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益保护
查看话题 >女性的愤怒能带来社会的平等吗?
男性的愤怒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力量和权威的象征,而女性的愤怒常被视为无理取闹和歇斯底里。为什么男性可以直接地表达愤怒,女性却不行?女性的愤怒能带来社会的平等吗?
从2016美国大选,2017女性大游行(Women‘s March),再到今年以反性侵为主题的性别平等运动,一种愤怒的情绪持续地从参与社会运动的大量女性中慢慢浮现,不断积累。最近出版的两本新书拥抱了这团主张性别平等的熊熊怒火,并转化成为一种女性主义叙事和主张。
新京报 | 原作者 李永博

《怒火造就了她:女性愤怒的力量》(Rage Becomes Her: The Power of Women's Anger)的作者索拉雅·切梅利(Soraya Chemaly)是一位作家兼社会活动家,关注多个领域的性别议题 。
在《怒火造就了她》这本书中,切梅利从心理学和文化的角度,结合个人经历、媒体报道和学术成果,解释了愤怒为什么触犯了父权社会以性别作为区分的社会准则。

《善行与疯举:女性的愤怒的革命力量》(Good and Mad: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of Women's Anger)的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Rebecca Traister)是一位资深记者,长期观察分析女性在经济和社会中的表现。
和切梅利一样,特雷斯特也把聚焦点锁定在了最近几十年的美国社会。用特雷斯特的话来说,《善行与疯举》着笔于“女性愤怒与美国政治的联系”,讨论“美国女性的不满与义愤如何燃起了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运动”。
这两本书都在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男性可以直接地表达愤怒,而女性却不行?
女性为什么不敢表达愤怒?
如果仔细观察和回想,你会发现大众对于愤怒的男女的回应截然不同。男性的愤怒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力量和权威的象征,甚至被看作是英雄式的举动,最坏不过是可以谅解的一时冲动。相反,女性的愤怒常被视为情绪化的、危险的、无理取闹、歇斯底里。甚至“歇斯底里”(hysteria)这个词最初也是用来形容女性由于子宫紊乱而产生的精神疾病。
女性不愿意直接地表达愤怒,也许是由于在传统历史上,女性在经济上依赖于男性。那个人可能是丈夫,也可能是老板,直白地表达愤怒会带来不可预期的风险。或者仅仅是因为男性的身躯往往比女性更强壮,在身体上就占据了优势。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历史与社会塑造的语境。女性从小就被社会规训,要成为知书达理的淑女:“男孩子淘气一点不要紧”、“女孩子大吵大闹像什么话”。“体贴”、“温柔”、“善解人意”都是外界赋予女性的社会期望。“愤怒”这样偏向阳刚之气的就像切梅利所说,女孩子很早就开始了特殊的情绪管理教育:学习转化愤怒的情绪,把“生气”叫做“沮丧、焦虑、不满、烦躁”;学习克制自己的脾气来取悦他人,缓解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文学作品《小妇人》生动地刻画了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想象。书中马奇太太对女儿乔的情绪管理教育值得回味:当乔认为自己脾气太大而寻求母亲的帮助时,马奇太太这样说到:
“你以为自己的脾气是天下最坏的了,但我的脾气以前就跟你的一模一样。我努力改了四十年,现在才刚刚控制住。我过去几乎每天都生气,乔,但我学会了不把他表露出来;我还希望学会不把它感觉出来,虽然可能又得花上四十年的功夫。”
马奇太太深知,面对不如人意、又无力改变的现实,克制与忍耐是最高的智慧,从内在寻求解救之道。150年后,一批批读着《小妇人》长大的女性走上了街头,那些梦想成为乔的女性主义作家没有顺从马奇太太的教诲,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大声控诉性别歧视下的不正义,尝试从外在改变命运。

女性的屈从地位
当作者索拉雅·切梅利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她就在思考女性是如何存活在这个被暴力撕裂的国度,安居于男权主导的家庭。错不在于愤怒,缺乏对女性愤怒的理解才是问题的根本。
家务琐事,抚养孩童、照顾老人都是女性恒常的义务,没人顾及女性是否还在工作挣钱。这种结构性负担压垮了女性,而这才仅仅是生活成本。性骚扰和暴力早已成为了社会常态,以至于很多时候没被看作是严重的人身侵犯。
切梅利在《怒火造就了她》中用数据冷酷无情地揭露着女性的屈从地位:18岁到44岁的美国女性日常感到疲惫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倍;30个最高收入的行业里有26个被男性支配,而女性接管了30个最低收入行业中的23个;每4位女性中有1位正在遭受家暴;每5位女性就有1位受到过性侵犯;三分之二的女性遇到过街头骚扰,这其中一半的经历发生在17岁以前。
不同于肤色、种族或宗教团体,女性并不是受压迫的少数人,而是被忽视的大多数。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私人关系到职业社交圈,女性作为群体身份出现在方方面面的每一个领域。生存之道告诉我们男人与女人必须休戚与共,但女人对男人的依赖也赋予了男人不相称的权力。特雷斯特写道,恐惧、风险、爱恋和忠诚经常让女性丧失了行动能力,不愿愤怒地反抗自身遭受的苛待,无视其他女性面临的不公。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女性表现出愤怒,她就招人讨厌,易怒且无能,因为她违反了潜在的性别标准。但是,假使她以平静的口吻诉说一场性别暴力,她仍会被视为愤怒的女性而被攻击。她的言说在公共领域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只因她所处的社会依然期望女性是温柔和顺从的。
“表达愤怒就是我们的道路”
心理学家Jessica Salerno和Liana Peter-Hagene在2015年做了一个实验,研究生气时的男女对外界的影响力。他们邀请了210位大学生参与一场电脑模拟的陪审团审议。参与者被要求阅读一份关于真实谋杀案的材料,观看一些真实和虚假的案发现场照片。参与者的裁决会决定某一个人的命运,如果判断出错,要么无辜的人锒铛入狱,要么罪犯逃之夭夭。
在做出初步裁决后,参与者被要求参与陪审团的审议。所有陪审员都赞同参与者的判断,只有一位全程用愤怒的情绪表达异议。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听完男性陪审员的愤怒抗议后产生了怀疑;相反,当生气的女性陪审员陈述后,大多数参与者却更坚定了最初的判断。
这项研究指出了一件令人尴尬的事实:我们更愿意相信发怒的男性而不是女性表达愤怒的情绪似乎让男性更有信服力,而生气的女性却被视作易受情感波动,不够可靠。如果她是一位男性……………………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链接,或者下载新京报APP,订阅文化频道哦
-
wolki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25 19:52:36
-
窗帘轨道批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4 22:55:08
-
小李小李要养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6-03 23:31:36
-
安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29 02:13:07
-
skya樱桃小丸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15 10:13:43
-
已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14 10:17:34
-
已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14 03:31:39
-
就装逼了怎么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23 12:36:53
-
Ne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5 17:24:41
-
看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5 12:15:45
-
世彦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5 11:39:58
-
joush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14 01:25:49
-
Libidream1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09 09:39:32
-
百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08 14:34:21
-
树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08 13:20:37
-
竹子bamboo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08 10:42:23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08 10:06:42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08 09:34:36
-
瘦猪罗马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08 09:31:41
-
徐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08 08:33:49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982,我们的老师们 (6人喜欢)
- 家世、情缘与学术:说不尽的陈寅恪 (11人喜欢)
- 一个真正的“士” ,不言告别 | 纪念裘锡圭先生逝世 (85人喜欢)
- 阿加莎·克里斯蒂去世近50年:她将被人工智能“复活”,教授写作课程 (16人喜欢)
- 阅读,一场终生的、无形的自我建造|在北京海淀“旧书新知·读书育人”书市出展记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