙
萧朝贵钦点韦昌辉,有着自己的考量。在上帝教发迹的紫荆山区,多数教友都是贫苦的农民和烧炭工人,只有韦昌辉家庭富裕,钱粮充足,培养他为自己的亲信,可以极大的壮实自己的实力。
在其他的地方实力派中,石达开对所谓的“天兄“毫不感冒,倒是和洪秀全冯云山以及韦昌辉走的很近,他曾经直接顶撞天兄的旨意,也宣告他不可能是西王派的人。而平南实力派富豪胡以晄此时可能还未加入上帝教,清远谷岭地区则由洪仁玕负责,信宜的凌十八部则毫无疑问是广东人洪秀全冯云山的亲信。萧朝贵要想扩大实力,金田地区的韦昌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萧朝贵和杨秀清激烈的权斗过程中,韦昌辉始终站在天兄一边,他帮助天兄传话,替天兄杖责违规的教众,事实上已经和天兄利益与共,同气相连。天父天兄的权斗给天父大家庭带来极大的裂痕,天兄处决了杨秀清的岳父陈来,随之“(东王)又杀西贼父,北贼兄……“⑤,萧朝贵的养父萧玉胜似乎也被杨秀清处死。
在萧朝贵长沙战死以后,亲信韦昌辉毫无疑问继承了东王的猜忌和仇恨,他转接祸根,并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天京事变这一天国的逆流惨剧。萧、杨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暴露了太平天国宗教和世俗权力系统运作不良或者畸形发展的祸根。后来在韦昌辉的转接和滋长下,成为泯灭数十万民众“人间天堂”理想的罪恶渊薮⑥。而身在韦家的韦志俊,也身不由己的要卷入这场兄弟阋墙的悲剧之中。
3:锋芒初露
韦志俊早期的军旅生涯基本没有记载,起义之时,有他带领千人和清军作战的口碑③,以后直到咸丰三年,我们也无法找到他的身影。他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要到太平军西征之时,他“封为国宗,职与伪丞相同。⑦“西征军在南昌城下受挫,杨秀清派韦志俊和石贞祥支援南昌的赖汉英。援军只有部分到达南昌城下,赖汉英就已经领军撤退了⑧,韦志俊和他汇合以后,他们转向北方,随即攻克了九江,停驻不久,就全军撤出,西进湖北,九江也成为太平军在长江运输线上的重要堡垒⑨。这也是太平军第三次占领九江。
西征军在赣北的作战过程少见记载,从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韦志俊的指挥风格:善于分兵,正奇配合:“……忽见西北武宁一路,突有贼匪千余人分股抄出,我兵被其截断,众寡不敌,致刘训导,王典史,易军功,刘杀濂等,立时被害……⑩”
韦志俊的表现赢得了杨秀清的信任,他召赖汉英回天京,撤掉了他的指挥权,由于石贞祥“自广西至江宁,皆未于军事。⑦“西征军其实完全在韦志俊的统帅下西进湖北。(后赖汉英在杨秀清不断威逼之下,跳江自杀。)韦志俊在田家镇再次展现了他分进合击,正奇配合的作战风格,他先分兵从富池口进占田家镇正对的长江南岸宁国半壁山,居高临下控制江面,随后大队趁风水陆并进,攻占田家镇营垒:”值东南风大作……而贼更分大队,由陆路自后抄袭官军营盘,我军水陆受敌,遂败,两道皆死之。⑪“田家镇取胜后,武汉水陆两路洞开,西征军攻破汉阳,黄州,围困武昌。由于此时西征军主力正在庐州作战,韦志俊很快退出了汉阳等地,来到黄州固守待援⑫。
咸丰四年,太平军攻克庐州,江忠源投水自尽。腾开了手脚的西征部队派出援军增援韦志俊,随着韦以德、黄再兴、林绍璋等增援部队的到来,韦志俊领军西进,再次使出正面佯攻,后翼偷袭的手段,在黄州和金口大破清军:“逆贼另股埋伏,从后抄杀,头队兵勇先溃……被贼纵火,营盘次第焚烧,督臣自刎,德亮阵亡……⑬“湖北水师在这一战全军覆没。
黄州-金口之役后,韦志俊分兵三路,石贞祥,林绍璋进军湖南,陈玉成进攻鄂北,韦志俊自己进攻武昌。这次他没有那么顺利,石贞祥,林绍璋在湖南先胜后败,被新起的湘军逐出湖南,北路的陈玉成也被河南防堵的清军击败,于是韦志俊调陈玉成回师武昌,二军合力才攻破湖北省城。他随即也被杨秀清调回天京,暂时告别了西征的舞台。
咸丰三四年间的西征战役,是韦志俊首次单独统军,毫无疑问他的表现是优秀的,他数次攻破清军坚固堡垒,勇于进攻,善于分兵,指挥出色,完成了一个普通将领向优秀统帅的转变。
4:天国内讧
时间来到咸丰六年的武昌,独自困守的韦志俊已经将近半年没有得到任何增援了。在去年十一月安庆等地援兵到来以后,天国统帅杨秀清调石达开进入江西,不久又调走了湖北北路的陈玉成,下决心破除天京外围的江南和江北大营。兵单力薄的韦志俊并没有困守孤城,而是灵活运用兵力,主动出击:“八月十八日,贼伪为居民,携壶浆以迎王师,近船乱抛火蛋……炮船延烧殆尽,双镇仅以身免……⑭”。韦志俊不仅没有消极防御,反而主动出击,并在武昌击毙罗泽南,给湘军沉重打击。
就在韦志俊坚守武汉,攻破江南大营的石达开带军西进,已经进入湖北之时,东线江北大营溃而未灭,秦日纲进攻金坛久攻不下,战局胶着,石达开再次挥军东下,可能是执行经略江南的新战役。(参考我上文所贴链接:如何评价天京事变)。韦志俊再次陷入孤军困守的局面,不久,天京也传来了北王东王内讧,他全家可能系数被杀的噩耗。想到身边的志宾,志琳可能是自己仅有幸存的亲人①,相信此时的韦志俊一定悲痛欲绝。
此时的湖北形式异常危急,内讧的爆发让天京已经无力调遣援兵,外围的湘军北进,八旗和绿营南下,太平军能控制的地区只有武昌和汉阳等几个城市了。韦昌辉在天京大肆屠杀也造成了韦志俊遭人嫉恨,陶短房曾经形容韦志俊此时的处境说:他佐将每以北王积憾归怨之……君臣朝野多侧目,积不自安。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之下,韦氏族人为求自保,纷纷更名改姓:韦廷爵改名陈得胜,韦炳文改名马得仁, 韦万贞改名王自发, 韦祖明改名杨连胜, 韦廷煜改名陈添泰, 韦定燎改名邹叔珊,韦维新改名艾贵福, 韦祖凤改名唐进升, 韦廷炘改名巫发祥, 韦均改名杨德顺, 韦劻改名王志林, 韦仁改名刘金绶, 韦浩文改名江万年⑮。
在内外压力之下坚守武汉一年多的韦志俊,最终于咸丰六年十一月撤出了武昌,进入江西,汉阳守将钟廷生在撤退途中被俘而死。太平军的内讧不仅损失了大批的将士,也让军中人心惶惶,相互仇视,后来李秀成在自述中说过,天国人心早已散乱,如若不是清廷对首逆广西人一概不饶,恐怕他们早就会四分五裂了。远离天京的韦志俊,也被迫卷入了这场天国的权力地震,而贪婪和猜忌一旦冲破了天父天兄天王构筑的天国制度牢笼,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摧毁天国本就脆弱的基石。
5:和州迷雾
咸丰七年到九年的这一段时光,是韦志俊最为小心谨慎的时刻,他不仅要抵御湘军巨大的压力,还要提防同僚记恨的眼光。丢失武汉以后,天王愤而降罪,依靠李秀成的劝阻他才得以脱身⑯。他带兵先在江西和楚勇刘长佑部作战,后进攻湖口,与湘军李续宜部作战,干的都是最苦的差事。石达开带队出走以后,洪秀全重新封五军主将,韦志俊已经落在原部下陈玉成之后,我没有发现此时韦志俊和陈玉成之间有任何矛盾的记录,相反,他在陈玉成的带领下进攻河南固始,湖北麻城,战绩不断。一直到咸丰九年的五月,韦志俊还和李秀成,陈玉成一起攻破盱眙,随即驻军池州。八月,李秀成部下李昭寿投清,洪秀全极为紧张,马上命令封锁长江,扣押李秀成家人,并封李秀成忠王,恩威并施,怕他也随李昭寿而去。(此时李秀成驻扎在浦口)和州械斗就发生在李秀成困守浦口之时。

咸丰九年八月二十四
日,胜保奏报清廷:据升用总兵李世忠密禀,探得逆首韦志俊复由江南池州带贼过江,陈四眼狗纠众拦阻,不准其前来江北,彼此忿争,于和州地界两相杀戮。又李(秀成)受惩不知因何被洪逆镇拏至南京城,于是李受惩手下贼众亦帮同韦志俊与四眼狗所带之贼仇杀,杀毙数千人。请臣趁此机会速筹进兵,可灭此贼,等语⑰。
这篇奏折是和州械斗事件所存唯一的史料,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问题:械斗之事是否属实?为何韦志俊和陈玉成突然刀兵所向?韦志俊过江是去投奔李秀成还是救援李秀成?后人对此做了无数猜测,但是我们知道,在不久以后的九月,韦志俊就已经联系湘军杨载福,江南大营张国梁,协商投降之事了。
所以当我们回头审视,和州迷雾必然是解释韦志俊降清的关键,虽然史料缺乏,人们根据时人的各种记载,也做了许多推测:
被逼说:这是最为常见的说法,即天京事变后,天王打压北王,革除了他的头衔,甚至将他挫骨分尸 :“北奸肉,只许看,不许取”,随后又将中军主将的职衔从石达开转给蒙得恩,不久又给杨辅清。而二杨兄弟在建德,不断挑衅攻击韦志俊,以至韦志俊无以安身,只好渡江准备投靠浦口李秀成。曾国藩也在书信中说:“西有建德杨党,北有安庆陈党,皆于韦逆为仇⑱”。事实上,韦志俊下游芜湖驻扎的是李侍贤,从李秀成数次维护韦志俊来看,李侍贤和他关系应当不错,韦志俊并不是毫无退路,被逼说也不能解释他和陈玉成何时结仇,以至于刀兵相向。
缺粮说:来源依然是曾国藩书信,和上面是同一封…..(我严重怀疑这位涤帅根本没问过韦志俊为什么投降,或者避讳不乐意问,他可能也在瞎猜):今之投诚, 非果报家仇也, 实以池州地小而瘠, 人多无所得食……⑱. 缺粮说比较合理的是能同和州相联系,和州向来是太平军存粮之所,李秀成在自述中也提到:“那时上有皖省无为、巢县、芜湖,有东、西木梁之固,有和州之屯粮,又有两甫之通……⑯”韦志俊缺粮而走,前去和州就粮,从而引发和陈玉成械斗,也较为合理。太平军因粮食问题矛盾长期存在,咸丰三年,扬州太平军内部因“真长毛”与两湖“新兄弟”为吃食不公内变,两湖士兵杀死广西人十七位,将头颅从城上抛下,被清军侦知,清军趁势进攻,扬州也随即被清军攻克⑲。
救援说:上文提到李秀成被天王猜忌,封锁江面,困守浦口,此时的李秀成局面窘迫万分:“我守浦口日久,又无军饷支兵,外又无救,南岸和,张两帅之兵又雄,无兵与其见仗,营中所用火药炮子俱无。……⑯” 被困的李秀成是否想到了他两次仗义相助的韦志俊呢?李秀成表弟李侍贤在长江南岸的芜湖,和江南大营他们的老乡张国梁对峙已久,此时韦志俊上游有和他矛盾的杨辅清兄弟,即使韦志俊全军北上,李侍贤后路也有所凭据。李秀成对杨辅清是极有意见的,在自述他中对二杨兄弟破口大骂:“我天国坏者一是李昭起,二招得乐行之害,三是广东招来这邦兵害起,惹我天朝之心变,刘、古、赖三将、杨辅清害起,百姓死者此等之人。主不问政事,不严法章,不用明才佐政,故而坏由此等之人坏起。”他理应不会求援于杨辅清,那么韦志俊似乎也是他最好的选择。
以上几种原因被后世学者分别采信,贾熟村在《对韦昌辉集团的考察》一文中采信被逼和缺粮两种原因,谢春俶在《论太平天国将领韦俊》中把以上理由并列列出,张林强在《太平天国降将群体研究》中将韦志俊列为被迫投降等等,各有所据。但是和州械斗的详细起因经过,依然是一团迷雾。从韦志俊的投降过程来看,他的准备不算充分,他派出进攻芜湖,用来作为降清承诺的作战计划完全失败,他派出的黄文金,古隆贤,刘官芳,赖文鸿四人中途折回,反而围攻韦志俊,在失败后四人联系杨辅清,重夺池州,韦志俊仅带领残部数千人在张溪镇投降杨载福⑳。多年以后的曾国藩奏折告诉我们,这跟随韦志俊一心降清的几千人,基本上都是韦氏族人的部下。那一年的八月和州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韦志俊如此决绝而仓促的抛弃了那个他为之奋战的政权,或许真相已经埋没在尘埃中,再也不能得见天日了。
6:清廷岁月
或许命运对韦志俊的前几年过于不公,韦志俊投清以后的日子过得还算顺利。他是太平军中王宗,想来也不会对自己在清廷的官运抱有太大希望,虽然没有像吴建瀛,钱玉兴一样官至提督,也以总兵之衔安然终老,也是他的幸运了。
降清后的韦志俊部被湘军整编,遣散老弱,重新编为5营,2500人,由萧辅臣负责训练。他先在旧部池州作战,攻破殷家汇,随即主动请命,进攻枞阳。由此看来,此时的韦志俊对陈玉成依然抱有刻骨的仇恨,枞阳是安庆最后一道屏障,一旦攻破,安庆就会成为彻底的孤城。复仇的韦部很快占领了枞阳,并将守军遣散整编,固守枞阳,等待陈玉成的到来。当年十一月,陈玉成和韦志俊在枞阳血战,持续两月之久,韦志俊仅靠自身2500人和1000人的曾国荃部援军,击退了一万多人的陈玉成,太平军“顿兵坚城,莫施其计“,陈玉成也无奈退走。韦志俊此战的表现让湘军上下对他一片赞许,曾国荃,张芾等多人为他上折请功,也放下了对他心中的芥蒂。
之后的韦志俊则表现平平,他被派去鲍超部,除了打宁国(老冤家杨辅清防区)以外,他并没有什么出彩,以至于曾国藩骂他:“志营万不可恃,弟视之如无一营可也。“韦志俊在清廷的表现,更像是在复仇而已。他最后出现在和太平军的战场上,是同治元年在南京的外围,他先在孝陵卫,后调防金柱关,似乎毫无作为,也就是此时他得到了曾国藩”万不可恃“的评价。同治五年,韦志俊被官文调用缴捻,打了几场胜仗的韦志俊再次消失在茫茫史料中,我也没有再找到他的踪迹。
在此之前的同治三年,韦志俊带韦金桔(他表哥的孙子,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回广西金田省亲,他们抄录家庭的族谱,带回安徽①。省亲之路似乎并不顺利,他购买木材想为家乡人民修桥被拒㉑,他也再没有回到广西,而是客死他乡,并埋葬于安徽宣城。
7:结语
韦志俊为人豪爽和善,在众多事件中可以体现。杨辅清杨宜清兄弟初到建德,他并不介怀,反而派自己的部下带兵南下,协助二杨作战;他虽然投降清廷,在一众太平军被俘人员的供词中,从未有人对他切齿,李秀成说他:“今韦志俊生命投入清朝而得回家之乐,性命实我保全。其回家乐也,我之难,无门而死,亦不叹也。”似乎对他颇有怜悯。投降清廷以后,除了曾国藩胡林翼或许因罗泽南的死对他颇有芥蒂,杨载福曾国荃张芾,以及其他湘军将领对韦志俊都是赞赏有加,在枞阳作战时,曾国荃甚至把自己的部队放在抵御陈玉成的第一线......。
我们可以从一封曾国荃家书中看出端倪:咸丰十一年五月初六,曾国藩回信曾国荃,讨论是否让韦志俊单独带军:
沅弟左右:
鲍公扎集贤不动,乃四垒末破以前之议……韦志俊军,余本不甚以为然,自接弟十五六日之信,言韦于用兵内行,又言其心地之好……
……如韦之为人,水师各营官赞之,祁门林令赞之,余俱未动心,至弟十六日信言韦……,赞其心地之好……
自去年以来,弟信亦未说过韦营半个坏字……㉒
韦志俊能得如此多人“心地好“得评价,除了作为广西人,不会参与湘军内部派系之争,他个人”性豪迈,志趣高尚㉓“应当是主要原因。他统帅有方,善用奇兵,崔之清老师评价说:“石达开,胡以晃,罗大纲,韦志俊可列为第一类,他们较有谋略,有较好的战略指挥素质,堪为智勇兼备的统帅。㉔“
韦志俊的前半生和太平天国运动紧密相连,他亲身经历了从上帝教到天国覆灭的整个历程,这样的人实在寥寥无几,他虽通文墨,可惜时运所致,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字,当属一大憾事。人们对他的评价往往和他叛降清廷直接相关,可又对和州迷雾难以把握,不能了解当时他的内心纠结,所以他往往被脸谱化为一个奋勇作战,困守孤城的天国统帅和一个回戈反弑,贪生怕死的天国叛徒。然而历史已经逝去,成为片片青竹上的残言断句,他也终将化作其中几段文字,以供后人回味。或许他临终之时,会想起他死在南京的父兄家人,会想起和他驰骋沙场的同袍兄弟,会想起被他挥刃相向的生死仇敌,会想起被他庇护存活的韦氏族人,恩怨纠葛,就此也就结束了吧。
人生,问心无愧足以。
注释:
①:《太平天国韦昌辉家简谱》考略
②:《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
③:《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口碑调查韦昌辉家有田地260多亩,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党政府国史档案(引自《韦昌辉家世产业小考》),韦氏后人韦旭光请求政府发还清廷所没收的产业时,说家族有田产二百三十坵(即二千三百亩),整个金田村不过田地一千多亩,调查口碑记载王作新家有田地两千多亩,并且明显提到韦家产业不如王家,疑似是二百三十亩之误。
④:《天兄圣旨》
⑤:《金陵癸甲纪事略》
⑥:《萧朝贵研究》
⑦:《贼情汇篡》
⑧:《1853年太平军进攻南昌之役》引自《太平天国学刊》第一辑
⑨:《革职留任江西巡抚张芾奏报九江失守现筹堵剿并请将失事文武官员革职折》引自《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第10册
⑩:《同治德安县志》
⑪:《粤氛纪事》
⑫:《湖广总督吴文镕奏报督兵进逼黄州探明敌情筹画进剿折 》(《镇压档》12册)
⑬:《革职留任湖北巡抚崇纶等奏报吴文镕兵败捐躯及敌船上窜金口折》(《镇压档》12册)
⑭:《星烈日记》
⑮:《发逆投诚人员陈得胜等分别归宗改籍片》引自《曾国藩全集》卷8
⑯:《李秀成自述》
⑰:《奏报陈玉成韦志俊互相仇杀宜趁机攻金陵片》(《镇压档》21册)
⑱:《致胡林翼》引自《曾国藩全集》卷24
⑲:《粤匪杂录》引自《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籍》卷5
⑳:《奏陈逆首投诚献城旋为贼党袭据先后剿抚办理情形疏》引自《胡林翼集》
㉑:《太平天国史研究文选》
㉒:《曾国藩全集》卷22
㉓: 韦志俊碑文
㉔:《太平天国战争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