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博半日游记(瓷器馆·北朝-宋金)

十一月,又去石家庄考试,看了河北博物院(冀博)瓷器展。
冀博瓷器展比较常规,按年代展示北朝到清末一千四百年间河北地区的瓷器文化,虽不乏大型元青花这样的国宝,也有据说是慈禧用过的巨型果盘,却难说跟首博、辽博等其它大型博物馆相比有什么优势或特色——尤其是在一般的观众看来。毕竟在中国,瓷器库藏丰硕的博物馆真是不少,展陈方式大同小异,基本都是从最古老的青瓷开始,经过五大名窑、明清青花、到花花绿绿的晚清瓷器为止。由于布展的落后,多数游客到头来不过是走马观花,整理照片时可能都忘记自己去的是哪个馆了。
若是为了追国宝,瓷器馆不如古中山国(有中国最早的地图、战国时期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和满城汉墓展(有长信宫灯、金缕玉衣)密集;如果是为了猎奇,北朝壁画展厅1:1复制的墓穴壁画、满城汉墓各种神奇的陪葬品都比瓷器看着新鲜;如果就是想看看漂亮工艺品,那瓷器馆最合适,毕竟对于多数人瓷器比青铜器和壁画易欣赏得多。


什么是瓷器?
很多人以为 表面光滑的就是瓷器,这不对。其实只要表面上釉就有这种效果,而陶器也是可以上釉的,比如唐三彩。真正的瓷器必须用高岭土(俗称观音土)高温烧制,细腻致密,吸水率低,非常耐磨损耐腐蚀,很难褪色,敲击会发出清脆之声。相反,陶器就可以使用各种普通黏土,烧制温度不需要太高,所以更好制作。全世界的文明都会制陶,但只有中国发明了高温制瓷技术。长期以来伊斯兰世界和欧洲人用陶器和低温瓷模仿中国瓷器的风格,但不吸水性、硬度、质感都远不能及,烧制与上釉技术也差很多。欧洲人发明高温瓷要等到18世纪初了。
瓷器制作的过程比较好理解,先将高岭土制成瓷泥,制坯,上釉。釉在此后的烧制过程中会融化,遍布胎体表面,形成玻璃状物质。上釉前还可以在胎体上雕刻花纹,或者用彩料绘制图案。随后入窑烧制,接着还可以再在釉的表面绘制图案,第二次入窑。当然,不画图案也无妨,毕竟釉自己也可以非常好看的。


冀博的展品还原了北朝到清末一千四百年间河北瓷器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展品中元代以前的基本都由本地瓷窑烧制,地方特色鲜明。河北中南部名窑很多,其中的磁州窑(今属邯郸磁县)因为产量极大、四海远播,甚至使得一些人把“瓷器”写作了“磁器”。北京崇文门外有个磁器口,就是过去瓷器铺云集的地方。
下面按顺序介绍一部分展品。
青瓷
青瓷是最早的瓷器。商代出现了原始青瓷,原料和烧制过程与后世接近,但因为杂质较多、工艺尚不成熟,往往粗糙多孔,着色不稳定;东汉时期,浙江研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青瓷技术流向全国;唐代,越窑青瓷如冰似玉,天下闻名。青瓷的绿色来自釉中的二价铁离子,这需要烧制时窑炉内氧气稀薄,呈还原气氛。如果氧气稍多,就会有三价铁离子大量存在,绿中泛黄。北朝时期,临水窑(今属邯郸磁县)率先在北方烧成青瓷。6世纪的赞皇县李氏墓群和景县封氏墓群中,就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瓷明器,其釉面青中泛灰,晶莹透彻,浓淡随器型变幻。一些明显受佛教影响,大量使用莲花为装饰元素,如下面高54cm的莲花大尊,集浮雕、堆塑、 模印、刻划等做法于一体,代表了南北朝瓷器的最高水平。


青瓷日后还有更多发展。越窑后来烧出了秘色瓷,如同“千峰翠色”;北宋五大名窑烧过很多青瓷,尤其以汝窑的著名,人称“雨过天青”。还有龙泉窑粉青瓷、景德镇影青瓷等,冀博都未作展示,因为多数跟河北关系都不大了。

白瓷
白瓷并不好烧,因为它的原料需要提纯,去掉显色的金属化合物。原始白瓷在汉代出现,隋唐才有了成熟的白瓷。邢窑(今属邢台市内丘县、临城县)外观呈现极纯的白色或微微泛青,与越窑青瓷并列为唐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光线下,白瓷釉面闪烁着微小的光点,就像阳光下的亮晶晶的雪地,故被形容为似雪类银。技术层面,邢窑发明了匣钵装烧法, 烧制时把瓷器装进匣钵(音“波”),使之均匀受热、避免烟灰污染,极大保证了烧制质量。
宋代,定窑(今属保定市曲阳县)超越邢窑成为白瓷中心,位列五大名窑之一。一些定窑白瓷釉汁浓稠,最终像是在釉面留下水痕,名叫“蜡泪痕”。定窑喜欢使用划花、刻花、印花等装饰,形成若隐若现的微妙纹样,随光线和观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相比以颜色取胜的其它门类瓷器,欣赏白瓷需要更多耐心与细心。
技术层面,定窑也有突破,它发明了支圈烧法,得以同时烧制大量碗、盘等瓷器,同时保证釉料覆盖除碗口外的整个容器表面——以往批量烧瓷只能靠支架或者垫饼,或者直接把瓷器摞起来,一定会留下明显瑕疵,所以精制瓷器只能单烧(每个匣放一个)。关于匣钵烧瓷,这篇文章写得比较详细,下面几张图也引用于此。







随着北方战乱,大量工人进入景德镇窑,极大提升了景德镇的白瓷工艺,对之后景德镇的崛起影响巨大。在此之前,定窑已经引起大批瓷窑的仿效,形成了“定窑系”白瓷。再后来,工匠发明了增白剂,白瓷史无前例地流行起来,成为彩瓷爆发的基础(否则图案没有干净的背景)。
磁州窑
磁州窑是民窑,审美同五大名窑(都是官窑)迥异。磁州窑多为黑白双色,胎体和釉料都不算精致,内部还往往不上釉;但表面满是图案,画风粗放大气,内容丰富有趣。少数彩瓷用色浓烈,一看就为百姓喜闻乐见。磁州窑全国影响很广,产量很大,引领了著名的磁州窑系,所产多为生活用具,比如,枕头。











上面的瓷器基本都是釉下彩做法,即在胎体表面画图,随后上透明的釉。但标注“刻花”的不同,它是在胎体表面直接刻出图案,随后上釉。其实前面也展示过刻花白瓷的样子,不过……老百姓审美和有闲人审美确实不一样呢。
井陉窑
井陉窑是近年新发现的,从隋烧到明清,鼎盛于宋金,白瓷为主,从展品看特色不太明显。不过展出的几件瓷器模具很有意思,可以想象它们翻印出来的白瓷器会是什么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