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查看话题 >又一个被原生家庭残害的灵魂
“有時候,我们彷彿恨起那些跟自己最亲的人,不理他们、远离与漠視。那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恨或者讨厌那些最亲近的人,是我们不能接受自己。不能用这个自己都无法接受的自己去面对最爱的人”
阖上《无声告白》的最后一页,天空已经暗沉,这几天气温骤降,玻璃上一层雾气隔绝了外面的寒冷,透过水珠看着模糊来往的人群,心里默念着扉页上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心中被一股力量牵引着,沉重起来。
一本华裔作家写的书,书中描写了中国爸爸李、美国妈妈李太太和三个混血孩子的生活,赤裸裸的描述了父母的心理创伤怎样一步步对孩子造成伤害。一家人相爱相杀,被掩盖的家庭矛盾一点点沉淀下来,成为某一个家庭成员身上的缺陷,最终把这个看似幸福的家庭推向深渊。

李太太
李太太小时候成绩优异,她背负着离异妈妈的梦想——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年少的她刻苦努力,从小对抗着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申请不上家政课,作为化学系唯一一个女生,每次实验的表现都要超过男生,她一直标新立异,甚至有点格格不入,直到进入大学。妈妈告诉她“在那里你会遇到一个哈佛男人”。
她遇到了哈佛男人,却是一个中国人,第一次上他的课,她就被深深的吸引,主动追求,后因为怀孕,她暂停了自己的学业选择结婚。婚礼没有得到妈妈的祝福,只有一句“这是不对的”,她义无反顾的走进婚姻,这句话却从成了一句魔咒。
儿子出生,女儿出生,一晃几年过去了,直到妈妈去世,她忘记了悲伤,回家收拾遗物,意外看到年少时不愿学家政,在书上批注的反抗妈妈的话,她想起了自己的梦想,想起那些为了梦想努力的日子。
李太太选择了离家出走,命运却跟她开了个玩笑,在她马上就能通过考试完成学业的时候,她又怀孕了,为了孩子,她回归家庭。
似乎这只是一个女性面对事业和家庭抉择的故事,李太太回家后的日子表面甜蜜而波澜不惊,却其实暗流涌动。

李先生
李先生作为一个偷渡来的中国人的后代,初到美国的父母从事着最卑微的体力劳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一直是学校唯一的黄种人,无形中他成了黄种人的代表,处处受到别人异样、探寻的目光。他的学校时光刻苦而孤独,他终其一生的努力是融入周围的环境,选择美国历史作为自己的专业,最终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当初李太太对他的追求,让他感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被认同,他终于被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孩儿喜欢,还有什么能比这一点更能证明他的被认可。他耻于谈起在自己的父母,他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融入周围,不再被另眼相看。但他的黄皮肤黑头发无时不刻将他与周围区分开来,这种作为低等民族的自卑感潜伏在他的内心,随时随地会跑出来给他光鲜的人生一抹昏暗。

女儿莉迪亚
两个人带着各自不完美的自我走进了婚姻,不可避免地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转移到新的婚姻里。
出走归来的李太太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女儿莉迪亚身上,李太太对不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怨念太强大了,于是她把和妈妈的关系复制到和莉迪亚的关系上,她忘了自己的眼泪是怎样一滴滴掉在妈妈强加给她的家政书上,她只记得不能让孩子和她一样做一个全职妈妈。
莉迪亚则在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她害怕有一天母亲会再次消失,她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她母亲的所有心愿都变成她的承诺。只要她能留下。她一直是如此的恐惧。”因为害怕李太太再次离家出走,学医成了莉迪亚的梦想。
因为背负着母亲的梦想,在学校刻苦勤奋的莉迪亚成了年少时的李先生,她在学校也品尝到爸爸曾经体验过的孤独无助,李先生敏感的发现了女儿在学校的境遇,这触发到 了他内心的创伤,长久以来的外在压力内化为个人压力,从自我攻击转移到攻击他人,他制造各种机会帮助女儿融入周围,他以为自己在帮助女儿,却在一步步的把莉迪亚推入深渊。但是为了让爸爸开心,她表现出朋友很多的样子,虽然她很孤独,为了让妈妈开心,她得表现出刻苦努力的样子,虽然她恨透了物理题。
莉迪亚成了父母不完善自我的替罪羊,她承载了母亲的梦想,承载了父亲的自卑,她找不到被压抑的渺小的自我,她喘不过气来,她要反抗。但她找不到突围的方式,尝试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学着抽烟,找别人眼里的“渣男”,但都无济于事。她终于崩溃了。
爆发
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 习惯了隐藏自己的感受和不安,形成了压抑内心的习惯,但是这股暗流一直在涌动,终于爆发了。看似一个平常的上午,李太太准备好早餐,照例在莉迪亚的旁边放好了需要改正的物理习题,却发现莉迪亚失踪了,就像当初的自己一样。但与当初不一样的是,莉迪亚自杀了。
这个看似平衡的家庭终于失衡,没有人再当李先生和李太太残缺自我的替罪羊,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悲痛欲绝的李先生投入了自己助教的怀抱,一个黄皮肤的年轻女人,在那里,他找到了平等。他终于向太太说出了那句一直扎在他心底的话“这是不对的”李太太终日呆在莉迪亚的房间,她无意发现了女儿书包里的香烟和避孕套,看到了那本被自己的泪渍浸湿的家政书。他们共同创造出来用以避免面对自我的策略,同时能将他们引向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