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特征都不知,编导生怎会写出高分故事?
文常、影评和故事写作是编导专业考生所需学习的三大学科,其中,故事写作的难度是最大的。很多学子一遇到故事写作便开始抓耳挠腮、烦闷不堪,而且最让他们心痛的是:自己绞尽脑汁写的故事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故事的编写也好似成了编导生难以翻越的大山。

天妹儿认为,学习本质上与建高楼并无二异,只有夯实了基础,才有可能筑起只属于自己的知识堡垒。
所以,故事总是写不好,极有可能是根本不知道故事的特征。
以前不知道可以,现在天妹儿告诉你,你可要认真记住哦!
一、口头性
口头性是故事的基本特征,是故事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存在并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故事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根本标志。口头性特征就是易听、易记、易讲、易传。由此可以延伸出其它4个特征,即:内容的情节性,线索的清晰性,情节的趣味性,点子的超常性。

二、内容的情节性
故事是以情节见长的一种语言艺术。故事的生命力在于流传,故事的流传说到底是情节的流传。可以说,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因此“情节见长”是故事的自然属性。

故事以情节为主,是为了满足人们“易讲”、“易记”需要的。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去复述一个有内容的故事远比去复述一篇新闻或报道更简单,更容易被人所记得,甚至印在心里,永生难忘,这便是故事的情节性所决定的。
三、线索的清晰性
故事要求线索清晰,是根据人们“听”与“读”的习惯不同所决定的。“听”是“一次性”的,听不明白,没法“倒回”再听;“读”则可以重复,读不明白,可以返回再读。因此,为了让人听得明白、听得下去,要求故事的线索清晰。

首先线索要单一、简洁、有条理。线索太多,或像有些小说那样,线索间相互交叉、纠缠,就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让人无法听下去。
其次故事人物的姓名也要为“听得明白”服务。如,络腮胡、刀疤脸、李油嘴、张大傻、李大憨、小诸葛等这些形像的人名很容易与人物对上号,不似小说的人名,需要经常返回去对。
四、情节的趣味性
故事除了有清晰的情节外,还得有悬念、有趣味。所谓悬念就是作者有意设置一个疑团,让读者在看或听故事时,渴望得到答案,却又得不到,从而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

同时,在故事的文字叙述时注意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与细节的逼真性,让读者被人物和细节所吸引着走,这就是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五、点子的超常性
所谓点子的超常性,是指故事要有“高于生活”的故事核,也就是读者想得到的“谜底”。若是一篇故事情节性强,线索清晰,有悬念,文字也很流畅,但读者看到最后却没有他(她)想得到的东西,就会有一种被骗的感觉,这样的作品就是缺少超常的“点子”,这样的故事就会缺少市场。

因此故事要有包袱,一篇故事可以只有一个包袱,开头即设,最后才解;也可有好几个包袱,不断设不断解(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后的互相自杀)。
故事写得好,名校跑不了。
希望各位编导生扎实故事写作的基础知识,只有夯实了基本功,那么往后不论写什么类型的故事都可信手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