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物外
近期遭遇长久低迷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常想我已经建立了很多东西,怎么还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呢,万般不解,百种思绪,这些天终于想到需要超然之境,需要锻炼身体才能真正解脱自我。然后看到一篇文章,就是要不断清空自己。
王阳明:生命充满“倦怠”,解脱需要“清零”
、
前几天大阴阳社有朋友问: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倦怠期,应该怎么办?
其实何止职业生涯有倦怠期,人的生命中,可以说充满了倦怠。对人的倦怠,对地方的倦怠,对事情的倦怠,对生活的倦怠,乃至对活着的倦怠。由倦怠而生厌烦,对人厌烦有抛弃分离,对地方厌烦想远走高飞,对事情厌烦想撂挑子,对生活厌烦则充满烦躁和不满,对活着厌烦就生了悲观和厌世。
我们这个时代的处境和人心,尤其如此,更容易倦怠,也有着更多更大的倦怠。所以人们常常无聊焦躁,所以人们热衷凑热闹,网络上一波又一波的情绪宣泄和非理性狂欢,就是明证。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又该如何解脱?王阳明的一段话,可以说是最好的回答。其实不是这个世界有问题,只是人心需要“复古”。
弟子陆澄问王阳明:“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
“世道日降”,就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与此相伴随的,便是对更古之时的向往与崇敬,觉得越古之时越清明,越古之智者越高明。儒释道也无不如此,典型如儒家的推举尧舜,佛家的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之说。这似乎是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一个情结。
对此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觉得时代明明是在不断进步的。也有很多人深信不疑,觉得从修为层次和道德水平上看,的确是在走下坡路。其实不论推崇者还是反对者,都是会错了意。所谓的“古”,不是时间上的古,而是“源头”的隐喻。时间之古,只是这个隐喻的象。古圣贤,只是得源头者的象征。所谓古今,指向的其实是先天与后天。所以老子以“婴儿”作为道的隐喻,因为婴儿比之成人的确更纯粹,更具有先天本色。“复归于婴儿”便是复归于先天,“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便是复归于本源。越古之时越清明,先天自然更清明;越古之智者越高明,本源自然更究竟。
太多人迷于古之相,要害却是在古之性。性相分明,是达本明道的第一步,人之迷往往就是迷在性相混淆上,遍及一切处,诸位可自验看。如何验看?怎知是相是性?曰相从脑来,性从心会。所以老子言“绝圣弃智”,庄子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禅宗说“不思维”。人有个不假思维而自知自明的东西,就是良知良能的本来。
所以陆澄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就等于问“世事喧嚣,如何复归于我们的本心?”注意太古之“太”与“气象”二字,显然已经不是困在古之相上了。他当时不见得完全明白这一层,王阳明则一眼穿透到了根本。
王阳明回答:“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一元”就是一个循环,如何复见太古气象?王阳明的答案便是回到这个循环的起点上。他打了个比方,一天就是一个循环,站在循环的起点上,就像人早晨刚刚醒来,还没有与外物外人外境交接而妄想生起、思虑不断的时候,彼时心的清明景象,就像游于华夏古道之最深源头、伏羲之世时一样。
时移世易,一切流变,而在这万物的本来处、众生的本心处,所显所觉是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因为那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我们若能如此,心灵的状态,对世间的感受,便与伏羲、尧舜、老孔、佛陀等古圣无异。反之,则也与自古以来的凡夫众生无异。这就像灯光照在事物上,灯光的颜色决定了事物的调性。光是暖色事物便是暖色,光是冷色事物便是冷色;光是亮色事物便是亮色,光是灰色事物便是灰色。事物虽然不同,光色却是无异,这光色就是我们的心。如此事物还是事物,性质如何却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境随心转。光若是白色,这便是空;事物便是原色,这便是如如。所以禅宗悟道的祖师常说,若归于无事,便许你亲见老僧、亲见六祖、亲见达摩、亲见释迦、亲见诸佛。所以庄子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阳明之语,“循环”是关键。“一日便是一元”只是个譬喻,一日之下还有一时、一刻、一分、一秒,一日之上还有一周、一月、一年、一旬、一甲子,皆是循环。大至天地宇宙之天道,是环环相套、周流不息的循环;小到一念的刹那起灭,也是生灭相续的循环。而要害则是回到“起点”,这个起点同样不是时间上的相,同样是本来处。这本来处究竟是什么,放在循环之起点上才得以明白呈现——所谓起点,是旧循环的彻底结束和新循环的全新开始;所谓本来,重点不是在新循环的开始,而是在旧循环的清空。清空之后,自然为起点;起点之因,实是来自清空。清空而自然呈现本来,就像息思维而觉性自起。清便是复归,空便是本来,清空即是复归本来。这就是那最终的答案。
落到倦怠的问题上,倦怠的根本,根本就不是所倦怠之人、事、物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心自己的问题。这问题便是我们的心负载了太多的东西,不知道清空,所以只能被动地等待心承受不住而自己垮掉,拉长了循环的效率,阻碍了前进的速度,拉低了生命的质量。我回复大阴阳社那位朋友时打了个比方,就好像一台电脑开机使用了太久,缓存太多,内存被占用了太多,所以运行缓慢迟钝。这时需要重启,重启就是为了清空,不要等到死机时强制关机重启,那对电脑就会损害很大。我们学生年代都有一种经验,便是课间十分钟累极了困极了,趴在课桌上睡着了,等到上课铃响,虽然只眯了那么一会儿,却像换了个人似的,精神抖擞满血复活。这就是重启的作用。电脑需要重启,大脑何尝不需要重启。我午休时就经常跟内人说,我去重启下大脑。
倦怠是一种审美疲劳,这疲劳却不是因为我们对所审美之人、事、物太熟悉了,而是我们心的敏感度降低了,所以看不到太多东西,不能跟随那些崭新而美妙的变化。任何人事物都充满了无穷的细节,一息不停地在发生着变化,你只是蔽于自己的思维妄想,累于心灵垃圾太多下的迟钝麻木,视而不见而已。如一张网孔很大的铁筛子,细微精妙的东西都流失了,只剩下粗重的东西不断累积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你身边最熟悉的人,父母、爱人、孩子、好友,你若用心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而不只是原来大轮廓的僵化印象,你就会发现好像不认识他们了一般,他们有很多东西会让你耳目一新甚至惊叹不已。这就好像一个你再熟悉不过的汉字,你盯着它看久了就会感觉不认识了,如此它才能回归自己横竖撇捺的本来,你也才能有新的发现,很多新鲜、奇妙、好玩的东西就会呈现出来。比如这个“肉”字,你看过一个大胖子的后背吗?那些肥肉形成的褶皱,活生生就是一个“肉”字啊。
只有清空才有心的敏感,清空得越彻底心灵的敏感度才会越高,清空到真空便是感应天地,与天地同呼吸。清空就是归零、清零,所以回复的最后我说:不懂清零的是凡夫,懂得适时清零的是智者,能够随时清零的是佛圣。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在此处完全重叠。
那么到底该怎么清零呢?我的手机很少关机,因为关机开机得我嫌麻烦,晚上睡觉时就调到飞行模式,也就是断掉了一切信号连接。某刻我突然惊觉,这不就跟人心一样吗?当你断掉了与外界的连接,你才能回归你自己,手机运行这时无负担了,你的心也是无负担了。手机调到了飞行模式,你的心也进入了飞行模式。心要飞行,需要轻;心要轻,需要清空。断掉与外界的连接所以就是清空,其实质则是全然地回到自心这里。这也不在与外界是否连接的相上,而是你的注意力放在哪里,你的本落在哪里。不仅清空的关键在自心,回到自心还就是清空的第一步,这是清空外境。心之下还有性,对于无相本性,自心的一切东西也都是需要断掉连接的外境,由自心慢慢深入本性便是越来越深的清空,直至清空至真空。这需要你去看见,你看见了,就自然清空了;你看见多少,就清空多少;所谓觉察。总而言之,回到自心,才能重启;回到本性,有如重做系统;修行,就是为了升级自己的系统。一切的答案,都在自心。一切的路,也都是回到自心。
这一切,都要从学会独处开始。独处不止在身,更在心。庄子言:“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永嘉玄觉禅师言:“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
一切的倦怠,都是对自己的倦怠。因为你从未正视自己。