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以后,我不再发朋友圈了


我今天斗胆问了主编一句话:“主编,为什么你朋友圈永远是那么一条白杠?”
主编问:“为什么要发朋友圈?转发你的文章,炫耀下阅读量多么惨吗?”
心里一阵梗,真是躺着也能中枪。
“额······半年都是空白,还以为主编你把我误删了呢。”
主编咳了咳,说:“哎,你还年轻,总有这么个过程,从一天不发朋友圈,就觉得才华无处施展,到一年不发朋友圈,也不觉有何不妥。”
仔细想来,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么个过程。
从一天可以发三条朋友圈,到三天至多发一条朋友圈。
从拍图、P图、上百度搜金句,可以花上大半天,到纠结大半天后,想想,还是算了。
有些人,着实是无事可分享。
但更多的人,是敏锐地察觉到,朋友圈已失去了它原本承载的意义。

一、不是不想发,而是不敢发。
二更做过一个专栏采访视频,叫“你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有个被采访者讲过个事。
女孩是个教师。上课前,看到几个孩子很调皮,感觉颇为有趣。便掏出手机,拍了一组花絮,发到了朋友圈。
本以为能博朋友圈的一笑,不料,却引来的家长们的质问。
“都快高考了,孩子怎么还有时间玩?”
“学习第一,老师要教育好孩子。”

一组花絮,煞费苦心制作分享给大家,竟被泼上这样一盆冷水。
发朋友圈,便只能敬而远之。
有个男嘉宾谈起朋友圈,也颇为烦恼。
有一次,他和闺蜜去迪士尼玩。
游玩中,拍了一堆合照、风景照,并发布到自己朋友圈。
结果,引来了不下十个“质问者”。
甚至还就此,被一些人贴上了“渣男”的标签。
男嘉宾恼怒不已:“我女朋友都说不在意,朋友圈的人瞎嚷嚷什么?”

从此之后,男嘉宾的上一条朋友圈,就截止在两个月以前。
原因很简单。
“现在大家对朋友圈的要求,太苛刻了。”
“负能量不能发,太高兴也不能发,秀恩爱是大忌,连半夜发个夜宵,都被当成深夜放毒。那你到底要看什么?”

既然江湖不好混,那就只有退隐江湖。
以前朋友圈是个隐私圈,寥寥数人,好友,大都是称得上真正的“好友”。
而今,人数越来越多,“好友”越来越少,真正懂得你意思的人,愈是已微乎其微。
发个车合照,被人当作炫富;感叹下生活不易,被人看做无病呻吟;记录下爱情的见证,又被人扣上秀恩爱的帽子·····
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宽慰,却可能迎来一些人恶意揣测。
沉默,就成了最明智的选择。

二、朋友圈没有了当年的真实感。
有人说,想看豪车美女都不用上抖音,进朋友圈就足矣。
而我们也总是不免刷到这些:P的连她妈都可能认不出的“美女”,我一年才舍得消费一次的高档餐厅,我一窍不通,但一看就是高大上的市场分析,或政治格局······
对了,还有一排排复制粘贴而来的微商。
有人做过统计,25岁以上的职场人士,平均微信好友达上千人。
其中,形形色色,鱼龙混杂。有你的对手,有你的领导,有你潜在的客户,甚至,还有你潜在的伴侣。
趋利之下,朋友圈不再是个人的小花园,而更像是一座徒有虚表的门面。
为了打造更佳人设,人人都在奋力地表演。
《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谈到过这种现象。
以前忒爱发朋友圈,因为圈里都是熟悉的朋友,有趣事,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后来,圈子越来越大,孟非每每拿起手机,准备来一条时,就想到:隔壁老王都晒土耳其旅行,同事小李都开始晒方向盘······算了,拿不出手,不发了。
孟非说:“我朋友圈有个特别可怕的趋势,每个人,十个亿以下的生意不谈;张嘴互联网思维,O20、P2P、C2C。”
“我觉得差距很大,为什么我还在卖面条,他们就吹这么大?一张嘴都是世界五百强,不然都不好意思说在公司上班。”

当场一嘉宾也颇有感触。
“有哥们买了一尤克里里,可他根本就不学怎么弹,整天就各种摆拍。”

可P的,终究是假的;装逼,总是需要代价的。
醒悟之人,便退出了这场虚无和造作。

三、人越成熟,越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
我有段时间,也甚是爱发朋友圈。
我宽慰自己:记录生活嘛。
可回过头,细想,自己真是为了记录生活吗?
非也。每一条朋友圈,都会耗上好大一部分精力准备;每一次发送之后,每不到5分钟,就会拿起手机,隐隐地期待右上角出现红点······若是没人评论,点赞甚少,情绪莫名会地划入低点。
我猛然发现,这不是在记录生活,这是在虚拟中索求存在感,乞怜他人的关注。
一位知乎网友说: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朋友圈里,却多是好奇,少是关心。
于是,愈睿智的人,愈是会减少消耗于社交网络上的心力和时间。
因为,看见真实的自己,感触当下的欢愉和美好,远比那几张图的虚虚假假,有趣太多,也可靠太多。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说道,她过去甚是喜欢摄影。
一台相机,走到哪,拍到哪。可很多时候,须臾间转逝的美,只走进了相机,却没映入眼底。
随着心智和人生经历的渐长,龙应台开始放下相机,用最真实的自己,去“留住”这些美。
她给出了这样一句解释: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我,22岁,已经很少发朋友圈了。
主编,年近不惑,基本不发朋友圈了。
不是装深沉,不是为了故作玄虚,吊人胃口。
而是当朋友圈渐沦为满足虚荣心,和索求关注感的乌托邦,我选择急流勇退,做个更关注眼前点滴的人。
日后,如果也有人疑惑:为什么你很少发朋友圈?
你就借用村上春树的一句话,告诉他:我想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当我们离开了微信朋友圈,其实也收获了另一个朋友圈。
这些人,在你通讯录里,在你无数次频频低头,而被忽略掉的身边人中。
--END--
作者:卓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