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 阿伦特简史
二十世纪光彩照人的女性中,不得不提汉娜阿伦特。她出生于1906年,去世于1975年,7岁丧父,所幸母亲独立有思想,社交圈子都是知识分子,“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环境耳濡目染,十多岁就组织了阅读经典的书友会,深受索伦 克尔凯郭尔、康德的影响。独立的思想让她经常与学校的成规陋习势不两立,一度闹到被学校开除,她的母亲非常开明,为她数次搬家,之后到了年纪便送到柏林大学当旁听生。
汉娜阿伦特于1924年申请进入马堡大学,1925年,19岁,遇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海德格尔,对,就是那个提出:“人类诗意地栖息在这个星球上”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当时海德格尔35岁,已婚,是学校里万人瞩目的青年导师,一段电光火石的思想和情感碰撞之后,汉娜阿伦特于1925年离开马堡大学,到海德堡大学求学,投奔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正是这位导师指导她完成了博士论文。海德堡大学的这段岁月是汉娜阿伦特舒展自我,放飞心灵的成长时光,学业上受到导师中正大气的思想的影响,社交上跟母亲一样,汉娜阿伦特把家变成了沙龙,吸引了当时最有见识的一波年轻人前来讨论辩论,由此结识了很多朋友和师长。
1929年,汉娜 阿伦特取得博士学位,她来到柏林,很快与京特 斯特恩结婚。1933年,两人分居。彼时海德格尔为希特勒的上台欢呼,让汉娜 阿伦特极为厌恶,1936年她离开德国,1937年与京特 斯特恩离婚。1940年,与布吕歇尔结婚,1941年移民美国,1951年出版《极权主义起源》,认为极权主义的滥杀无辜并无确定目标,目标是虚无的,就是清除。1958年,在导师雅斯贝尔斯获得和平奖之后的致辞中,汉娜阿伦特公开批判了海德格尔,走到这一步,对偶像的仰视变成了批判,对爱人的盲目变成了审视,这一步走了33年。
1961年,参与杀害犹太人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公审,汉娜阿伦特申请以记者身份前去旁听,她在报道中提出“平庸的恶”的概念,这是一个挑战时人观念的概念,也引起很大的争议。阿伦特认为艾希曼就是为纳粹制度效力的一颗齿轮,他所做的就是服从和执行。在极权统治下,如果缺乏思考力和判断力,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恶魔。电影《朗读者》女主角其实就是一个女版艾希曼,当然电影的角度不在于此。汉娜阿伦特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平庸的人拒绝思考,等于放弃了自我。
1968年,汉娜阿伦特出版《论革命》和《责任与判断》,1970年,丈夫去世,下午去做讲座;之后诗人奥登求婚,被她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