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书摘之二-----请求和倾听
这部分主要讲了请求和倾听~请求部分讲了请求与命令的区别,倾听部分讲了是什么妨碍了我们倾听,以及只要关注对方的需求,就可以做到倾听,而不是判断,提建议,否定,安慰等等的~把注意力放在了他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在关注对方的需求时也可以关注到自己的需求~
【31】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32】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33】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
“但是,爸爸,我不想让任何人失望!”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34】我们将讨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请求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如果我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什么,而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会有怎样的后果。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此外,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35】通常,大多数的人在没有得到期待的反馈时,会将所说的话重复一遍。
【36】我们在和另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所回应
【37】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了解他人的反应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会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b)对方正在想什么
(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38】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39】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我认为,表达愿望时,只要不发号施令,我们的相处就会愉快得多。我说出我的愿望,并不是要求你照我说的去做。我不知道,怎么说,你才能相信这一点。
【40】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41】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42】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一一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43】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44】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45】分析妨碍了倾听
“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类的问题。也许,他们是希望通过收集足够的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事实上,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
【46】我们常常认为,在亲友感到痛苦时,我们应该想办法使他们好受一点。然而,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
【47】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 (c)需要,和(d)请求。
【48】我想,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我们还会发现,他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49】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得到理解?
【50】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他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51】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
【52】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
1.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
2.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3.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53】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呢?首先,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然而,即使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别人正期待我们的反馈
【54】询问前,先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们真的要这么问,那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她需要有人能理解她深深的绝望。
【55】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56】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或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57】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我们越是这样做,就越能体会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58】约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说道:“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一旦我们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作是来自他人的礼物——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这种幸福。
【59】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 (a)我们将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 (b)他会停止谈话。
【60】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