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都会博物馆带小孩(二)
近一个月过去了,去博物馆带小孩这件事渐渐成为了日常。作为博物馆志愿者有一个小小的虚荣心,就是每到周末大都会门口人山人海,而我可以直接跳过长队跳过安检直接进馆,看着外面寒风瑟瑟还是有一种满足的得意的。
这两周我们从第五大道的主馆移到了几条街之外的Met Breurer,这个新馆以现代艺术为主是几年前才正式开放的。风格从外观来看是非常冷酷的深灰色几何建筑。我也很好奇5-8岁的小朋友们是否能够理解(反正我是不太理解的)现代艺术。
在Met Breurer的这两次活动我们进行了更多的对于结构和构图的学习。
通过模仿和自己创造一些非洲艺术品和现代艺术雕塑来感受形状,结构,和质感。


除了艺术本身,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观察,就是在一群各种族裔的小朋友里,亚裔小朋友确实会比较沉默。但是在创作的时候,他们的画作却令人惊喜,作为只有6岁的小朋友而言,他们的完成度很高,既完成了老师的要求,又有自己的创造和灵感。因而让我觉得也许他们的沉默和内向其实是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倾听和理解。(对此我也希望父母在未来对有天赋的小朋友不要在技术上下太多压力)


而有些小朋友却相对而言很难以让他们听从指挥。这种服从并不是单纯指的对于老师的指令的施行,而是从参照艺术品上得到自己的观点并把它实现出来的这种服从。这也是我在整个活动中最大的疑惑,就是如何在能够保持小朋友的注意力的情况下,让他们尽可能自由的发挥自己。怎样引导小朋友去完成一个目标但又不会变成强迫小朋友服从一些机械的指令呢?
除此之外对于小朋友们和他们的家长之间的互动有时候也会让我对亲子关系产生一些思考。我之前常常开玩笑说带孩子的两小时里,第一个小时觉得“呀他们好可爱啊萌化了!”,第二个小时就开始觉得“不行我要窒息了”。但也有例外,照顾小朋友的满足感其实非常感性却又真实。

比如我在小朋友里最喜欢一个五岁半的金毛小卷发的男孩子。不仅仅因为他长得实在太好看了,更因为他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没有任何人要求的情况下他也会帮我清理暴风卷席过的创作现场。他还会很自然地分享自己的生活,今早看过的电影讲了什么样的故事。有时候觉得如果真的能养育一个这样美好的小孩子,好像也是一件很棒的事。他奶声奶气的说自己五岁半了,生日是很特殊的一天!我问,“哪一天呀?”,“我是二月十四生的”,“呀,难怪你这么甜~”
就慢慢觉得除了经济上的完备,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其实应该也是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吧。和一个纯真无邪的个体在互动里向他展示这个世界,并从他眸子里的反射去看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这次写的感受有点杂,而且跟艺术的相关性不大,权当笔记了吧。最近的纽约算得上一个秋高气爽,也是难得的好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