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地作为我自己去生活
如果一日复一日生活着,不去对生活做一些反思时,总觉得自己会被周遭的人事物、网络上流行的趋势夹带着,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焦躁。当焦躁的状态到达一个峰值,我不得不迫使自己去反思生活,让自己更加从容一些,从容地作为我自己去生活。
谈过一场无疾而终的恋爱。那是一场每当想起来也不会觉得后悔的恋爱,因为那让我体验到也意识到自己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用自己最真实的最舒适的状态面对他,他也用他最真实最舒适的状态面对我,如果我们都觉得舒服,那就继续走下去吧。不再因为旁的优秀的人出现而朝三暮四,因为我知道身边的他是最适合我的。而我相信他也是这么想的。
人有种莫名其妙的直觉,莫名被某些人吸引,莫名觉得会跟这个人有共同语言而跟另一个人则没有太多投缘的话可讲。可能这个人和那个人本身都是平等的优秀的个体,但人的天性所在让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相处的人做了选择。环境与经历让我变成了现在的我,而我的天性使然让我从初始的环境中选择了现在所有的经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我只是在走我觉得让自己舒服的那条路。可能旁的人不理解,没关系,可能他也在走他那条让他觉得舒服的路,我们彼此认同这一点就够了。
让自己觉得舒服是一件需要人审视自己内心想法的事情。很容易我们会觉得让身边的人觉得舒服就是让自己觉得舒服。人人都以让身边的人觉得舒服为己任,那不是人人都做着相似的事情,身着相似的穿扮,怀着相似的梦想,过着相似的日子。大概这就是流行吧,制造一系列人人都觉得应该是舒服的规则制度,让人照着这个一笔一画去做就是了,少有错处。
但有时候想过自己内心是怎么想的吗?外边热闹的事,你真的那么想了解吗?你想让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人生?你为什么做这件事,这件事可以不做吗?你为什么不做这件事,如果做了又会怎样?一件一件事反复地去问自己,那个心中的自己会不断告诉你本来的样子。这个过程其实挺有趣的,像了解一个陌生人一般去了解自己。很多自己下意识的想法经历一番自我审问后,会发现有些事是自己可以做的。比如日行一善,并不太需要计较个人得失,让自己觉得心安就够了。还有些事是自己不必做的。比如拒绝别人,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选择,只要自己良心过得去,也没必要给自己太多道德枷锁,或是畏惧这么做而得罪别人。
恐惧来自未知。当把令自己的恐惧的事物认真调研分析一番,认识到它的必然结果,原本认为恐惧的对象也就不再那么可怕。有时候我们在意别人的想法,想要走大家都在走的路,何尝不是有这样一番恐惧心理在作祟呢?我不确定真实的自己是怎样的,喜好几何,爱好几何,也不确定按照自己想法走的路能不能走通。一个又一个未知累加起来,恐惧甚嚣尘上。不确定真实的自己是怎样的,那就在日常小事上不断问自己的真实想法,按照真实想法去做事,是否令自己感到舒适。不确定按照自己想法走的路能不能走通,那就去走走看,有很多时候可能根本不是自己的想法,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如果真的是自己的想法,应该是会很舒适地去接受这件事,而非本能地抗拒。人的惰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把自己心甘情愿从惰性中拉离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