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才发现的生活真相
查看话题 >一些你们不肯面对的世界真相,以及我对大众心理学的看法
犯罪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有其实在的且公认的价值,但除此之外,公众号心理学问题,或说大众心理学问题都是自恰的语言游戏,也包括非病理郁症与精神分析学。与占星学,风水,巫术是同一种类型的学科,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学。在当代只是一种娱乐行为。真正问题根源是社会权力结构与个体生命存在的不可逆性。如果要追溯真相,还是会回到福柯的理论与存在主义哲学。
(补充:有抑郁症状的确是病理性而非心理性的。例如威尔逊病引发的狂躁抑郁,是可以找到物理性的病例机制。当然当代心理学家也在尝试找到抑郁的物理病理根源,例如大脑复合胺分泌和基因系统的关系,还有肠代谢能力对情绪的影响等等。这里讨论的是公众号大众心理学层面提及的抑郁表现。)
我对精神分析的看法。 有这样的一个模型,当一种社会事物纳入病理的话语后,就意味着产生相应的权威性与治疗手段。权威性令你相信用一些手段一定会好转或痊愈,然后将治疗手段包装成一种有一定理据与逻辑关系的科学。远古时代的巫术到近代对待“精神病人”,对待LGBT人群的方式,都纳入这种病理的话语。 科学的手段与我们当代所定义的科学有不同。古人曾经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巫术。我们当代同样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女德学。我没有贬低研究对象的意思,只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一定是我们当代所定义的物理学。 因此,对于人体这样一个无比复杂的机构,易经血气运行的方法,或是西医解剖学方法,都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人类似乎到当代都无法实在地把握复杂系统。西医的研究虽然可观测,可定量,但是限于个体,并不是一种对系统的认知。 一切开始于对医学权威的信任。这种信任与权威的关系本身,令“患者”相信自己是“有病”的,同时相信这种“病”是能被治愈的。这种关系里建立了一种自恰的思维体系。(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理解了福柯) 社会舆论可以令一个同性恋者相信自己是病人,相信手淫是有害的变态行为,相信驴皮,鱼鳔,鲨鱼背部的游泳器官有特殊的营养价值。福柯的研究焦点早已不是这种机制本身,而是这种机制的产生与历史演变过程。 回到精神分析。19世纪末的精神分析学派开始令我们相信精神"异常",是有一定的病理机制,并且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治愈。将社会文化结构下产生的罪恶感归咎于自身的心理机制。精神分析学最大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类是一种由欲望驱使的非理性动物。但弗洛伊德将其发展为一种心理结构学。但这种结构实际上只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有效,甚至只对20世纪初的中产阶层有效。即使同样在古希腊,想象一下斯巴达社会的育儿方式,怎样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 但是,精神分析被纳入了医学话语里。意味着在这个关系里,医生具有最权威的专业性,病人永远对自己的身体一无所知。发病的标准,痊愈的标准,都由医生确定。社会舆论定义了一个人正常与否,医生定义了一个"病人"是否痊愈。"患者"同样相信被压抑事物得到释放,创伤便得以解除。真正对治疗起作用的因素,可能是这种对权威的依赖本身。 我对抑郁症的看法 抑郁症的问题可能在于,抑郁是“不被允许”,并且是“值得同情”的。社会舆论与病理话语共同定义并强化了这一点。因为所有关注抑郁症的群体都将抑郁纳入一种病理,并期望其“好转并痊愈”。这种减轻人痛苦的行为本身当然并没有错并值得鼓励。只是想想另一个可能,假如抑郁是被允许的呢,假如对世界的厌倦是被允许的呢?抑郁症之所以是一种病症,是因为最终会导致患者放弃生存(的权利)。然而在社会里,“存在于世”并不是一种公认的权利。虽然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个体手上,但是并不会有人,有任何权力机构公开承认这是一种“权利”。第一,存在先于本质,你在成为一个有选择权的人之前,必须先存在。出生行为不可逆且不由你选择。第二,出生后的整个生命都必须被社会运作的庞大系统所控制。 肉体,生命,都是一种被驯化的工具。权力系统所关注的,是出生率,就业率,退休年龄,死亡率,养老金。可以量化,才可以被操控。最近几十年从计划生育到鼓励生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人类社会对“权利”与“义务”的界定,并不适用于生命,这种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 舆论,价值取向,都只是权力的手段。中国人在战国时代就非常清楚这一点。或者更近似一种用于修行的“信仰”。但涉及对生命的控制权,却有很多不忍面对的真相。 回到抑郁症。治疗或关注抑郁的机构都将抑郁视为一种病态。但假如我们承认抑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会怎样?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假如我们公开承认世界令人厌恶,人际关系令人厌恶,资本社会令人厌恶。那么,我们将会面对的对手,将是国家权力,资本权力。个体在这些巨大的事物面前无能为力。世界承认了LGBT人群的正常性,是因为LGBT人群已经不对权力造成障碍。 如果我们回归到原始的狩猎文明,每天在大地上奔跑,与自然搏斗,人均年龄只有20岁。活都活不过来,很难想象这样的人类会有抑郁症。 大众心理学可能是一种语言学 如果带着以上观点回到大众心理学,一切都非常显而易见。一些类型的性格被定义为一种缺陷,所有大众公众号心理学都教你解除"缺陷"的方法。这些方法归咎于自身的心理结构,而对社会文化因素很少过问。 我们重新看看当代星相学的运作方式。媒体说每一个星座都有一些模棱两可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很容易令人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然后不断受到语言暗示,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一方面,读者为了令自我区别于他人,不断向所暗示的方向发展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媒体又不断强化这种特征。企业面试员工的心理性格特质测试,例如9型人格,有着同样的原理。所有心理测试的目的,更多是将你的个人人格“定型”,套入一个 stereotype 里,方便他人与整个社会作快速表面直观的人格分类。
如果考察10年前对个人性格描述的形容词,例如 “外向”,“内向” ,“合群”等。对比起今天流行的对个人性格的定义,例如“社会人”,“佛系”,“巨婴”等,对个人的描述更加精细地区分。 只是,20年前,人们将性格成功学代入这种机制;10年前,人们将星座代入这种机制。今天,人们将大众心理学,非病理性抑郁状态代入这种机制。话题在发生变化,但是基本的运作原理没有改变。 看看以下一个例子: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94298335/ 友善、彬彬有礼但消极、沮丧;害怕付出感情,悲伤时不露声色,以亢奋来填补孤独;不熟悉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知用什么词语来诉说自己的需求与愤怒;羞怯,抑郁,怀疑,犹豫不决,丧失生活情趣,世界似乎不停旋转,等待着能被谁拯救……如果阅读这些描述有被戳中的感觉,很可能,你是传说中的“老好人”。这一形象在我们的办公室、家庭、朋友之间无处不在,你一定不会陌生:“老好人”愿意听从任何人的意见——除了他们自己的。长期做一个“老好人”是疲惫而痛苦的,因为那意味着长时间忽略自我需求,这无异于对自己实施暴力。这种情感暴力是我们缺乏意识的后果,往往暴力本身也会随之转嫁到别人的身上。” 这些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的特征,被包装成一种问题,再由媒体提供解决的方案。问题可能只在于,你有多容易被媒体言论,与社会舆论,合谋击中要害。 所有公众号心理学都在教人怎样脱离讨好型人格。但是,假如问题回到,"讨好型人格到底是不是一种缺陷",这个问题上。到底讨好型人格伤害了谁?难道讨好型人格不是一种正常的生存本能?大多数的人确实只有讨好他人才能正常的生活。文明必定伴随奴役。我们可以说,为了工作没有办法,但在个人生活领域呢?追溯下去,我们会遇到社会舆论设置的令一堵墙壁--鼓励社交。同样可以试想,不社交又有什么问题?觉得硅胶人偶比三次元的真人更吸引,又有什么问题?假如你身边的人都要求你做事,只是为了你做出来可以diss你。那么,如果不盈利的话,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有什么必要? 因此,大众心理学问题最后还是会回到社会文化问题。舆论不鼓励讨好型人格,却鼓励社交。认为抑郁是一种疾病,同时又告诉你生活本质上美好。假如抑郁状态下看到的世界才更接近真实?社会舆论从来害怕承认这一点。各种观念矛盾而又自圆其说。 我想重述一下加缪的观点。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不在于讨论生命是否荒诞虚无,因为这已经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这种虚无是由生命本身的物理特性决定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的,不可逆地冲向死亡。问题在于,我们怎样,以什么态度,直面这种虚无。加缪没有逃避问题,而是以人道主义的方式,非常勇敢去面对。 在今天仍然有很多所谓心理学权威对生命的理解过于天真,并且逃避,曲解,误导真相,片面地问“你幸福吗?”式的鸡汤问题。其中包括北大心理学教授对“空心病”的讨论,我只觉得他所描述的青年比他更了解三次元世界。我个人觉得有很多所谓的心理学专家在对青少年进行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