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租房,她住了606天民宿,把家安在全世界
17岁离开家,独自一人到美国读高中。
大学毕业,在华尔街和硅谷闯荡。紧张的工作让她感到焦虑和迷茫,想找回生活中的新鲜感。
于是,她决定拖着行李箱,白天工作,下班后住进未知的“家”。
606天,在26个城市敲开了99扇门,住过城堡、树屋、房车、画廊……和形形色色的人成为室友。
这就是29岁旅行作家郑辰雨(苹果姐姐)的故事。

17岁独自去美国,陷入迷失和挣扎
我出生在安徽芜湖市一个教师家庭,中考时以全市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省级理科实验班,上清华、北大是家人和老师对我的期望,而我却想走得更远。
妈妈年轻时去南京考托福,带上了3岁的我,那是我初次接触“出国”的概念,但一切准备好后,妈妈的美国签证却意外被拒。三年级时,学会拨号上网后,我推开了互联网的大门。在留学论坛上,学长们的分享和一对一的聊天给了我启发,让我意识到可以完成妈妈未完成的梦想。我第一次明白,无论身在何处,只要通过互联网,陌生人也会帮助我。
从那时起,漂洋过海去感受更广阔的世界成了我的梦想。之后,我开始疯狂地准备托福考试,除了所有课余时间,甚至连上课都在偷偷地背单词。
2006年4月,我收到了美国排名前十的霍奇基斯寄宿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并努力争取到了全额奖学金。对于生长在江南小城的我,就像突然获得了一次去太空探险的珍贵机会。
于是,我一个人提着三个加起来超过100斤的箱子,辗转16个小时的飞机,跨越太平洋,去美国独自面对未知。
当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时,我预感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直读公立学校的我,即将在不到600人的私立“贵族”学校开始全新生活。学校在风景如画的郊区,依山傍水,同窗都是金融大鳄、地产大亨的孩子。我,是在做梦吗?
刚到美国的前三个月,我无法适应环境。学校每周的全校大会有一半听不懂,化学课更像在听天书,我看到烧瓶和试管感觉特别亲切,就是开不了口。面对同学们“What's up?”的问候,我只能用中学英语课本的标准答案回答。曾经烂熟于心的红宝书和《老友记》台词好像都帮不上忙,加上不自信,我陷入了自卑中。
周围的同学都是“贵族”出身,让我不知如何定位自己。无数个深夜自问,为什么要来美国?
那是我第一次迷失与自我挣扎。

异国他乡的“家”
除了宿舍,学校在节假日给我安排了一个接待家庭——年过古稀的盖乐普夫妇。爷爷比尔曾是儿科医生,他戴着大而厚的老花眼镜。奶奶珍总是带着笑容。他们曾随美军在日本、加拿大等国生活,过去35年间,接待了70多位国际学生和背包客。
这是我第一次住在陌生人家里,他们的家是森林深处的一座棕色木屋。屋外有一片菜地,因为时常有野鹿和熊造访,留下脚印,比尔爷爷围了一人高的栅栏。
寄宿高中的两年,我经常到盖乐普夫妇家过周末。春日,我和比尔爷爷用望远镜看飞鸟;夏日,和珍奶奶用剪刀修树枝;秋日,和奶奶在隔壁果园摘果子;冬日,和爷爷用铲子除雪。

刚到美国不久,我就赶上了第一个感恩节,爷爷奶奶采购了满满一车菜,还准备了火鸡。我给爸爸打越洋电话,请教做菜方法,给他们做凉拌茄子、红豆稀饭和萝卜排骨汤,最后还把厨房里放了许久、他们不知如何做的龙口粉丝加到了汤里。那个感恩节,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品尝到“家”的味道。
普林斯顿大学离盖乐普夫妇家有4小时的火车车程。读大学时,我每年都会回高中看望二老,一起做早餐,帮爷爷烘焙面包。
2012年,年过八十的盖乐普夫妇参加了我的大学毕业典礼。他们已经成为我在大洋彼岸的亲人,并在我心中播下了以诚待人的种子,让我爱上了住在当地人家里的旅行方式。
我有勇气走上住民宿这条路,离不开盖乐普夫妇给予我的关爱。第一次走出国门,步入未曾想象过的世界,遇见美国爷爷奶奶。他们的善良融化了我封闭的内心,让我放下戒备心,去探索、相信并拥抱世界的美好。

改变人生的阳朔之旅
2012年,大学毕业后和父母一起旅行,是我第一次预订民宿,在纽约的皇后区和曼哈顿入住了两家民宿,那种感觉就像穿上了一双合脚的鞋,舒适自在。隐约中,我感觉民宿是实现走遍世界、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最好方式。
从纽约到洛杉矶,再到深圳组建中国团队,创业的繁忙和压力让我没时间去旅行。
2015年9月,我迫切地想从创业的快节奏中放空一下,于是独自去了阳朔。在那里,我遇到了背包客、民宿老板和手工匠人,也激发了心底对老建筑改造和乡土文化的挚爱。
当我走进一家客栈,看着透明大厨房里一起做饭的中外游客,即使语言不通也可以友好相待;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再也迈不开步。
这8天7夜,仿佛度过了一段浓缩的人生,我不仅迅速融入当地民宿和咖啡馆圈子,还在漓江边邂逅了我非常欣赏的设计师团队。我辗转于4家风格迥异的民宿,发现原来一直搬家、轻装上路的日子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快节奏尝遍人生百态。
阳朔之行,对我来说像是工厂打样成功了,让我萌生了长期住民宿的想法。

365天住民宿生活实验
阳朔之行后不久,我结束了创业,从深圳搬回美国工作。
我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每次走在洛杉矶街头,我总想知道那些先锋建筑的主人是谁,有怎样的故事。现在通过民宿,我可以和房主成为短暂的室友。
一次骑车上班的路上,我在脑海里勾勒了一份民宿计划:周一到周四住在公司附近,周末搬去不同的街区,用双休日深度融入当地,让民宿、咖啡馆、瑜伽馆成为我的眼睛。
试想一下,在每个街区都有一个家,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就这样,一个月里,我住进了木屋、画廊、城堡,遇见了建筑师、音乐人、导演,洛杉矶的房东和好莱坞大片一样绚丽多彩,这个月就像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找回了在阳朔的兴奋感。
于是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用一年365天时间住民宿,去探索家的无限可能。我能通过身体力行,做一件疯狂的事情,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吗?
高中和大学的游学经历,让我住进不同人的家里,也看到了家的多样性,我发现家不一定是四四方方的屋子,它也可以是爱丽丝的后花园、童年的树屋、海滩的房车。我们是否可以在世界每个角落找到归属感?

每天都像在旅行
365天住民宿,我没有辞职去旅行,却发现每一天都像在旅行。我遇见了不同的活法和多元的价值观,高度自律、秩序感、节能环保,而它们在我身上不断累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住民宿,就像是生活方式的混血。
我曾住过加州海滩边被百年红树林和橡树簇拥着的树屋——房东道格跟儿子布莱特一起忙活了2年,搭建了这个树屋。但八年前,布莱特出车祸意外去世,年仅19岁。道格用树屋接待了来自全世界的人。他相信,是布莱特的善良引来各地的客人。

一家家民宿组成了我的人生课堂,敲开不同人家的门时,我也敲开了通往自己内心的大门。我想清楚了自己现阶段必须做的事:放慢脚步,吸收每个房东带给我的人生智慧,将它们写出来。
2017 年,我从硅谷辞职,开始专职画画写作。我想把住民宿606天的故事记录下来,分享自己和不同房东的活法。

在快节奏的今天,或许我们不能每天都在旅途中,却可以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利用一个周末、一次小长假,换一个场景,在自己的城市旅行,遇见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功利地去结交志趣相投的人。我们并不是陌生人,只是还未相识的朋友。
在自己的城市旅行是一种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对微小事物的敏锐感受力,给自己充电、获得力量再出发。
When you open yourself up,the world will open to you.
当你敞开心扉,世界也会向你敞开。
荐书


-
🎵 师涛🎸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9 14:09:11
-
豆友15213882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3 22:34:38
-
Selle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30 00:39:20
-
慢慢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6 13:22:09
-
yo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5 11:42:39
-
光懿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6 23:12:25
-
花仙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5 15:46:28
-
张晓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2 12:09:33
-
改变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22:06:27
-
三文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9:01:08
-
Always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8:02:04
-
西贝玦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5:21:02
-
多达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5:04:14
-
冷笑话研究学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4:49:51
-
添添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3:18:08
-
Reed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3:14:00
-
村口大花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2:38:32
-
annali16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2:13:29
-
sleepy_seal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6 1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