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江湖,才有小说。香港是个小江湖。
高琨考上了香港大学,但是香港大学没有他喜爱的电机工程专业,于是他1954年赴英国留学,并于1969年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他曾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工作多年,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5年,在一篇论文中,他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这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
在新加坡,刘以鬯认识了罗佩云。罗是广东人,著名现代舞表演艺术家,常到新加坡演出。美女爱上了年长20岁的穷书生。
1957年,他们回港结婚,并定居。刘以鬯任《香港时报》《快报》《星岛晚报》副刊编辑,同时兼顾写作。
他一手写“娱乐他人”的通俗文章,一手写“娱乐自己”的纯文学,在宏大叙事之外,为“香港历史加了一个注释”,力图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尝试诗与小说的结合。
1963年,刘以鬯出版小说《酒徒》。与金庸、梁羽生等人互相映照,他成为香港纯文学的一代宗师。
1970年,邹文怀出走邵氏,自立门户。
邵氏是家族制,邹文怀不可能继续上升,且邵逸夫把红颜知己方逸华拉入管理层,邹文怀的权力被削减。
同时,邵逸夫决定主力发展电视业,但邹文怀认为这正是香港电影的好时机。二人理念不合。
邹文怀联合几名骨干,一起创办了嘉禾。从此,嘉禾与邵氏就成了死对头。
很多年后,邹文怀说:“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会有想改变的时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实是同一类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两个我们,实在是太挤了点。”

但对“叛徒”,邵逸夫可是真想弄死他。
邹文怀还嫌事情不够大,嘉禾拍的第一部电影居然是《盲侠大战独臂刀》。嘉禾抢了“独臂刀”这个IP,为此,邵逸夫状告邹文怀,两个人还亲自对簿公堂。嘉禾就要快被官司给拖死了,没想到迎来曙光。
李小龙闪亮登场。
龙哥本是广东顺德人,家境良好,后移居香港,跟黄霑是中学同学,他的校友还有许冠文、吴宇森等。当李小龙和黄霑约架时,许冠文和他的弟弟们自弹自唱,吴宇森则总爱走进电影院去琢磨光影的神奇。
爱武文弄棒的李小龙走进了潦倒的拳师叶问开的武馆,叶问是广东佛山人,看似弱鸡,实际特别能打。
叶问的成名技是咏春拳,与洪拳渊源颇深,而洪拳与“洪门”又颇有干系。历史呀,真是有意思。
尽管李小龙有武学天赋,但他爸爸认为,做武师没啥前途,还是读书要紧,为了让他收心,把他送去了美国。没多久,大美女林燕妮也去了美国,跟李小龙成了好朋友,但她嫁给了他的大哥。
在美国,龙哥本性不改,痴迷武学,在咏春的基础上,创立“截拳道”,他想做功夫巨星,但好莱坞不给机会,至多是在一部剧中做配角。听说香港日新月异,李小龙打算去碰碰运气,他给邵逸夫传话,可以给邵氏拍片,不过片酬不低于10000美金。
邵逸夫一听,呵呵,无名小卒好张狂,顶多2000美金。
龙哥怒了。

邹文怀听说此事,立马给龙哥拍电报,速回,给你7500美金,另加票房分成。
龙哥就这样回了香港,真正的武打巨星诞生。在王羽之后,香港又涌现出狄龙和姜大卫两个打星,但毕竟没真功夫,总是差点意思。
邵氏给明星固定片酬,不能参与票房分成,明星敢怒不敢言,没办法,邵氏资源多。嘉禾不一样,除了片酬,还让明星成立个人公司,一起合伙拍片,共同分成。
李小龙出手不凡,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就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一鼓作气,接下来《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几部,全程热爆,嘉禾气势如虹,搞得邵氏很狼狈。
哪里想到,1973年,龙哥猝死在情人丁佩的家中。
丁佩可不简单,父亲是留学日本的西医,外祖父鲍毓麟更是东北军著名将领,张学良的发小,电视剧《少帅》中有他。
丁佩原名唐美丽,一家人在台湾生活富足,她想当明星,可总是演配角,后来经人介绍,来到香港,加入邵氏,因为胸大腰细、妖冶迷人,出演了一系列风月片,成为艳星。
不过真正让她名声大噪的还是与李小龙的一段情。龙哥死后,她嫁给了向华强,后又离婚。

1970年,高琨返港,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机系系主任。
四年后,他又返回ITT工作,发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使科学界大为震惊。高锟的发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发展,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因此被冠以“光纤之父”的称号。
1987年,高琨再次返回香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直到1996年退休。
香港中文大学是由四个学院合并而成,其中新亚学院为钱穆所创,新儒家的重要阵地,中华传统文化经此在海外开枝散叶。
饶宗颐抵港后,起初就在新亚学院执教。如果说,高琨把香港的理工科水准提升到一个高度,饶宗颐则在香港的国学领域以启山林。
他与季羡林合称为“北季南饶”。
许嘉璐曾说:“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二十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五十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才不是文化沙漠。
饶宗颐为香港张举文脉,金庸、倪匡、黄霑和蔡澜等人则深耕通俗文化,并有所大成。
林燕妮也返回香港,一支笔很是矫健,与“香江四大才子”的刚劲互补,给香港增添些许温柔。
1985年,刘以鬯主编的《香港文学》在香港创刊。这本杂志在香港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史上的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刊号的“顾问”阵容非常强大,有钱锺书、夏志清、周策纵、余光中、赵令扬、白先勇、叶维廉、梁秉钧、竹内实等11人。刊名是李敖的老师台静农题签
错失李小龙后,邵氏又错失许冠文。
因为不愿给高片酬,许冠文带着《鬼马双星》的剧本投奔嘉禾,开启了喜剧片大潮,他是香港无厘头电影的创始人,自后才是周星驰。随后,吴宇森加盟嘉禾,导演了《发钱寒》和《大煞星与小妹头》等片。
不过嘉禾的立身之本还是功夫片。邹文怀又挖掘出成龙,接棒李小龙。
1976年,成龙拍摄了《蛇形刁手》和《醉拳》,一炮而红,谐趣功夫风格深得观众喜爱,邹文怀看出了成龙是明日之星,便将他挖过来。
进入1990年代初,邹文怀又和徐克展开合作,推出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
李连杰在拍完《少林寺》走红后、最初是加盟邵氏,并拍摄了《南北少林》和《中华英雄》等,没曾想《黄飞鸿之壮志凌云》票房接近3000万,让他下定决心和嘉禾合作,接着又拍摄了《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以及《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等。
到1980年代后期,邵氏实际上已经退出了电影行业,主攻电视行业。
早在1967年,邵逸夫就成立了香港无线电视广播公司,即TVB。1972年,与“邵氏”明星制理念一脉相承的无线艺员培训班成立。
邵逸夫肯定不会想到,这个原本自产自用的明星培养基地日后竟然撑起了香港,或者说是整个华人演艺圈的半壁江山。
1983年,第12届无线艺员培训班开业,学员有吴启华、刘青云、陶大宇、商天娥、吴君如、曾华倩、刘嘉玲、蓝洁瑛。
这些人中,吴启华略猥琐、刘青云太黑、陶大宇有点婴儿肥、商天娥没特色、吴君如傻乎乎、曾华倩面相刻薄、刘嘉玲土不拉叽,只有蓝洁瑛形象气质俱佳,所有人都认为,她将最红。
关于蓝洁瑛的身世,真真假假,没有定论。
香港八卦媒体说她生父重男轻女,抛弃妻女,母亲改嫁后,继父暴躁,动辄殴打蓝洁瑛,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心灵创伤,注定了余生的悲剧。但蓝洁瑛自己曾撰文说,亲生父母和蔼可亲,家庭关系和睦,生活优渥。
还有她的感情经历也是众说纷纭,多有矛盾。
这种分裂一直纠缠她,并最后将她撕碎。
1990年代,是香港娱乐圈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因为黑帮深度介入。
1974年,港督麦理浩设立廉政公署,查处警界腐败分子,与吕乐并称的“四大华人探长”,都成为通缉要犯。
吕乐当探长时交情最深的是香港军装警署署长曾启荣,也被廉政公署通缉,逃到台湾。曾启荣有个儿子,叫曾志伟。
向华炎的岳父吕六,是吕乐的叔父,向家和吕家互认世交。
1980年代以前,“14K”是香港第一大帮会,但1980年代后,“新义安”取而代之。由于警察的贪污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黑社会开始转行。娱乐圈是追逐名利的战场,更是黑社会“洗钱”的乐园。其中,与“新义安”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永盛电影公司最为抢眼,它由向华强和向华胜创办,通过电影宣传,极力美化帮派。
1992~1994年间,香港警方共接报涉及娱乐圈的暴力案件20多宗,其中徐克工作室被掷燃烧弹、刘德华被勒收保护费、电影制片人黄朗维被杀。此外,周润发、周星驰、张学友等都曾先后受到黑社会的敲诈和勒索。
李连杰经纪人蔡子明的被杀最为轰动。
向家兄弟进军电影业后,“14K”话事人胡须勇也紧随其后,他的拍档就是蔡子明。
香港有三个“胡须勇”,一个是谢霆锋妈妈狄波拉的现任老公,一个是张柏芝的黑道老爸,还有一个是“14K”教父潘志勇。
潘志勇是虽然没有坐上“14K”的堂主之位,但没他首肯,其他人都不敢坐,实际上他当家。
1990年,刘嘉玲遭绑架被拍裸照,相传就是蔡子明所为。当时,蔡子明的一部电影《轰天龙虎会》等着她开拍,刘迟迟不来,蔡子明于是“派人教训了她”。
很多年后,蓝洁瑛自曝,差不多在这前后,她被圈内两个大佬强奸,指涉邓光荣和曾志伟。
曾志伟,熟面孔,略去不说。
邓光荣,曾与秦汉、秦祥林齐名,是台湾三大文艺片小生,与林青霞、萧芳芳等都有合作。他很早就混社团,读书时就拜在“联公乐”的龙头刘荣驹门下,据说一度做到社团老大。人到中年后,总在电影中扮演黑帮老大,分外逼真。
1980年代,他还创办了两家电影公司,如果没有足够强硬的后台,很难在香港立足。2011年,邓光荣去世。蓝洁瑛的指控就剩下曾志伟,但他矢口否认。
蔡子明被杀后,李连杰转投永盛,这样永盛旗下就有香港两个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巨星:周星驰和李连杰。
从1990年到1993年,香港每年票房前十名的影片,大都是永盛出品。
后来,周星驰想移民加拿大,屡屡遭拒,加拿大联邦最高法院认定他是一名“犯罪组织成员”。
几年前,有文章指出,周星驰因给永盛拍电影才被怀疑涉黑,引起向华强妻子陈岚的不满,公开发飙,她替丈夫辩护,“如果他有(黑道背景),香港政府已经抓他了!我们都去内地,内地最不容许黑社会。”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黑社会成重点打击的对象,资本纷纷撤出,香港电影走向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