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生存指南
查看话题 >“当我求救,无人回应“ 丨重庆坠江事件真相
11月2日上午,10月28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真相大白。
但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让15个鲜活的生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的元凶,却只是乘客与司机的争执——
据车内黑匣子的视频显示,从9点40分起,乘客刘某就因为坐过站,起身走到司机冉某右后侧,开始指责、甚至责骂司机。
两人的口头攻击逐渐升级为殴打,在肢体冲突中,10点08分,司机用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车辆时速为51公里),导致车辆失控,越过中心实线,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但是,时间君在曝光视频中发现——从9点40分女乘客因错过站责骂司机,持续到10点08分殴打司机及坠江,这长达20多分钟的时间里,车上其余13名乘客作为旁观者,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进行制止或者劝说。
如果说这位乘客刘某和司机是需要承担这起事故的主要责任的话,那么,这些冷漠的旁观者,也付出了冷漠的代价。
毕竟,倘若有一个人站出来,喊一句“你们别嚷嚷了,注意行车安全!”也许悲剧就能终止。
这起悲剧,让时间君想起一部2001年的电影短片。
它叙述的,同样是一起公交车上的悲剧;就连悲剧的原因——沉默的大多数,也是一模一样的。
这部残酷而悲观的11分钟短片,就是——
车四十四 / 2001
导演 / 伍仕贤
豆瓣评分 / 7.8

一位年轻漂亮的公交车女司机载着乘客在路上,途中遇到闯入车内的两名劫匪,车上乘客都被洗劫一空。

劫匪还对女司机起了色心,还把她拉下了车,拖进草丛蹂躏。

在此过程中,除了这位上车时搭讪女司机的一个小伙子,试图下车阻止歹徒而受伤倒地之外——

其他乘客,都只是保持沉默,冷漠地看着。

遭难后的女司机回到车上后,把想要救她的那名小伙子赶了下去。

而她自己,则在绝望之中冲下了路边的山谷,车毁人亡。

除了那个已经下车的小伙子,所有沉默的乘客们都成了陪葬。
时间君第一次看这个短片时,会觉得车上的乘客都死有余辜;小伙子,则是好人有好报。
但再次回想这个短片,时间君总觉得有一股悲凉感。
这位小伙子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上车时看女司机漂亮,便赶忙搭讪,并在车厢内抽烟。
劫匪侵犯女司机时,他也是犹豫再三后才决定去试图阻止。
最后他得知正是自己的“找死”才侥幸逃生时,他还忍不住庆幸地笑了一笑。

小伙子,也只是一名自私的小人物——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凡人。
但与良知未泯的他相比,车上的其他乘客,却连凡人都算不上——而是更普遍、更常见的“沉默的大多数”。在他们身上,是真正的冷漠与自私。

在《车四十四》的开头,冷冰冰地放着几个大字——以真人真事改编。

下面这个不知真假的故事,据说是《车四十四》故事的原型。

然而,这样悲凉的“真人真事”,似乎经常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单是2011年一年,就发生了不少悲剧。
2011年,5月20日,浙江温州鹿城区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原因是他漠视车内的另一名乘客当着他的面强暴一位15岁的少女。暴徒在他车上对女子侵犯的过程中,他仅仅开始时劝了几句,之后便沉默着再无阻止,且按其要求绕道行驶足足开了30分钟。
同样是2011年,还有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如今,7年过去了,小悦悦在逐渐被我们淡忘,而同样的悲剧却一次又一次地在上演。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的一座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而在美国的曼哈顿,早在1964年也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3月13日,28岁的Kitty Genovese在她经营的酒吧营业结束后,正准备返回公寓。
在她下车朝公寓走去时,突然遭遇歹徒袭击。

她尖叫着喊救命,这期间长达半小时。
在整个过程中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行为,但是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
不幸的是,Kitty Genovese在被送去医院的途中就死去了。
试想如果有一人能够伸出援手,那么Kitty Genovese就能够幸免于难。但事实是没有人去努力阻止这一悲剧的发生——很多人面对邪恶,会选择沉默。
正是因为这起命案,1968年,社会心理学者John M. Darley与BibbLatané提出了一个社会心理学著名理论——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他们发现: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如果一个人在有旁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机会降低。
而且,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进行援助之机会越低。

两位研究者还指出了旁观者效应的一个重要成因——“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在紧急情况下,当人们相信周围有其他人时,他们不太可能提供帮助,或者更慢地去帮助受害者,因为他们认为有人会承担责任。 人们可能也不想在那种情况下承担责任。他们可以假设其他旁观者更有资格帮助,例如医生或警官,而他们的干预是不需要的。他们也可能害怕被更合适的帮助者取代,自己就提供了不必要的援助,或面临因提供可能导致危险的援助的法律后果。
用一句中国的老话说,就是“各家自扫门前雪”。

2005年,英国《卫报》刊载了一件悲剧——在一辆双层巴士上,一名位于二楼的男子被歹徒刺伤,歹徒下楼、下车逃走而无人阻拦。在事件中,全程只有一名女子(该文章的口述者)为手上男子作急救措施,而该男子最后还是不幸离世。
在这起震惊美国的Kitty Genovese命案后,一位抗议歌手菲尔·奥克斯(Phil Ochs)写了一首歌——Outside of a Small Circle of Friends。
OutsideofaSmallCircleofFriendsPhilOchs
Look outside the window, there's a woman being grabbed 窗外一位妇女被人按倒在地 They've dragged her to the bushes and now she's being stabbed 他们把她拉进树林,有人用刀向她刺去 Maybe we should call the cops and try to stop the pain 也许我们该打电话叫警察 But Monopoly is so much fun, I'd hate to blow the game 可“大富翁”真是好玩,我真不愿意耽误我们的游戏 And I'm sure it wouldn't interest anybody 其实在我们这个朋友圈子以外 Outside of a small circle of friends. 不会有多少人对这样的事情感兴趣 ——Outside of a Small Circle of Friends
这首歌的副歌及其标题,就来自Kitty Genovese事件后,歌手奥克斯本人与他朋友的一番对话:
朋友:哦,我相信在一小群朋友之外,任何人都不会感兴趣。 奥克斯:哦?是这样吗。 话音未落,奥克斯拿来了一把吉他和ZOOM,立马谱了曲。

法国导演卢卡斯·贝尔沃克斯,也从这起命案当中获得灵感,拍了一部被称为法国版“小悦悦事件”的电影《38个证人》(38 témoins)。

在其他国家,旁观者效应所带来的悲剧,因为这些歌曲、电影、文学,而广为人知,称为一代人永远的痛和教训。
而我们,却太会遗忘。
马丁·路德·金曾说:“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愿逝者安息,也愿这件悲剧,不会再被我们所忘记。

补充文献
Darley, J. M. & Latané, B. (1968)."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 377–3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